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 同时,高职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面对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比如教学质量、教师素质、职业面向,本文重点分析了高职教育在课堂教学评价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析了改善的办法,使高职教育在改善教学评价方法的同时,教学质量能有相应的提高,进而为我国“十四五”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育人的主要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按照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标准和规格育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育人,体现在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是促进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对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研究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较高的导向和调节作用。以课堂教学评价为抓手,把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作为研究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实施发展性评价,构建多元性评价体系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重点。
一、现有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变化,高职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和评价方法面对当前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显得苍白无力,传统的质量观和评价体系与社会认同不相适应,教学质量也无从谈起。从全省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评价来看,传统的评价还占主流,如艺术专业学生全省统考一画定“终身”,这种评价取向既不以学生综合绘画水平为导向,又不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这种教学模式导致 “重教师轻学生”,即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甚至压抑了课堂中师生的多向互动,导致“以学生为主体”难以在课堂中真正落实。这种传统评价取向过分地夸大了评价的鉴定功能,忽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学功能,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从全省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来看,教学组织是否严密、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而有感染力、板书是否工整合理、课堂提问是否巧妙、内容安排是否得当等等占较大比例,而如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有效听课、练习、练后反思、思考、学会学习等内容则涉及较少。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探索有较好适切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种标准应该“是一种研究者、实践者与评价者合一式的评价,是一种面对改革着的实践十分综合和复杂的评价。
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
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应该从教学实践出发,这“对于认定和解释课堂教学事实,发现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揭示和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机制与规律,以及从理论与操作两个层面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支持,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課堂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师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市场岗位的变化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以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研究高职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八种密切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分别是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节奏—音乐智能、交流—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或轻重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智力潜能,所以多元智能理论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它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智力观,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知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人在构建与创造世界的同时构建与创造自身。”“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要让学习在“做”中进行学习;有效的教学应使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并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尊重学习者独立的人格与个性,鼓励被评者主动参与评价,建构新的价值体系。
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注重开放、多元和事物发展的过程。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能以绝对的统一的尺度去度量水平和发展程度,要为人的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实施着眼于学生个性特长生态式激励评价, 使教师拥有宽容, 让学生充满自信,使每一个独具价值的个体都各得其所, 始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成长动力。
(三)研究目标
1.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加以研究,选定符合高职学校特色的、多元评价学生发展的方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对实施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和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的研究,为形成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四)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活动多元性评价。依据三维目标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多元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整体有明了的把握,做到“五个关注”:即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
2.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点,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发展潜能,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评价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四)研究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不对等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
1.从教学理念上、教育教学技术方面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
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讲授和培训,为进行参加教学评价教师奠定理论基础。
2.编制《课堂教学评价表》,在《课堂教学评议标准量表》的基
础上,集思广益,反复论证,选定适合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及标准,其效度、信度可靠。
3.由校督导办和听课小组组成听课组,对有课教师进行随机听
课和评课,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授课情况写出书面反馈意见。
4.从每班随机抽取20名同学,使用《学生抽样评价表》,对全体
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5.随机抽取2020级1、2、3、4班作为实验班,2019级1、2、3、4班作为对照班。教师担任授课班级课程不变,班级不变,在2020级实验班中实施新《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课程结束后从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技能操作、综合能力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统一考核,和19级进行对比分析考核结果。
(五)研究结果
通过期末成绩实验班平均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使用新《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评价模式;实验班学生考试成绩的变异系数比对照班低,说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小,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对智能强项不同的学生促进作用较大。
通过对上课教师利用随机听课的形式,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202级上课教师教学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技能高于2019级上课教师。由于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容,教师的一切活动就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开展,使大部分课堂教学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成现代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结论及今后的设想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价主体的确定,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方法的使用,评价结果的分析,都需要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存在的缺憾,比如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评价方法有待于不断完善、教师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有待于下一步的研究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之三[J].教育研究,2003,(8):42-49.
[2]裴娣娜.论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的重要转换[J].教育研究,2008,(1):17-22.
[3]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4]高文.構建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
[5]李业才.后现代精神与教学论转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5.108.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刘义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构建职业教育吸引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4.
[8]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9]教育大国的崛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4.
[10]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第一卷2008:328.
[11]徐继存 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
[12]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3]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与学生评价[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