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媛
◆摘 要: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欣赏课是初中美育的重中之重 。通过欣赏课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形成接纳多元文化的态度。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开展行动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行动研究;美术欣赏;角色
一、发现问题
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初中美术教师。美术课上,听课的同学寥寥无几,尤其欣赏课,更是昏昏欲睡。对此,我请教过有经验的教师,也在课上强制要求过,都起效甚微。我开始反省自身,初中生课业压力大,作为老师没有让课堂吸引学生,是我这个教学引导者没做好。
二、寻找问题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老师的教與学生的学的结合,缺一不可。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已成为过去。利用课余时间我对初一两个班级101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更乐于自主参与讨论学习,内容的设定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其次,学生对和他们生活相关的内容感兴趣。我设计的欣赏课更像是艺术家的创作史,是被冠以美术课的历史课。这早已丢失了美术课的本质所在,与文化课无异,何谈美育?
三、解决问题
美术课堂活动主要分为鉴赏和创作,而初中生更喜欢实践课。欣赏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美的感悟能力。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格的作品的赏析,形成审美趣味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此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过程。所以在欣赏课中将教学与学生经验联系在一起,感受美术的实用价值和独特魅力。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是以一定的身份角色参与社会活动,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从自身角度和经验出发获得。对同一审美对象,会因价值观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审美评价。学生社会角色单一,对事物认知浅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获得深层的审美感受,可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种联系生活和自我的方式更易于接受理解。
1.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要关注学生情感因素
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标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一项。旨在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判断。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世界和文化观念的形象化反应。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让学生从某种角色角度来审视作品内容和创作意图,可获得更接近角色的审美认识。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艺术家是感性的,商人是趋利的。在欣赏前,引导学生从角色角度感受其喜好和情绪。如鉴赏秦陵兵马俑,它气势恢弘,是世界最大型雕塑群。感受祖先的艺术灵性与勤劳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欣赏《格尔尼卡》,仿佛置身于被空袭后的格尔尼卡小镇,感受平民的痛苦无助,更加理解毕加索的义愤填膺和画面独特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情感因素是欣赏的关健,如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将自身带入作品的角色之中,能更好的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情绪被调动,对老师的引导也有所反馈,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采用角色扮演,会给学生带来情感触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积极营造教学情境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以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初中生阅历有限,主动进行角色代入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至关重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扮演角色。人在不同环境中会自由转换角色,进入商场是消费者,面对景点是游客。教师对情境营造的越真实,学生对情境的感受越强烈。如鉴赏《人物玉龙帛画》,学生变身考古学者,需从题材、造型、色彩、风格等方面推测出其年代及历史价值。学生作为发现者,在对细节层层发掘中感受探秘刺激,教学过程愉快有效,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美术欣赏中要积极的运用角色的审美方式
在教师营造了恰当教学情境基础上,学生会自然的以角色身份走进审美活动。这个过程中,被动的教学对象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他们会投入其中,开展审美活动。如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欣赏对象,自主讨论完成描述、分析、归纳、判断的工作任务,自主形成审美评价。其次,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把握课堂方向,对偏离教学目标或没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纠正,对此,可事先预设探究问题。例如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帮学生确立探究方向,作为史学家,怎样判断他们的年代呢?引出学生对作者、书体、风格的探究。这样可以保证课堂大方向。另外学生如果有自己想要表达和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抽离出具有价值的几项,和同学一起探究,也可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运用营造角色的教学方式,使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改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体验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带着兴趣和激情去探索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美术人才,而是通过美育让学生了解更多美术知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和素养,学会用美来装点生活,用美好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教师,2014.
[2]李新平,成文光.美术鉴赏:Fine arts appreciation[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