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2021-08-05 03:53谢明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谢明霞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与革新,国家教育部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但是,目前有不少教师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意识还相对淡薄,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从而阻碍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先进的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下面,本文就该问题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课堂教学 创新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必须要打破教师对课堂的垄断。这是教育空间拓展的要求。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知识存量相对较少且相对稳定的历史背景下,教育空间愈封闭,施教场所愈固定,老师在课堂上就会愈处于垄断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和建立,教育的形式和空间正在日益扩大,打破了学校和课堂一直“独霸”的传统局面,走出了学校和课堂的狭小天地,教师在课堂上的垄断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信息密集、快捷方便的远程教学,虚拟学校,网络教育,各类培训机构的出现使得人们受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大大增多,并造就了众多的“虚拟教师”,使课堂上的有形教师的地位受到了动摇,所以每位教师都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必须要重新看待教师的传统地位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必须要打破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实施班级授课制,对于求知若渴的学生来说,教师在知识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许多知识丰富、讲课效果好的教师成了学生的崇拜者。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极大地动摇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教师以前接受的专业教育,特别是以前习得的大量知识,在越来越快的知识更新进程中陈旧的速率不断加快。这表明,教师先前获得的知识已没有多大优势。现在知识传播的媒体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网络快速发展,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丰富的知识及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不必从教师那里获取,这无形中动摇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有些不太注意学习的教师,在知识掌握上已没优势可言,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严重缺陷的时候,教师的权威性就会丧失,教师的威信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观念及其在课堂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挥,阻碍了其回旋喷涌的思辨力。诸如,目前课堂上盛行的宣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不可有点滴挪移和更改的所谓“标准答案”等,已沦为教学过程中异化师生关系、禁锢学生创新思维、制约学生发展的因素。这些必须从教师观念深处首先得到根本性转变和矫正,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就是一句空话,甚至适得其反,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必须要打破教师对话语权的垄断。让学生自由表达出对问题的理解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过程应该首先是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然后去思考和探究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要知道“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想法走进课堂的”,而我们现行高中课堂教学的现状是老师一言堂,或不辞辛苦洋洋得意地表述出自己对教材高深莫测的理解和高屋建瓴的分析和推演。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创新方法。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是加强创新素养培养的关键点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化,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素养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要恰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探究式学习的层面讲,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示范,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的示范,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二阶段。教师要多提出几个可供研究的问题,由学生从中筛选出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和确定自己研究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完成问题的筛选和问题的确定是培养的第三阶段。提出问题,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都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要明确,问题要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激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素养。

要多给质疑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不懈追求的动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质疑的能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鼓励学生质疑。一是预习质疑。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具有尝试性和创造性。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疑问,有的往往出乎教师意料的教学难点,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后,再了解一下学生预习本上记的问题上课,教学就具有了针对性。二是初步质疑。1、文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就课题质疑,便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2、字词质疑。学会文中的字词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许多老师将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完之后,便开始让学生完成下一步教学目标,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教师倘若给学生字词质疑的机会,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的障碍将得到进一步扫除。3、读句质疑。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也是初读课文时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初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因难,如长句子不会正确停顿,有的句子念起来别扭。教师帮助解疑时,可采用领读、听读、分析讲解等手段加以指导。三是精读质疑。1、精读前质疑,在精读某一片断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学时遇到的疑点。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所提疑点,结合教材特点选取突破口进行教学。2、精读时质疑。在精读某一片断时,学生也可以就教师的讲述、同学的发言或文中的内容随时举手质疑。3、精读后质疑,在精读某一片断后,教师可让学生提出学习中发现的疑问。四是学后质疑。一篇课文学完之后,还可留些时间让学生质疑。如预习本上还有什么问题没得到解决,全文在构思、立意方面有什么疑问。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要加强合作学习,组织学生亲历过程。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和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注重人的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在组织学生亲历过程中,应注重以下问题:参与的广泛性、活动的指导性、 组织的有效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师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一,教师要有设计新颖、效果良好的教育方案的能力。这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胸中有“纲”,而且目中有“人”,即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主体动态的艺术。

第二,教师应具备永远追求新知并不懈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身处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为特征的时代,我们必须彻底抛弃那种视教師知识储备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旧观念,而要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唯有孜孜不倦、求新索异,才能培养出善于学习的新一代。至于教育科研能力则是更为高级的、根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主要包括教育反思和理论创新等能力层级。所谓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作出严肃的反思和内省。所谓理论创新是指教师善于从经验形态向理论形态跃升,从而突破学科教育或教育基本理论中某一既成体系,构建新的模式,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显著的教育效果。

第三,教师应具备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已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和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网将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无论通过哪种方式获取信息都需要教师具备了解和掌握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的能力,从而熟练地通过网络的各种载体收集信息,并有效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基于创新素养下的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