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钰锐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幸福的状态,在这种健康或幸福的状态下,个人能够认知个人的能力,且个人的能力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能够创造性的工作且工作富有成效,能对所在的社会做出贡献。但目前有人对心理健康的概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系统自动调节的平衡化机制的正常运转[1]。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2]。
2.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目前,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评估主要从自我、人际、社会三种和谐状态去评估一个正常行为能力的人心理是否健康。本文以SCL-90(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从中职学生自我、人际、社会三个方面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自我和谐方面主要以是否具备良好稳定的个性为评估指标;人际和谐方面主要以中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评估指标;社会和谐主要以中职学生是否能应对挫折为评估指标。三种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自己是否焦虑、抑郁;自己遇到挫折时是否偏执;自己的人际关系相处是否融洽等内容对中职学生个体做出心理健康达标与否的评估。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以SCL-90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对80名中职学生(男女生各40名)心理健康从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几个方面进行测评(表1)。
表1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从测评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在焦虑指标测评中有4人,占测评总人数的5%;抑郁指标测评中1人,占测评总人数的1.25%;偏执指标测评中3人,占测评指标的3.75%;比较多的是在人际关系相处指标测评中,一共7人,占比测评总人数的8.75%,其中男生3人,占比总人数的3.75%,男生4人,占比总人数的5%。
2.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失衡的危害
从测评表中,我们看出,虽然中职学生的心智尚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健康问题占比人数相对较小,但这个时期的学生因社会阅历浅,无法有效排解心理压力,更容易因焦虑、偏执、自卑等不良心理产生严重问题。不良的心理健康可能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如果不将其纠正,将来学生出入社会后,可能会因心理健康问题对自身或者社会采取极端方式,如新闻里常常出现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做出跳楼等自伤自残的行为。
1.同一中职学生体育锻炼前后心理健康对比
对同一中职学生在体育锻炼后采取相同的量表对其锻炼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表2):
从表2中我们看出,同一中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后三项因子差值都低于体育锻炼前,其中人际关系因子在体育锻炼后差值显著,并且在焦虑和偏执两个因子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值,说明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有正向作用,可以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与体育运动对改善个体情绪状态等具有多方面的效果结论相符[3]。
表2 同一中职学生体育锻炼前后心理健康对比
2.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前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对比
强度测试中,我们以公式:(220-年龄)×百分百的得数作为体育强度心率的划分,运动时间以45分钟计算。(220-年龄)×60%为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心率,(220-年龄)×80%作为高强度体育活动时心率的极限值;中高强度体育活动维持在60%-80%的心率;把60%以下心率作为低强度体育活动强度划分线(表3)。
表3 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前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对比
从表3中我们看出,中职学生参加低强度体育锻炼后三项因子差值都高于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其中偏执、焦虑和人际关系三个因子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说明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有正向作用,可以有效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与国内学者发现的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显著减缓心理应激对健康的负面作用相符[4]。
1.建立浓厚的体育活动氛围,让中职学生自愿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将负面情绪在体育活动中宣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相关项目的兴趣班,或者建立相关体育社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兴趣班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根据中职学生年龄及生理特点,建立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对抗性高、团队合作性强的体育活动,或者在课堂内组织开展中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人为的给学生创造中高强度的体育活动环境,从而让学生的负面情绪在中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中得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