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晔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为此,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进而探索阅读的方法,体会阅读的快乐。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读书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读书兴趣;阅读体验;读书习惯;书目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知道书中的内容,思考它所呈现的内涵,汲取书中的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陶行知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紧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语文教学强调朴实无华,语文的朴实无华来源于阅读积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素材,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搜集关于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如“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选择有代表性的名言读一读、背一背。同时,动员学生自己选择书籍,如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张元济等,在他们的学生时代都阅读甚至能滚瓜烂熟地背诵古今中外大量的课外书。小学生的“向师性”较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教师的感染。因此,教師要做学生读书的最好榜样。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教师一句幽默的话语,一种风趣的体态,一个有趣的故事,往往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榜样效果。学生会认为:老师能捕捉如此多令人发笑的小故事,肯定是看了不少的课外书。于是,他们也会学着教师多看课外书,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此外,还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给学生阅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真正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领略万千风景,随时随地看到、听到、感受到语文的色彩、声音和灵魂。
二、在交流中体验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过程是与作者、文中人物交流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之后,再与教师和同伴交流,会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爱上读书。
1.交流个人图书
爱读书的学生,每个人手中有不少优秀的图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个人图书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少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几人一组共同把书凑在一起,成立了形形色色的图书社。这些图书在班内很快传阅起来,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其乐无穷。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实行课外阅读奖励机制,做好每天的读书记录,把坚持读书的学生分好等级,三个月一级、六个月二级、九个月三级,依次类推,越坚持读书的学生就会得到越高的等级。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他们为了等级而奋斗,而是通过等级的提高让学生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师每天布置读书任务,根据读书情况适时表扬,对于读书不好的学生不要批评,观察他们是什么原因不愿意读书,然后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喜欢上读书。
2.开展读书交流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定期开展读书交流课,课上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读书评价,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交流自己认识的字、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尤其是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看法。教师要积极创设读书氛围,不但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还要注重读书习惯的培养,加深体会和思考,从中汲取营养,提升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组织学生参加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在读书中成长,互相学习。还可以利用早会和班队会时间,让学生谈一谈对书中人物性格的认识,教师们不妨做个旁听者,耐心听学生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读书的自信心。
3.读写议相结合
书读多了,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拓展了,学生说书中的故事,讲自己的发现,写自己的所思所想,真是滔滔不绝。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了书中的主要内容,领会了词句的内涵,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三峡之秋》这篇课文不仅是让学生感知秋天的美,更重要的是学习秋天的景色是用什么词句刻画的,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更贴切。学生在读后会思考用什么词语、用什么方式去说通顺、写清楚秋天的样子,这样便为写作教学奠定了基础。
4.家校配合做好引路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好引路人,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且要跟得上学生的脚步,学会分析孩子的读书情况,通过孩子读书的情况随时调整他们的读书方向,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应该会对不同的读书内容感兴趣,这时家长就要做好监督,督促孩子不能凭自己的意向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但也不能揠苗助长,应该先以兴趣为主,范围为辅,降低对孩子的读书要求,引导孩子因势利导,选择适合的书籍去读。在家长正确引导的同时,教师也要根据他们的喜好推荐读书内容,由他们自主选择读书方向,让他们懂得人生中有很多次选择,但一定要选择正确的,这也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转变过程,是学生初次接触人生体验和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有规律可循的,能帮助学生走稳自己的阅读之路。
三、推荐书目升华读书兴趣
良好的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眼界,增强智慧,而且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教师要选好书目供学生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全面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对书籍的认识和理解,并加以内化。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点来选取读书内容,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通常来说,小学生的思想主要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形象直观的图文课外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刚学拼音时,读起书来有些困难,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辅助他们完成读书任务,注意这时候只是读书任务,因为他们还没养成读书习惯,也没有从书中收获到所需要的知识点。家长可以利用亲子阅读这个活动引领孩子完成读书,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读书的快乐,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关系。中高段学生的头脑由具体形象思维一点点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他们阅读。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需要家校、社会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保证学生有书读。学生读书的内容,教师应有一定的规范,可以让学生有个性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书,也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给学生划定读书的范围,然后让他们在此范围内寻找自己想读、爱读的书。读书范围一定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扩大,让他们逐步接触到地理、天文等之类的科普文章,然后是散文、小说、名著,有可能还有漫画。不管学生选择哪方面的书籍,教师和家长要逐步指导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理念,读过一篇文章后要有自己的理解,并学会品评人物。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把读书放在重要位置,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喜好,从书籍中汲取最有营养、最有益的知识,尝到“开卷有益”的甜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喜艳.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10).
[2]贾逊.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J].小作家选刊,2016,(02).
[3]周国圣.推敲让语文课堂迈向文本深处[J].文学教育,2016,(07).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