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

2022-01-01 12:48李敏
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关怀校园家庭

文∣李敏

一、关怀伦理: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状的客观诉求

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目前,学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界定不尽相同,本文所讨论的校园欺凌是指“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学生针对学生的持续性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1]。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在中小学校园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姚建龙的课题组对我国29个县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为33.36%。[2]可见,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与此同时,一项针对农村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41.3%,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的36.6%。[3]留守儿童在农村地区数量庞大且生存环境具有特殊性,但目前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对象却鲜少涉及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有学者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主张从培育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出发,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4]也有学者基于法学视角认为应对校园欺凌要完善法律法规,依靠法律手段防治校园欺凌。不同层面的应对策略对于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都有一定的效果,然而留守儿童终究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解决校园欺凌最终还要着眼于人性。笔者从关怀伦理这一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的校园欺凌问题,以“关怀”为核心提出问题解决的相应策略。

二、关怀伦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成因

卡罗尔·吉利根从女性的角度阐释了关怀伦理的基本内涵,将关怀视为女性独有的一种美德;诺丁斯在此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完善和发展,将其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适性而非女性所独有的理论。在该理论中,关怀以关系为核心,而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双向互动,只要两者有一方出现问题,关系就不复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关怀缺失,这也成为校园欺凌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家庭关怀关系的缺失与错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与家庭关怀关系的缺失和错位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种空间上的间隔间接造成了亲子时间上的分离。一项针对山东省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51.8%的儿童一个月没有见到父母,27.7%的儿童有6个月没见到父母,更有部分留守儿童一年以上没有见过父母。[5]很多父母没有面对面关心孩子的现实条件,并且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足而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每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更无法沉下心来细腻地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可想而知也很难建立起亲子之间的关怀关系。另一方面,挑起留守儿童监护、养育重任的(外)祖父母,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因忙于家庭、邻里间的琐事而很难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

诺丁斯强调“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关怀是一种关系”[6],只有当被关心者接受他人的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反馈,这种反馈又被关怀者认知,这样关系才算形成。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和祖辈多以物质的形式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这种单方面的付出忽视了儿童内心的情感需求与关怀需求,势必得不到儿童的反馈,这种物质关怀也并不是真正的关怀。一方面,面对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的缺失和错位,许多留守儿童常常因为没有父母坚实的依靠,生活上变得胆小怕事、自卑懦弱,很容易成为同龄人欺负的对象;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常常因为缺失家庭的关怀,“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如孤僻、对父母充满怨恨、被遗弃感、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等”[7]。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关心,一旦遇到有着相似经历且经常欺凌他人的同伴就很容易加入其中、抱团取暖,逐渐成为学校中的小霸王。

(二)学校关怀教育薄弱影响学生培养关怀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学校关怀教育的薄弱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关怀课程、师生关系两个方面。首先,当前农村很多中小学校注重教授繁杂的学科知识,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但并没有开设关怀教育和反欺凌的相关课程,学生不但没有学到防治校园欺凌的知识,还忽略了社交技能的培养;其次,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与教师生活在一起,但是学校却无法给予他们所需的真正意义上的关怀。[8]原因就在于许多教师偏重于学生的考试分数、成绩排名,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一无所知,且学生与教师住所相距较远,师生除课堂时间外很难有其他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容易出现焦虑、打架、旷课的现象。

诺丁斯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关怀意识的儿童,为有关怀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机会,创造更好的环境。[9]但是,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并未注重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缺乏涉及关怀、感恩的教育内容,学生存在自卑软弱、不善交流等性格缺陷,受到欺凌时无法采取有效的求助措施,容易被同龄人孤立而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另外,留守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仍然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由于缺乏关怀伦理的教育和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即使遇到校园欺凌,学生也不愿意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是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染上抽烟喝酒、聚众赌博等不良行为习惯,采取以暴制暴、打架斗殴的错误方式保护自己,最终误入歧途沦为欺凌者。

(三)社会关怀氛围匮乏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屡屡发生,也离不开社会关怀氛围匮乏的影响。首先,留守儿童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很容易沉溺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中,接受到许多打着兄弟情谊、仗义相助的旗号来美化暴力犯罪的不良内容,这会严重歪曲学生的价值观,使其遇到困难就只会使用暴力解决;其次,许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校园欺凌事件时,不仅存在通过夸大事实、过度渲染来博取公众关注的嫌疑,还缺乏针对后续结果的跟踪报道,这对被欺凌者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没有形成对青少年的威慑作用,反而给许多缺乏判断能力的留守儿童提供了错误的示范,使其故意模仿欺凌行为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最后,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政府颁布了很多文件,如2016年颁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随后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广东、天津等其他地区也相继颁布了有关防治校园欺凌的意见、建议和规定,但是通过对这些政策的梳理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法规政策,缺少对留守儿童的法律关怀。

只有处在关怀的环境之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关怀、体验关怀,习得关怀他人的能力。留守儿童生活在这样一个缺乏关怀氛围的环境之中,很难形成关怀他人的能力。没有被关怀的体验,没有关怀他人的能力,对暴力的认同和模仿使得校园欺凌频繁发生。

三、从关怀出发,防治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占有很大比重,是一个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的群体,本文从关怀伦理的视角出发,以关怀为出发点,通过重建关怀型家庭关系、加强关怀型学校教育、营造关怀型社会氛围更好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重建关怀型家庭关系

家庭是儿童成长生活的地方,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影响。鉴于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位、隔代教育重养轻教的现实状况,重建关怀型家庭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要加强亲子间交流沟通。亲子间有效的沟通交流是建立关怀型家庭关系、预防校园欺凌的有效方法。首先,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外地,可以通过打电话、微信视频等现代化方式与孩子交流谈心;其次,交流时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多换位思考孩子的处境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要让孩子感到即使相隔两地,父母仍然关心自己;再次,沟通的内容不能仅仅止步于考试学习、饮食温饱,要多了解孩子的人际关系、生活状态,教导孩子遇到欺凌要主动向父母、教师寻求帮助;最后,父母也要利用节假日回家探望孩子,共同参加亲子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也能更加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其二,要采取民主、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不能因为没有尽到陪伴的责任就对孩子过度溺爱,也不能把全部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其他人而对孩子不闻不问,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辛苦就对孩子态度严苛,这种溺爱型、放纵型、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研究表明,家长的情感支持能够有效地消减学生经常受欺凌伤害的概率。[10]所以,父母应该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遇到事情主动询问孩子的意见,作决定时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和想法。此外,还要教育孩子保持理性,不能伤害弱小、欺凌他人;遇到欺凌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三,要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为人父母要起到示范作用,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处理事情态度要温和理性;其次,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关怀型的亲子关系;再次,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通过游戏、户外活动等方式,在活动中增进彼此的感情。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环境下,孩子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更能增强面对问题的勇气,从而免遭同学的欺凌。[11]

(二)加强关怀型学校教育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陈旧,自身就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且与孩子分隔两地,很难真正建立起关怀关系,因此就需要学校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学校教育承担着儿童健康成长的重大责任,加强关怀型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开设关怀教育课程。有研究指出,儿童对上学感到厌倦、对课程感到厌烦是欺凌发生的原因。[12]因此,为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学校应该以关怀为核心,开设专门的关怀教育课程。例如,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明白生命可贵,应该珍惜、热爱生命,让每一天都过得有价值、有意义;进行挫折教育,教导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正确的态度是要积极面对、努力克服困难;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与不易,教师在课堂上谆谆教导的付出与辛苦,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在接受关怀教育的过程中,无形中教会学生关怀自我、关怀身边的人甚至陌生人,发展出关怀他人的能力,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其二,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学识与德行并重,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对经济困难、学习上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和学生一起参加团体活动,共同体验活动的乐趣,让师生关系亲密无间、亦师亦友;其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校外实践活动、节日表演、装饰教室等活动,来增进学生间的情谊,引导学生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友爱谦让,不能搞小团体、聚众闹事、孤立伤害班级同学。留守儿童生活在充满关爱的氛围之中,自然会建立起与教师、同学的关怀关系,即使父母远在外地,也不会感到自己是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从而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

其三,开展校内反欺凌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关怀教育讲座,聘请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向学生传授面对校园欺凌的实用解决策略和预防措施;以“校园欺凌”为主题设计图画板报,向学生普及校园欺凌的有关知识,并教导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及当欺凌发生时可以向哪些人寻求帮助,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校园欺凌的电影,开展“反欺凌”教育海报设计大赛、反欺凌宣传月,设立专门的匿名信箱、心理咨询室,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掌握校园欺凌的有关知识,创设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共同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

其四,提供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受到校园欺凌的学生,学校要第一时间给予心理救助。日本一项对校园霸凌的调查研究发现,68.1%的被霸凌者会选择向教师进行诉说其被霸凌的经历等。[13]可见,教师是学生的依靠,教师要第一时间向学生了解事件基本情况,安抚学生的情绪,保护学生的安全;对于欺凌者,之所以产生欺凌行为,与其性格特征、负面情绪有着很大关联,所以除接受适当的惩罚外,也要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疗。学校要开设不良情绪疏导培训中心或者心理咨询室,为情绪不佳、暴躁易怒的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帮助,以尽快消除欺凌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尽可能降低被欺凌者受到的伤害。

(三)营造关怀型社会氛围

防治校园欺凌,还应该发动社会力量,多方面共同配合,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关怀型社会氛围。

其一,增强针对留守儿童的法律关怀。首先,要以政府为主体尽快落实已经颁布的有关校园欺凌的各项文件,完善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条文,例如,要明确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内涵差异,对欺凌事件中各方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对被欺凌者依法进行赔偿;其次,要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纳入有效监护范围内,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监督工作,根据欺凌事件的严重程度依法处理,依靠法律手段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保护,形成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法律保障。

其二,建设安全的网络环境。首先,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国民精神建设的引导者,不能为了得到人们的关注和点击量而恶意夸大欺凌事件的严重程度,而要符合客观事实,并且要有针对欺凌事件的后续报道,从而对欺凌者和潜在欺凌者产生威慑作用;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无良媒体的规范管理,对传播不健康文化的视频、网游,一经查出立即下架并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其三,多种形式提高教育宣传力度。针对校园欺凌事件,在农村开展相关主题讲座,向村民介绍“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危害以及应对策略”等知识;政府要定期安排工作人员下乡宣传,传授家长们亲子沟通的技巧,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以“校园欺凌”为主题在乡村绘制文化墙,利用村委会广播播放反欺凌知识,让家长真切感受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了解校园欺凌不仅给未成年人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影响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以此达到关怀留守儿童的目的。

其四,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机制。一方面,可以在村委会开设“乡村爱心联络站”,统计附近村庄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由社会志愿者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举办诗词朗诵、读书会等活动来丰富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既解决了留守儿童无人照看、作业无人辅导、容易被欺凌的现实问题,又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与关怀;另一方面,以村为单位完善家庭居民档案,考虑到亲子联系较少的现实情况,可以联合其他村庄统一成立村委会关怀教育中心,及时掌握每个家庭的具体生活情况,与家长、监护人保持联系,给予留守儿童及时的物质帮助和心理疏导,让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氛围之中。

防治校园欺凌,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配合。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和家庭背景的特殊性,父母很难承担起子女的全部教导责任;而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对于学生的成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要以学校为中心,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有利条件,辅以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共同防治。

猜你喜欢
关怀校园家庭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家庭“煮”夫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恋练有词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