文∣陈圆云
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高中语文、政治等学科的教材统编工作后,历时两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六个省市投入使用。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各所高中已陆续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版教材”)替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教材版本的更换应引起执教教师的广泛关注,聚焦新教材的编撰理念,明确教材中出现的显著变化,知晓新教材的“新”及“新”在何处,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教材的变化。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版教材不仅在外观、布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教材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动。人教版教材的体系包含5本必修,以及15本分专题的选修课本。部编版教材则显得更为精练,全系列共5册,其中必修分为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3册。部编版教材的选文系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课文经过了重新的编撰,编排顺序、单元构成都与人教版教材有较大的差异。以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来说,单论其中一册课文,部编版教材由人教版教材的12篇增长至16篇,单元由4个单元增至8个单元。必修课本数量的急降并未影响到选文的容量,在部编版教材中,常出现群文阅读、两三篇选文合为同一课的现象,且增加了不少新的选文,内容涵盖新时代的新成就,体现教材与时俱进的新特点,体系也显得更为精练。在部编版必修教材的64篇文选中,既存在对人教版教材篇目的增删,也有保留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据统计,在必修教材中,有26篇是与人教版教材相同的选文,我们称其为“共同文”。通过比较这些共同文,我们发现,虽然文章的内容一样,但是,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同一文选的处理有着较大的不同,其中涉及学习要求、单元构成、课文提示、课后练习等多方面的差异,这种“同文异样”的现象涉及教学策略的调整,值得引起教师的注意。《烛之武退秦师》这一篇目不仅出现在部编版、人教版教材中,同时也选入了苏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中,足以显现其不朽的文化价值。因此,本文选择《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旨在从多角度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同文异样现象,并试图探寻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学略尽绵薄之力。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选自《左传》,讲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劝说技巧游说秦穆公,打消秦穆公企图与晋国联合的念头,使得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此文通过“史事”的叙述凸显人物的个性形象,烛之武在国家有难之时挺身而出,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了他的责任感与爱国情怀。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烛之武的机智善辩,能够抓住矛盾点逐一击破,这种语言的魅力与思维的环环相扣正是烛之武这一人物的高明之处。
在文选内容方面,部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并无异处,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课文定位、学习提示、课后练习等方面两者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具体详见表1。
表1《烛之武退秦师》在部编版与人教版教材中的不同之处
我们可以结合表1的对比,从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以及练习系统四个角度来分析部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之异。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文选内容在两版教材中是一致的,但是文选在单元中的定位、单元的主题以及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
1.单元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课文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在整套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由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篇移到了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的前后文亦发生了改动。在部编版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的前一课是三篇难度较小的诸子散文,皆以说理为主,可以为后文的《烛之武退秦师》与《鸿门宴》打下基础,逐步深入地探寻说理的奥秘。且《鸿门宴》为自读课文,在经过由较为简单的诸子散文的说理到探索史传文的语言艺术后,学生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自行探索《鸿门宴》中的说理艺术。
其次,在单元课文的体裁选择上,部编版教材在选文组合方式上摆脱人教版古文与今文分列、相同或相近体裁组成一个单元专题的做法,部编版教材根据主题选择恰当的文章,并不避讳古、今文同单元,在单元构成上出现现代文与文言文同单元的现象。
2.单元内容组合发生变化
在单元内容的组合中,人教版教材注重整个单元放置同体裁的选文,注重体裁知识的学习,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中,更强调的是结合《荆轲刺秦王》与《鸿门宴》两篇课文,对古代记叙散文这一体裁有深入的了解。部编版教材则颠覆了人教版教材内容的组合方式,侧重于将同题材的选文归于同一单元,而不论其体裁是否一致。如,部编版教材第一单元侧重的是选文中的“说理”艺术,体裁涵盖了诸子散文、史传文等,将单元主题聚焦在语言艺术上,与人教版聚焦体裁大相径庭。
人教版教材的知识系统是隐藏于其他系统之中的,并未作为独立的板块出现,部编版教材在必修一的第八单元出现整个单元学习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内容,其中包括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词义的辨析与词语的使用等。但就单一的篇目而言,知识系统皆是隐藏在其他系统之中,通过对比两版教材可以发现,两者在处理上具有不同的特点,部编版教材知识系统的定位与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1.知识系统的定位差异
在人教版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属于“阅读鉴赏”模块,知识系统穿插在单元导语、课下注释以及课后练习三处。在部编版教材中,除了单元导语、课下注释也存在知识系统外,还出现在两大模块中。一是课后练习由原来的“研讨与练习”改为了“学习提示”,二是在整个单元后新增了一个“单元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回顾整个单元的知识,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提出任务及建议,并附有“文言实词卡片”,举例整合单元文选中“一词多义”的文言实词。
2.知识系统的呈现变化
提起语文知识,也许大家头脑中会浮现出“八字宪法”,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教材所选的文本自然是知识的一个呈现方式,待我们去阅读、去思考。除此之外,知识系统在其他模块的构成中仍能看到些许印记。
人教版教材中,知识系统主要体现在单元导语、课文注释、课后练习以及知识“补白”四个方面。首先,单元导语中概述了文言叙事的特点,并提出学习指导。其次,知识系统体现在注释对《左传》的介绍、字词释义等。再次,课后“研讨与练习”除了点出选文的几个关键问题外,还兼具知识系统的内容,对古汉语中的单音字这一文言知识点进行了练习设计。最后,《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在“研讨与练习”中还具有知识“补白”的内容。教材引用了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中的一段文字,引入秦穆公退兵时的场景描写,与课文的内容互为补充。
部编版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课文注释与人教版教材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系统还呈现在课后“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两个方面,其呈现方式由直接给出相关知识点的练习改为引导学生参与探寻知识点的过程。“学习提示”增加了文学常识、基础知识以及思考提示。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简要梳理课文逻辑,点明学习重点等,既穿插了知识系统重点的强调,又引导性地提出对基础知识与文言文学习的建议。在“单元学习任务”中,饶有特色的一点是出现了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归纳,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习的文言字词、实词、“一词多义”等用法加以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从整本教材的体系来看,人教版教材的知识系统分为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以及名著导读四个模块。各模块是较为独立的,如阅读板块与写作板块是作为独立模块单独呈现的,且写作的主题多从专题的角度出发,如写人、写事的作文训练。而部编版教材的知识系统更具整合性,在文本阅读中渗入写作教学,在单元学习任务中点明写作教学训练,随单元主题进行针对性的写作练习,更有利于学以致用。以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为一个独立单元的设置,将整本书阅读作为一项课堂学习任务出现在单元中,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创新点。
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助读系统在教材中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体现在单元导读、课文注释、插图等方面。
1.导读的维度提升
单元导语的维度在两版教材中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呈现出来的是三维目标,侧重语文素养的培养,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讲究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部编版教材对此进行了改变,单元的构建更注重涵盖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双重因素,在学习目标上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单元导语呈现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内容,实现了由三维至四维的转变,且将学习要求细致化,既方便学生学习,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同为《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所在的单元,两版的单元导语呈现的要求便具有差异,一方面是单元构成不同,另一方面是部编版教材提出的要求更加细致化。以下为《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部编版与人教版所属单元的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对比。
表2 《烛之武退秦师》在部编版与人教版所属单元的单元导语要求对比
在学习要求上,部编版教材的单元导语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针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突出特点进行了整合,既强调基础知识的把握,又强调深层含义的掌握。对学生应了解的文章风格、文体特点逐一列出,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2.插图的合理配置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在两版教材中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部编版教材中多了一幅插图:春秋列国形势简图(前630年)。图中根据课文内容详细地描绘了秦、晋、郑三国所处的位置、都城、诸侯国国都与城邑,在图中非常直观地呈现出“函陵”、“氾南”秦晋两军的驻扎地。如此一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具体地感受“晋侯、秦伯围郑”的紧张局势,在学习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的过程中亦可以结合地图,直观地感受烛之武向秦王分析的“亡郑”与“舍郑”的利害关系。
3.课下注释精简化
人教版课下注释合计44条,部编版课下注释37条,其中增加一条对“郑伯”的注释,释为郑文公,介绍其为郑国国君,有助于明确人物关系。部编版教材中删去了原有人教版注释8条,皆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先前又积累过的文言词义,如“犹”表示“尚且”,“若”表示“假如”,“辞”有“推辞”之义。部编版教材的注释则更为精简,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注释③[以其无礼于晋]在部编版中呈现为[无礼于晋],又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注释⑩[臣之壮也]在部编版教材中仅剩一字:[壮],译为壮年,并新增“古时男子三十为‘壮’”。其仅注释关键字词,并补充了文言常识。对于通假字的处理,部编版教材采用“同”,有别于人教版所用“通”的说法。
4.排版布局人性化
相比于人教版教材,部编版教材在注释、留白方面表现出更人性化的设计。人教版课文两侧无留白,笔记只能缩至很小或移至页眉、页尾等空白处,造成标注与知识点的分离。部编版教材的排版很好地改善了这一点,课文的两侧(左页左侧留白,右页右侧留白)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随文做批注或记笔记。
部编版教材的注释也更加清晰,注释分为双栏,每个序号左对齐,且注释内容为多行时,第二行起有缩进,使得第二行的第一个字与第一行的第一个字是对齐的。整体看来更加清晰、整齐,一改人教版注释横向编排的版面。
在教材研究中,常有学者将课后练习归入助读系统,但本文所讨论的练习系统则包括课后练习以及新增的单元学习任务模块。
1.置换课后练习模块
部编版教材删去了旧有的“研讨与练习”,以“学习提示”代之,凸显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它以给出建议的形式提示思考切入点,如从《左传》的编年体特征入手,先了解其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的特点,然后再去关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相较于人教版教材直接提出问题作为课后练习的做法,这种循循善诱的指点方法更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且在学习提示中,回顾了事件发生的背景,点明课文的核心部分,给予学习重点的提示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奥妙。
2.新增单元学习任务
在“单元学习任务”方面,部编版教材针对单元的选文提出对应的学习任务与要求,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整合,任务的提出具有引导性,侧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启发学生旁征博引分析问题,既有练习度,又兼具思考性。此外,根据单元特色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文言实词,举例制作文言实词卡片,归纳整个单元中出现的“道”字的“一词多义”,侧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
3.注重结合写作教学
人教版教材在写作教学的设计上是作为独立的模块出现的,在表达交流中体现写作教学的设计;部编版教材则更加注重将写作教学与日常的课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单元学习任务中,除了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和点拨外,还设计了写作教学的内容。部编版本单元设计的写作教学主题为选择孟子或庄子的一个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单元学习任务”模块中大篇幅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与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极其相符。不论是诸子散文中的诸多观点还是《烛之武退秦师》的说理技巧或是《鸿门宴》的语言艺术,本质上都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练习系统中注入写作教学的内容既可以切合单元主题,也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将新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学习议论文的写作,学习写作思路的创设,学好语言艺术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制的重要依据,部编版教材所呈现出来的改变是基于新课标的新理念、新变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具有更高的整合度,这是一个新要求,也是新目标。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的建构上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主题为基点,不限文体,更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即使共同文的文本内容未发生变化,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应考虑到教材体系以及所属单元发生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应注意整个单元的建构,考虑选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后文之间的联系,而非仅仅把它当成一篇独立的课文进行教学。这就使得教师在备课前,应对整个单元的主题、篇目、思想有整体的把握,在设计单篇课文的教学时有意识地根据课文所处的位置规划单元教学中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逐层递进,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完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后,有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立学习单元的自读课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能够从语文核心素养所强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出发,组织多样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
当课文的定位在整套教材体系中发生变化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当下的学情,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由人教版教材的必修一转移至了部编版教材的必修下册,在设计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此时学生的学情不同于以往,他们经过了部编版必修上册的学习,如《劝学》《师说》《赤壁赋》等文言文的学习,文言底蕴比以往更深厚,因此,在对字词进行释义时,应着重讲解有疑难之处,对于旧有的与上册学过的知识可以做简要回顾,不必花费过多精力;也可在单元学习完毕后对相似的或是同一语法现象的词进行梳理整合,效果更佳。“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其他素养形成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要着重语言的锤炼。文言阅读重朗读,从朗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创设情境,模拟人物的言语,体会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可以设计模仿人物、还原人物表演等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并在活动中注意到人物的语气、动作等一系列细节,这些都是仅凭文字难以切实体会到的。也可以通过教师的朗读、语言的描绘构建出画面,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联想与想象,在脑中展开一幅幅画面。
自开展素质教育以来,提倡以学生为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学生为本位不仅仅应该体现在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上,在课下的学习及对知识的提炼把握上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随文教知识的基础上增加随文渗入写作训练,使得读写结合更为紧密,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教材对知识的安排整合性更高,不仅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出现引导学生自行制作知识归纳的“文言实词卡片”,而且随单元主题安排写作练习,根据单元所学内容渗透写作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跟随教材的变化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不再分割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而应在阅读教学中渗入写作知识与技法,促进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写的训练,进一步促进对读的思考。对写作教学的理解不停留在旧有的大作文指导、点评课上,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时,对特定的句式、主题也可展开写作训练,如在课堂上针对特定知识点进行仿写句子、小练笔等微型的写作活动,将更契合学以致用的精髓。对学生而言,读写结合将更有益于将“刚出炉”的滚烫的知识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吸收,转化为自我的能力。
零散的知识未经整合就如同一盘散沙。部编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非对零碎知识点的记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授之以渔”,关注群文阅读,在同类作品对比阅读中发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知识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相同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特殊句式的归纳整合,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本篇,还可扩至整个单元乃至先前学过的典型字句,经过整合后形成一个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在写作教学上,主要从欣赏烛之武的语言艺术,以及本单元中其他课文的说理艺术切入,将知识迁移到阐述自己观点的议论文上,学以致用。
语文教材本身就带有诸多教学提示,对学生而言是助读,对教师来说是助教。首先,教师应当先改变旧有只关注文本的观念,重视助读系统。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不仅构建了整个单元的框架,还对学生应具有的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的部分,做到善于结合助读系统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按照提示的要求,注重过程性的引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主探寻解决疑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关注单元提示中出现的学习要求,将其合理地分配在单元各篇目的教学中,贯彻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经过精心设计,学生通过一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单元结束后能够具备单元导读中提及的各项能力。
其次,对于教材中的插图类提示,教师应合理充分运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的单幅插图通常是呈现选文中最精彩、最富韵味的情境,其对人物神态、动作的刻画及对背景的描画等都可以辅助教师课堂教学。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师可借助地理位置的插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郑国所处的不利位置;《鸿门宴》一文,教师可借助刘凌沧作的“鸿门宴”一图让学生感受现场的局势、紧张的氛围。通过充分借助插图、插画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知教材内容,想象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发展,体会文本蕴含的深刻内涵。
最后,教材的提示还包括常见的课下注释,注释中不乏作家介绍以及时代背景的介绍。教师在教学中应悉心留意注释是否有发生变化,以防忽视注释中出现的更换。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人教版教材中关于通假字的注释用的是“通”字,而在部编版教材中则更改为“同”。注“通”或者“同”的字都不仅仅代表通假字一种,还包括古今字、异体字等不同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作出讲解,明确其是何用意,避免学生以为这全都表示通假字,出现概念混乱的情况。
语文教材与一线教学密切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切实关注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比较部编版与人教版教材中的同文异样现象仅仅是探寻新时代新语文教学的其中一个角度,笔者希望能以两版教材“同文异样”的比较为抓手,引发对语文教学的新思考、新调整,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