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创 赵云娜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国际社会的竞争日渐演变为高素质创新型综合人才之间的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对适应国际格局变化的人才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美国出于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提出了STEM/STEAM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时代所需人才素养的高度契合,使STEAM教育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实践。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STEAM教育实践却举步维艰,其客观制约是当前我国面临着STEAM教师数量匮乏、质量低下的问题,追本溯源,则是我国面临着STEAM教师培养的根本问题。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优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质的师资力量,宏观引导支持不足和微观实践发展滞后等困难导致STEAM教师问题成为制约STEAM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但STEAM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外来的、新颖的文化理念,国内文化系统会自觉对其产生排异,进而形成文化冲突,因此,我国STEAM教师培养的困境实质上是新的文化形式、内容与本土的、传统的文化间的交融和博弈,致使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培养陷入了本土场域下的文化困境。那么,从文化视角出发来分析、处理本土文化下破旧立新、有效传承的问题,便是寻求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培养文化出路的关键所在。
有跨学科经验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才能带动且影响课程的变革,[1]因此,专业的STEAM教师是STEAM教育在本土场域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我国的STEAM教师却呈现出数量匮乏和质量低下的现状。一项针对我国东中西部7个省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小学中,STEAM教师的欠缺量高达37.3%,城市小学也达到了14.5%。[2]此外,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由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构成,鲜有教授技术与工程学科的教师,难以达到STEAM教学的水平。进一步对照《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试行)》中的专业STEAM教师标准,我国合格的STEAM教师数量占比可能不超过5%。[3]
在STEAM教师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挑战下,STEAM师资培养问题成为解决STEAM教师问题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的培养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而进度相对迟缓。具体来看,在宏观规划层面,STEAM教育发展定位不清、顶层设计不足,政府并未系统规划STEAM教师的培养进度,无法保障STEAM教师的有效供给;同时,缺乏相应的STEAM教师选聘标准与程序,STEAM教师的选用难以得到规范和保障。在培养体系层面,当前高校未设置专门的、系统的STEAM教师培养体系,且在师范生的培养中也未重视STEAM教育。可见,当前高校向中小学直接输入STEAM专职教师的渠道尚未打通。很多中小学STEAM教育的开展都依赖于相关学科的教师转补,但事实上专门针对在职教师的专业拓展和跨学科培训很缺乏,远远无法满足一线教师的培训需要。在保障机制层面,由于缺乏专门的政策规约,一方面政府对STEAM教师培养经费的直接投入十分有限,且难以保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能将STEAM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本级教育事业的经费预算,以确保STEAM师资培训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STEAM教师激励配套机制,难以通过提高薪资待遇、进行职称评选等方式吸纳更多的STEAM教师。
从上述STEAM教师的培养现状,我们不难发现,STEAM教师的培养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正式制度的不完善。但正如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斯提到的“制度变迁是一系列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实施机制的有效性变迁的结果”[4],尽管正式规则可能在一夕之间被制定、被执行,但嵌入在价值观念、传统习惯里的非正式约束,即文化基因,却是联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是决定制度变迁的根源。由此,我国STEAM教师的培养困境可归结为非正式约束的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等文化因素所造成的文化困境。
诺斯认为,正式制度虽能在一夕之间发生变化,但文化基因是制度变迁的根源,以文化基因为主的非正式约束也不是正式制度所能轻易改变的。由此,STEAM教育发展中深层症结在于社会所蕴含着的多元文化对STEAM教育理念的认同阻碍,即以文化的横向传播和纵向传递所引发“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5]而这才是造成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培养陷入文化困境的内在原因。STEAM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场域进入社会文化土壤的,因此,我们认为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培养的文化困境主要体现在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
社会文化是价值理念和实践行为发生、发展的土壤,每一种外来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本土文化基因的过滤、选择,[6]每一种文化的引入也就总会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的现有文化产生冲突,STEAM教育理念的引入也不例外。因此,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培养也正遭遇着社会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发展阻碍,包括民族文化、时代诉求和教育范式三个方面的冲突。其一是民族文化的冲突。西方民族一直秉持质疑、自我、求变、实践的文化品格,而我国自古便形成了服从、谦逊、稳定、保守的民族内核,并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重伦理道德教育,轻科学技术教育”“唯师是从”和“唯知识论”等教育取向。因此,为适应西方文化取向的STEAM教师培养必将在价值观念方面,与本土的文化观念产生冲突。其二是时代诉求的冲突。生于西方话语体系之下的STEAM教育,在其文化品格之上强化了创新、合作、实践、应用等时代素养,社会更加期待培养出敢于表达自我,善于实践、验证、创新的人才。我国虽然关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社会同时强调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选拔机制、勤劳能干、恪尽职守的人才,从而面临着冲突。其三是教育范式的冲突。STEAM教育理念的首要属性是跨学科性,倡导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创造跨学科情境,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然而,这一特性显然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分科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尽管在理论上能够引起不少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人士的共识,但在实践落实上,至少短期内,STEAM教育仍然无法撼动“分科教育”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文化冲突带来的STEAM教育发展困境,不仅仅体现在高校和社会对STEAM教师的培养培训中,更深刻地体现在对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STEAM教师培养决策的影响中,从各方面制约着STEAM教师的发展。
学校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是教师文化建构的重要场域,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7]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主导下的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8]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培养所遭遇的学校文化困境也在这些方面有所体现。首先,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学校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教育理念、校园风气、文化氛围等与国家的教育诉求密切相关,前文提到的STEAM教育理念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冲突,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理念在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冲突问题,而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也可能与STEAM教育理念出现冲突。其次,就制度文化层面来说,制度是教师行动和发展的强制性制约因素和诱致性引导因素,制度文化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但由于目前STEAM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和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中小学校自觉形成STEAM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组织结构、实施机制和保障系统的动力和信心,且当前的学校制度中也缺乏促进和保障STEAM教育实践的种种激励机制。再次,在行为文化层面,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动态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实践表征,是教师行动的依据,但当前高校教育体系多以单学科知识和技能获取作为专业发展目标,中小学教育更以分科教育为主,导致教师缺乏落实STEAM教育理念的行动依据。最后,就物质文化层面来讲,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情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条件,STEAM教学对课堂环境、教学设备以及多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远高于传统教学,但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无法满足,由此,STEAM教师培养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
教育改革实践的关键是培养教师。囿于单一知识体系和缺失内在价值认同,影响了STEAM教师培养的进展。一方面,STEAM教育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素养、技能以及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思维和能力,然而,我国教师多年来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多以单一学科为主,教师教学理念和技能的构建、发展也仅仅局限于自身所授的科目,且在实际任教过程中,教师也多以单科教学为主,仅在少数教育理念先进和师资短缺的学校存在多学科的教师。这就致使我国教师囿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短期内难以形成或不愿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不论是直接进行STEAM教师培养还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STEAM教师的转补,教师现有的知识体系难以很快适应STEAM教师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师内在价值认同“缺位”是STEAM教师培养成效不佳、转补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国家政权下沉、社会文化结构转型推动着教师功能的演变[9],社会对教师角色所赋予的功能远大于教师的自我认知,教师对其专业价值、身份与角色的理解认同较大程度上处于“缺位”的状态。相较于对照STEAM教育理念对教师教学态度、理念和行为的要求进行专业发展,教师更倾向于考虑企业单位和社会大众对于教师职业角色功能的期待。即使个别教师能意识到STEAM理念对当前教育大有裨益,甚至外部已为其提供了STEAM素养的培养条件,但“求稳”“求效”“求主”的教师文化[10]和有限理性的经纪人身份使得他们选择服从之前既有的协调结果,[11]从而不愿意主动进行STEAM教学实践或是接受相关培训,进行STEAM教师的转补。
破解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培养文化困境的出路,并不是对STEAM教育理念的简单认同,而应秉持多元文化共存的原则,辅以社会制度条件的引导和规约,在多元文化观念基础上培养社会、学校和教师层面的跨文化生存和创新能力[12],激发内生动力,从而促进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的培养。具体来看,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培养的文化出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文化是促发社会变迁的关键,在STEAM教师培养面临社会文化桎梏的情况下,坚持价值先行的文化发展思路,通过批判、提取、重塑与STEAM教育相匹配的社会价值观念,来营造系统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当下的国际社会是一个多元民族文明充分碰撞、发展的社会,任何社会系统都应保持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在文化交融中完成文化的时代更新。为此,我们的社会也应理性看待STEAM教育引入国内的积极意义,为STEAM教育的发展创造良性的生长土壤;辩证看待分科教学与STEAM教学的优势互补性,丰富和完善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批判性吸纳STEAM教育的价值优势,是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日前国际社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造就了以工业、科技为核心的国际社会格局和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价值系统,[13]而STEAM教育重视科学、技术、工程的学习,重视将学习成果产品化等都表现出对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适应性和前瞻性。STEAM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符合现代化社会的根本期待,契合现代性社会文化的内在价值要求。因此,需要以教育部门的宏观决策为引导,厘清STEAM教育发展定位,加快STEAM教师培养制度化,强制推动社会价值观念转变。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活动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制度性推动。因此,在当前我国STEAM教育自下而上的实践态势下,完善学校文化的基础建设,提供STEAM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制度、物质、行为保障,能够促进我国中小学STEAM教师培养。首先,学校要主动营造良好的STEAM教师发展氛围,为教师“自我”的寻找和实现提供环境条件。如以当前中小学单科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认知特点为基础,鼓励教师综合培养STEAM相关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发展;[14]设置STEAM教研组,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前提下,推动教师间的跨学科教研活动,促进STEAM教师共同体的形成。其次,学校应在基本制度保障基础之上探索、设置个性化、特色化的STEAM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如集高校、中小学、社会相关单位或企业力量,搭建STEAM教师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培养的专业化发展体系和平台,[15]同时在底线的评价考核标准之上设置弹性考核机制,推动STEAM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再次,学校应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供给,为教师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如增加STEAM教学设备的经费投入,为STEAM教学实施提供物质保障;主动开发STEAM教学环境,保障教师进行STEAM教学。最后,学校应加强教学行为引导,促进教师行为转向。如研制STEAM教师教育课程、中小学STEAM教育课程,使STEAM教师的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使教师的STEAM教育实践能够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依托;提供动态的线上线下STEAM教育相关学习的机会,[16]构建教师开展STEAM教学实践的基础范式,带动学校教师的STEAM教学行为。总之,学校要多方面营造STEAM教育文化氛围,使教师在一个具有支持性、反馈性、多样性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到真实的STEAM教学工作,[17]从而促进STEAM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STEAM师资培养的主体,要想摆脱STEAM教师培养的困境,还应考虑教师自身的文化困境问题。为此,首先应解决教师现存文化和STEAM文化需求之间的冲突,激发教师的内在追求,促进教师“自我”的觉醒与生成,[18]重建STEAM教师的文化路径。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不应仅作为迎合社会需求、养家糊口的营生,而是能同时实现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的专业途径。教师是受过专业教育且具备专业优势和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STEAM教育理念,应具备参与STEAM教育实践的主体意识,正确认识、理解、吸纳STEAM教育的内在价值。通过有效提升STEAM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提高对STEAM教育理念的认同度,实现教师在STEAM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自我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形成个体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应关注教师群体文化的重建。STEAM教育要求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对教师的跨学科理解能力和教师之间的跨学科交流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STEAM教师的培养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群体自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允许和鼓励“不一样的声音”存在,重建开放包容的教师互动氛围,从而推动教师进行STEAM教育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总之,从教师价值认同的觉醒和发展入手重置STEAM教师职业文化路径,提高教师参与STEAM教育的积极性,应是突破STEAM教师培养的文化困境、消解STEAM教育“自下而上”实践阻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