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追随儿童”的课程变革

2021-08-05 23:49章兰陆亭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游戏环境课程游戏化

章兰 陆亭

【项目简介】

宿迁市第一实小幼教集团秉承“追随儿童,触摸自然”的办园理念,自2015年5月开始进行课程游戏化探索并逐步在全园推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坚信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无限潜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发展需求,逐步优化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反复、轮回性地诊断、调整与改造,全面调适课程实施路径,追随每一个幼儿的经验,支持幼儿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历经六年的扎实研究与探索,我们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得到了颠覆性的重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路径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

摘要: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宿迁市第一实小幼教集团从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分析入手,立足活动现场,经过读书、学习培训、互动交流等,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积极探索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资源,创设多元化的游戏环境,充分为幼儿提供真探索、真交流的活动机会,真正将游戏权利还给幼儿。同时,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质的转变,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儿童的“学”,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生活”,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经验”,从关注“传递”转向关注“互动”,成为了儿童成长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游戏环境;追随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23-06

为了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生活、兴趣和需要,我园从2015年5月起启动了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工作。在领导的重视、专家的引领下,在环境创设、资源利用、材料投放、空间调整、活动组织、游戏观察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与探索中审议、调整幼儿园课程方案,研究摸索更具支持性的互动策略,力求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更好地支持他们积极、主动地建构多方面经验,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一、“追随儿童”的课程建构背景

为贯穿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我们以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尝试进行“追随儿童”的幼儿园课程根本性的变革,转变长期以来“教师主导”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的行为,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一)立足课程实施的现状

《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1]。围绕课程游戏化的理念,结合园所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园所空间布局规划不够合理,不能满足幼儿的多种发展需求;活动中,教师高控现象较为严重,幼儿观察分析、调整改善等能力较弱;年轻教师偏多,教学经验不足,课程园本化意识不够,对教材使用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追随幼儿的脚步,对环境与材料的及时更新、支持和准备不够;管理层自身的研究、提炼等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基于这样的现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指南》的引领下,我们从幼儿出发,深入认识和研究幼儿,不断地学习、反思和调整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二)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

课程游戏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是对课程理念的更新,尤其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精神的渗透,是课程内容的适宜性选择、课程资源的挖掘、课程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立场、方式转变的系统变革。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代替其他课程实施活动,将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成游戏,而是确保幼儿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从本园实际出发,将游戏理念、游戏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之中,使课程更适合幼儿,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读懂、支持儿童,我们立足活动现场,通过读书、学习培训、互动交流,借助省网络群的力量,同时围绕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即时教研、网络教研,不断补充经验,有效开展教科研活动,明晰全园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使幼儿园课程实施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优化“追随儿童”的课程实施路径

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到幼儿园的课程目标,从环境创设到一日活动的安排。从教师的教育策略到生活、游戏、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从观察幼儿到分析、评价和支持幼儿,从自然资源到家园社区的合作等,我们以支架为项目实施路径,尝试去改变固有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

(一)在规划中改造环境、整合资源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2]。

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基本思路逐渐清晰:一是合理规划室内外环境,最大化合理使用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园内资源;二是提供适宜的材料,满足儿童五大领域学习与发展需求;三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基于儿童的兴趣、经验,持续调整、优化环境与材料。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大胆尝试放手让幼儿参与整个创设过程,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讨论、设计与实施,探索将环境创设过程变为课程实施的过程。

1.创设“以儿童为中心”的户外环境

广阔的户外空间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快乐,充满着诱惑和刺激。科学合理地设置户外游戏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课程资源的价值。我们在户外游戏环境的改造中突出自然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为幼儿创造自主游戏的空间,如运动器械区、趣味建构区、攀爬区、种植养殖区、童话小屋、微型高速公路等。合理规划布局,让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游戏场所能够满足幼儿运动、游戏、探究等多方面学习与发展,并在各游戏区中建设多个支持性的“资源小站”,随时随地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及游戏兴趣。

如何让户外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学习新西兰霍比特小屋的建设,在园内创设“童话小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生活经验自主选择游戏:办家家、跷跷板、铺小路、写生、玩泥、探索植物的成长过程等;将“种植园”融入课程实施中,引导幼儿通过种植、观察、收获等切身感受劳动的快乐,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利用园内教学楼四周场地设置“骑行游戏”,支持幼儿迁移生活经验,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共同商讨增加“服务区、加油站、停车场、洗车店、维修部”等项目。同时,我们发动家长、教师等搜集真实、自然的材料,提供能激发幼儿探究操作的工具性材料等,在游戏的过程中,结合当下幼儿的兴趣点、季节特点等,投放相应的绘本、工具书供幼儿阅读、使用。改造后的户外环境,富有开放性、挑战性,让幼儿流連往返……在活动中,我们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充分放手,给予他们充分自由选择游戏玩法、玩伴的权利,轻松地做一个观察者、陪伴者、适时介入。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2.“以儿童为立场”改建专用活动室

我们对一些使用率不太高的园内专用室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拓展。如为了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园所把利用率不高的多功能室创建为大型“绘本馆”,使幼儿在丰富的绘本王国里,感受快乐的阅读之旅;将舞蹈房的“开发利用权”交给幼儿,由他们共同收集各种自然、废旧的装饰和表演的材料,自己设计舞台、服装,策划节目来满足表演欲望,最终形成全园幼儿都能参与的“表演大舞台”。透过大舞台的整个活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已经基本涵盖了《指南》中各领域目标内容。应幼儿的游戏需求,将废旧阳台改造成共享区,规划创设了建构区和角色区等。宽敞的场地,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更自由、自主,更有创意。

3.调整室内空间布局,满足儿童需要

园所坚持最大化地优化室内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区域每调整一次,教师们都会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是否方便幼儿活动?他们是否喜欢?并反复地征求幼儿的意见,和他们一起反复尝试,并由他们自己动手去布置、充实自己的班级环境,有的班级区域甚至会调整十多次。通过这样的反复调整,室内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逐步得到体现。我们从创设“以儿童为本的环境”到探索“环境与课程的关系”,经过数次的调整与诊断,不断反思、实践,最后总结出:幼儿需要的环境应是安全、真实、自然、丰富、开放、温馨的。贴近生活的“娃娃家”、满足幼儿自主创作的美术区、引发幼儿大胆探究的科探区、温馨开放的图书区等,让身处其中的幼儿表现出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活动状态,充分体现了有准备的环境对幼儿的支持和推进。

总之,环境是儿童生活的地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下的经验、兴趣、需要,创设适宜的环境,把教育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中,引导儿童主动活动、生活、游戏与探究。

4.投放“促儿童发展”的丰富多元材料

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幼儿是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3]。我们通过教师、家长、幼儿、社区等多方联动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轮胎、油桶、竹竿、木板、竹梯、木梯、纸箱、纸筒等,开展攀爬、平衡、跳跃、建构等综合性活动,并依据幼儿的兴趣及游戏需求不断地补充新的材料。教师根据不同特质材料的属性,科学管理实物素材库,保障幼儿游戏材料的及时供给;可多形式建构与利用,让幼儿自主参与材料的收集、整理、摆放、归类、统计。如幼儿在游戏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收纳箱里拿取各种材料,同时好多辅助材料也被他们从不同区域拿来使用。这些材料在活动结束后应自行归位,但由于材料较多,归位问题便出现了。幼儿通过讨论、实践总结出了多种快捷、科学的收纳方法,其多样性体现的正是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敢于探究和尝试的学习品质。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逐步意识到“放手”的价值,同时也明白多样性、丰富性、可操作性的材料是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保障。

(二)在实践中细化课程框架,规划一日生活

如何把一日生活中各环节都纳入课程的视野?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与探索中重新审议、调整我们课程方案,本着室内外交互使用、最大化利用资源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探索更具支持性的互动策略,使课程建设更加生活化、游戏化。

一是尝试弹性时间管理。园所坚持弹性时间管理:建立稳定、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灵活调整时间安排,遵循幼儿的自主选择。在实施中,我们发现师幼的自主性强了,有了较强的规划意识,能够依据《指南》中各领域的目标,追随幼儿、分析幼儿,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周、日计划。班级的三位老师于每天下班前在一起反思当天的一日活动,做好回顾、反思与调整;梳理第二天的具体流程及分工,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及时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是审视一日活动安排。幼儿园课程目标和内容是通过一日活动来组织实施和实现的,我们必须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将教育活动目标分解到大中小班各年龄段,做到动静交替、室内外交替;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和自由活动交替;减少过多的过渡环节, 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活动时间。

三是实行餐点自主管理。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参与讨论,在这里他们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如参与环境与材料的整理;自己动手制定能看懂的可视化时间表;自主提被子入园、整理床铺;值日生轮流负责准备水果及餐前餐后的整理;在约定的时间内按需自主吃水果点心;在自主打餐中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在有序进餐中学会了文明就餐的基本礼仪等。

四是突破课程审议模式。将环境、材料、游戏,包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逐步地纳入课程视野,我們通过多渠道的针对性培训,慢慢转变教师观念,从端坐静听为主的学习,到自主游戏中的学习,结合本地资源和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筛选和调整:去掉一些不必要通过集体教学来完成的内容,将其放在游戏和生活中解决,或者以小组、个体等幼儿喜欢的形式进行,保留原教材中适宜的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学习。起初,我们不知道如何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就先和他们一起玩起来、动起来、做起来,慢慢地就发现他们的各种能力、经验在玩的过程中是如何发展和积累的。现在,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当下的需要,结合季节、节假日等灵活拓展出一系列活动。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自主地学”,教师们学会了及时收集、梳理资源包,为以后的课程资源利用提供便捷。

在尊重儿童、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引发和支持幼儿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把握活动现场的细微线索,多陪伴、多倾听、多理解、多接纳,努力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及时引发、介入、干预,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收获“追随儿童”课程的变革成果

项目实践以来,我们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在享受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变得更加专业、自信,园所的发展带动了区域课程游戏化的整体发展。

(一)教师拥有职业的幸福感

在不断的跟进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观察能力、教育行为调整能力逐渐增强,在和幼儿共同的成长中享受着职业的幸福。

1.从不断观察中,了解幼儿、发现学习

通过读书,教师不断探寻支持、引导、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理论依据,渐渐地能看见并看懂幼儿正在经历的一切,然后试着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帮助,以更好地满足幼儿成长的各种需要。现在,借助观察,大家逐步明晰了该如何介入幼儿的活动,原有的主题计划、环境与材料怎样根据当下需要进行调整与更新。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中的各种行为,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课程的目标在游戏中可以自然达成,并由此找到支持、推动、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调整预定计劃,让活动更有价值,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验证、分享等实际操作,进行直接感知,获得亲身体验。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涵盖了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等各种领域的发展。

2.在有效研读中,明晰理念、探寻思路

首先是教研形式的转变。以前我们的教研形式化,单纯研究文本而忽略了儿童的需要。现在,我们的教研是走进活动现场,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即时教研,主要围绕一日活动中的观察、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师幼互动、家长工作、生活环节的价值、幼小衔接等进行教研。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园所邀请专家进行现场的把脉与指导。

其次是观察策略的跟进。管理层每周至少跟班观察活动半天,撰写活动观察记录,真切了解班级当下的具体活动情况,敏锐捕捉到当下存在的问题,并能连续跟踪观察、跟进指导。大家发现个性问题及时反馈,发现共性问题集中研讨。如何让家长更直观地看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们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把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学习,教师的观察和支持,用美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生成二维码,放在室内外各个区域中。家长们通过扫码观看,亲眼见证了幼儿的学习过程,不仅给予了老师们肯定,更坚信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再次是研读方法的提升。我们通过研读《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会了怎样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由于大部分教师的理论基础较薄弱,刚开始读不懂,于是我们调整读书方法为:第一步,自主阅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案例来解释,同时列出不明白的地方,制作PPT;第二步,集体共读——大组集中分享,就问题进行深度研讨;第三步,实践运用——将学到的理论在具体操作中验证、应用。后期,我们根据课程的推进与需要,先后研读了《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一书中的第七章“用表征来丰富游戏”,感受到了“表征”在幼儿游戏中的重要作用及操作策略;通过阅读陈鹤琴的《活教育》,知道了如何更好地追随幼儿,触摸自然……不间断的研读打开了我们的思维、拓宽了视野,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教育更“活”了。

同时,我们积极参加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群组讨论,时刻关注、吸纳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抛出问题与困惑,寻求专家的在线指导;建立园内QQ群,由教师们每天分享精彩案例,展开互动研讨,邀请群内专家及时答疑解惑。

(二)幼儿成为有能力的学习者

在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中,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他们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专注、自信、勇敢、坚持、好奇、友好、合作等学习品质得以养成。在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随处可见。

我们逐步意识到“放手”的价值,开始理解并坚信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与生俱来的无限潜力。如:种植园里从播种到收获,孩子们全程参与;沙水区里孩子们自主测量、疏通管道、探索水流速度;建筑区中,孩子们尝试用各种材料盖房子;游戏中,孩子们自主取放所需游戏材料。每一个孩子都是积极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只要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材料、时间,把属于他们的游戏真正地还给他们,孩子们展露出来的无穷的发展潜能让我们由衷地赞叹和欣赏。

(三)园所带动区域课程游戏化推进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和《指南》的指引下,经过六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在环境创设、一日活动组织、观察记录、资源利用、游戏开展、家长工作等方面,有了自己的操作模式及实施路径。在省市专家的追踪指导下,我们将课程改革实践做法梳理成册,运用到湖滨新区的课程改革中,作为本区幼儿园“宿迁湖滨课程”的实施指导手册。这既是辐射课程改革的有力媒介,又是保护和传承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一个有力举措,是促进本区幼教发展的全新路径。

为了提升全区幼儿园保教质量,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区域内确立本园为区域示范园,通过经验分享、参与式研讨、现场观摩诊断等形式,带动区域整体的改革,深入开展研究,探索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水平,促进区域内学前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程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及同行的关注与认可。家长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支持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我们逐渐扩大教育资源,加大家园共育的力度,真正体验到了家园共育的成效和精彩。接下来,我们将会重点关注材料的适宜投放、师幼有效互动等问题,力争让我们的课程成为幼儿真正喜欢的,并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苏明莉.幼儿园主动学习环境创设[J].教育科学论坛,2016(8):63.

[3]冯鑫.建设“开放多元式”游戏场助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J].早期教育,2020(7/8):6.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游戏环境课程游戏化
游戏环境,随心舞动
浅谈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策略
浅析如何让孩子在快乐游戏中成长
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幼儿园互动式区域游戏环境的研究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新颖的游戏环境让小班区域活动更精彩
巧借游戏环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兴趣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