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丹
内容摘要:2017年修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来,国家教育部迅速投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将教材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五册,以“18个学习任务群”贯穿整本书,旨在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此次诗词的选编是整本教材的一大亮点,占据教材内容的1/2。本文通过分析诗词的选编情况及其特点和教学价值,希望能为教育工作者提高诗词教学能力,加强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2019年部编版高中教材 中国传统诗词 教学价值 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1]6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的全新教材,里面的内容符合时代特征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其中选编的诗词文体丰富,主题多样,教材不仅设置课内学习的重点诗词,在每一册结尾都会附带五篇左右的古诗诵读,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迁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诗词选编情况及其特点
本节主要从编选情况着手,从篇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五个方面进行分类,然后结合高中学生的情况阐述入编古诗词的特点。
(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诗词选编情况
传统诗词饱含中华文化的精华,随历史穿梭千年,依然闪烁着古老的光辉,我国一直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传统诗词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占有相当的比重。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加上屈原《离骚》和汤显祖《游园》,共选编37首诗词,以宋代诗词选录最多,共14首,其次是唐代,共12首,先秦5篇,汉3篇,东晋、南朝、明代较少,各为1篇;在时间跨度上,有先秦、汉、晋、唐、南朝、宋、明7个朝代。有姓名作者左右一共有24位,分别有苏辙、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姜夔、李煜、秦观、王安石、张孝祥、张若虚、高适、李贺、李商隐、陆游、鲍照、黄庭坚、屈原、汤显祖,另外有6个作品作者不详,主要是来源于《诗经》和《汉乐府》。杜甫选编篇目稍多,共4篇。
从体裁上来看,主要有诗、词、曲三种,当中选入最多是诗,一共有26首。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歌行体,近体诗包含律诗,律诗包含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其中古体诗17首(四言古诗4首,五言古诗3首,七言古诗1首,歌行体5首,杂言古诗4首),近体诗9首(五言律诗1首,七言律诗8首);词10首;戏曲1首。
从题材上来看,按照李国栋老师题材分类的方法,可以分为7种:咏古怀史诗、别离贬谪、爱情怨女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 [2]45-48林新华、陈国忠老师在《中国诗词鉴赏》中将诗词题材分为17种,包含:写景游记、田园风光、羁旅乡愁、人生哲理、咏物抒怀、为政爱国、传统文化、四时气候、亲情、友情、社会民生、品格胸怀、人生事态、游子思妇、爱情婚姻、宫怨闺怨、怀古咏史。[3]1本文在借鉴的情况下,整合出了社会民生、抒情言志、人生志向、人生事态、咏古怀史、爱情婚姻、借景抒情、友情诗、情景交融、边塞征戍、咏物诗、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宫怨闺怨14种题材。
(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诗词选编特点
基于上节对部编版高中语文诗词的选编情况,本节对入选情况进行分析,共有三个特点:
1.唐诗宋词居多
唐宋作为诗词盛行的时代,在诗词坛上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其诗词内容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透过诗词,可以给今日多元文化的混交带来一股古典气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精选26首唐宋诗词,占诗词的0.7%。高中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形象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唐宋诗词,可以让学生浸染在古典文化当中,涵养人文素养,培养情操。
2.关注社会生活,抒发志向篇目居多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题材为社会民生4篇、人生事态5篇、咏古怀史4篇、爱情婚姻4篇、借景抒情6篇、抒发志向4篇,其余皆为1篇。高中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或者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人,应该懂得关注民生,有自己的人生志向,同时能够借助某种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想。同時,教材在选编中也不避讳选择了4首爱情婚姻题材,这对于新版部编版教材在男女关系呈现上具有挑战性。
3.体裁形式多样,覆盖全面
高中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需求是多元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诗词的文体包含了古体诗、律诗、歌行体、词、戏曲等,可以满足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需求。多种文体的可供选择,可以触发学生的兴趣并以此深入学习喜欢的文体。
二.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诗词的教学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教师通过建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一)涵养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需反复的吟唱,无限的韵味就会在脑海里弥漫。
首先,教师要抓准诗词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曹操的《短歌行》当中,开篇就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讲述时间如过指流沙,以“朝露”来比喻人生之短暂,接着再用一系列的“鹿鸣”“乌雀”等意象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在这里,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意义,树立远大志向。
其次,通过把握诗歌的关键词,用人物的高尚品质来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书愤》全诗以“愤”贯穿其间,前四句概括了作者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以及战争的场面,后四句抒发作者壮志难酬,以诸葛亮自比,表达对收复山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里面承载着陆游对国家深深的热爱和志向的抒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感情。
最后,反复吟诵,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知。中国诗词的美就在于它的跳跃的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一般诗词诵读以两个字为停顿,平仄之间自有韵律,例如《春江花月夜》(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学生通过这样有节奏的反复朗诵,不仅能够背诵,提高语感,同时还能在诗歌的音乐美中深受熏陶感染。
(二)建构逻辑思维,提高理解能力
诗词都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意象与意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需要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推断出意象的具体内涵,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歌的主题,因此,学习诗歌也是训练逻辑思维的过程。
在李清照《声声慢》中,意象有“酒”“寒风”“大雁”“菊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结合李清照当时的背景,才能得知这些意向表达的是作者寂寞愁苦的感情。这时的作者正处于丈夫病逝和国破家亡之时,因此,“酒”不是送别酒,是一杯解愁酒,“菊花”不是人格花,是满地枯花,梧桐是哀愁,细雨是缠绵,种种意象堆叠起来,就构成了孤独寂寞,愁苦悲伤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一下子准确说出诗词的主题,需要不断的对意象进行推敲,逐步进行建构,感受诗词意境,唯有如此,才能把握诗词的正确主题。
在把握诗歌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他们需要不断的对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对不同的意象进行分类建构,有时候还需要对个别字词进行反复推敲,替换,这样才能在把握诗词主题的同时,加强了对词语的敏感度,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从而建构起对诗歌分析的方法,以便更好去学习其他的诗词。
(三)激发想象空间,加强审美体验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提出:“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5学习诗词的过程,也就是一次审美体验的过程,作者在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就是我们进行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个桥梁。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融情、景、理于一体的“孤偏盖全唐”的诗歌,全诗营造了一种深沉、宽阔、宁静的意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开篇创造了一种月随潮升,潮随月起的开阔意境,接着描写月光、春江、鲜花等景物,构造了一幅静态唯美的月夜图,忽而在这样宁静的意境中作者对人生事态产生了“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哲学思考问题,后面部分描写游子思妇的怀念之情来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情感抒发,海上弥漫着雾气,月亮已经变得模模糊糊,风吹树动,好似作者沉重的感情在不停地摇曳。整首诗以春、江、花、月、夜来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诗歌的意象進行想象,在脑海中描摹出画面,然后在纸上描绘出图景,或者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为契机,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美,感受美,乃至于如何创造美。
诗词是我国文字的瑰宝,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以最简短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感情与哲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而且还要把握教材内容的侧重点。因此,在诗词教学当中,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这些优秀的诗词里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文化自信,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6.
[2]李国栋.《简论中学语文课古典诗词教学的“按教材分类学法”》[J].教育·科研.2006(18):45-48.
[3]刘新华,陈国忠.《中国古诗词鉴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