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江山中心小学 林巧静
革命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在政治认同中的关键载体和传播途径,在教育教学中起到连接贯通的作用。
文化建设提升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记。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发展,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研究革命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引导学生认同革命文化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因此,有必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革命文化资源探究,并提出针对性策略来深化革命文化的教育,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了解,提高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革命文化育人的成效。
闽西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它为新中国的成立和革命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闽西老区留下的革命文化优良传统和宝贵资源,至今流传甚广,师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当初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在思想上接受洗礼,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目前,《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革命文化教学运用不充分,主要归结于以下几方面: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主动对当地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很多老师只停留在教材中查找资料或者通过一些视频获取相关内容,甚至很多教师不去获取当地革命文化资源。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挖掘革命文化资源时,收集资料的方法较为单一、并未充分运用当地优势资源,没有去实地考察、参观和学习,对当地的革命文化资源了解较少,对闽西革命历史了解不深入,在教学中很难深入转化成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很少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开发革命文化资源,从而导致学生只能通过课本获知革命文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部分教师在教学备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意识地增加当地革命文化资源,对闽西革命历史涉及较少,未能把当地革命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授《道德与法治》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历史知识、革命文化修养等专业要求都比较高,很多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很难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与革命文化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有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灌输教材内容,教师对革命文化资源并未进行选择,没有充分理解革命文化,未能将情感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同时教师对革命文化知识讲解时,教学方式单一,未能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共鸣,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技能。因此,加强革命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
革命文化包括革命精神、革命英雄、革命遗址、革命事迹与道德,与法治内容有较多的贯通性。闽西是继井冈山之后工农红军创建的第二个根据地,龙岩全域都是革命老区和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跟革命文化内容相贯通(见表1)。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革命文化教学运用具有一致性。二者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革命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表1 二年级上册具有贯通性内容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要依托地域革命文化进行备课,把教学内容与地域革命文化元素纳入教育教学的计划中,把地域革命文化资源灵活地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对闽西革命文化资源开发,挖掘出跟“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关的校本教材,把闽西革命文化的元素纳入知识点梳理中,提出不同层级的培养大纲,并选取合适的革命文化资源进行匹配。革命文化精神、革命文化事迹、革命文化旧址等鲜活案例要放入教育教学的素材中。例如闽西的四大暴动历史事件可以通过英雄生平事迹进行讲述,激发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引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结合学生的学情、认知规律,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革命文化资源与地域革命文化资源开发成校本课程。
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对教师和学生对革命文化资源地进行参观学习,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文化知识的熏陶,真正体验和感悟革命文化的魅力,并在行动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把革命文化资源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学校也可以组织师生在重要的节假日参观革命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举办红歌大赛、红色故事演说等革命文化主题活动,提升师生的革命文化素养。
增强教师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能力,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革命文化资源的融合能力、革命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能力以及教学运用融媒体技术的能力。为发挥教师在红色基因教育传承中的“领头羊”作用,学校可开展教师专门培训,组织年轻党员教师到当地的兵工厂、博物馆、古田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并通过开展主题党日等方式,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红色文明素养,使传道者先得道、传承者先得到传承。组织骨干教师定期进行红色文化集体备课,按照“主备先行,出台初稿—集体讨论,完善初稿—同年级教师分别执教,集体反思—形成定稿,二次创造”的流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红色文化最佳保教方案。
红色基因代代传,革命文化要从少先队开始抓起,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把青少年的革命文化教育深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青少年自觉主动地学习革命文化,提升青少年的革命文化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要求青少年积极参与课堂,开展革命文化实践活动,举办革命文化主题活动,参观革命文化基地等。利用开学典礼、传唱红色歌谣等方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作用,引导学生走进融知识、文化与教育为一体的红色第二课堂;通过传唱红色歌谣,抒发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时间,为学生播放、教唱红色歌曲,借助每周升旗活动的才艺展示环节,组织学生演唱红色歌曲。
综上所述,加强教师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教学的能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首要策略。提升教师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教学的意识是关键之举,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革命文化是重要之基。由此可见,革命文化是在德育教育中促进政治认同的重要工具,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路径,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贯通性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