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玲
◆摘 要:“一例到底”教学法是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发展和改进,该教学方法在初中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使课堂节奏更紧凑,课堂效度更高,课堂思维更开阔,课堂实践性更强,同时对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一例到底”;法治课堂;核心素养
2011年修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指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新课改之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法律知识,有些法律知识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对于这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法律知识,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的着眼于单一知识点举例的典型性,而忽视了课堂的系统性,整节课下来,满满的都是案例,学生头脑里更是一片混乱。如何既发挥举例教学的优势又避免过多案例导致的思维混乱,“一例到底”教学法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一、“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内涵
“一例到底”教学法是指一堂课中,以一则典型案例或材料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多个情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激发情感的教學目标的教学方法。“一例到底”教学法的“一例”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话题等,教师的教学围绕“一例”展开,最后达到的效果是通过“一例”将整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
传统的多案例教学为了突出举例的典型性和针对性,通常是一理一例甚至多例,所以一节课下来,教师需要给学生展示多个事例、呈现大段的文字材料。一理一例、一理多例的确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单个知识点,却忽略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一堂课后学生头脑中是“一盘散沙”。这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后果:(一)案例堆积,学生产生视觉和精神疲劳。(二)学生被精彩的案例所吸引,从而使教学偏离目标。“一例到底”教学法以“一例”代替“多例”并贯彻始终,有效避免了因案例过多产生的审美疲劳。同时,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推动事件情节的发展,这就能使案例紧扣教材内容,避免了多案例教学中案例与教材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二、“一例到底”教学法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不可违》这一教学内容谈谈“一例到底”教学法对法治课堂教学的意义及其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思考。
(一)“一例到底”教学法使法治课堂节奏更紧凑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在深入了解学生和准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使课堂的各种可比因素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呈现的教学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教学节奏是一种富有美感的规律性的教学变化形式。“一例到底”教学法中的法律案例在一节课中贯穿始终,符合学情特点,可紧密相联大多数知识,与普通的案例教学法相比,可以节约师生阅读和分析不同材料的时间,使法律课堂教学紧凑连贯,从而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课例呈现】在《法不可违》一课中,笔者以“高空抛物”这一违法行为作为主题贯穿四个教学环节。活动一:抛物谈危害。以一张新闻配图《一把高空抛下的菜刀》作为导入,引出主题。活动二:合作解疑惑。呈现三则同属于“高空抛物”的法律案例并提出疑惑:同样是头顶的安全受到威胁,为什么对违法者进行的处罚不同?活动三:实战大练兵。以“高空抛物”为引,列举我们身边的违法行为,举一反三。活动四:你我共践行。对身边的”高空抛物”等违法行为说“不”。
【课例分析】关于违法行为的案例可以很多,但是如果不同的违法行为采用不同的案例,一方面师生要花很多时间阅读和分析不同材料,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如果一理一例、一理多例,更容易造成重难点不突出,影响课堂的效率,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也较为零散、不系统。本人以有关“高空抛物”的素材作为主线贯穿全课,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层层问题驱动,让学生深入研究案例,课堂教学一气呵成,脉络清晰。
(二)“一例到底”教学法使法治课堂效度更高
所谓效度,是用来表示一项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程度,也就是通常说的达到目标的程度。一项研究所得结果必须符合其目标才是有效的。“课堂效度”被理解为一节或者一个系列有同一核心议题的课堂,其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实际获得的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联程度。道法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堂学习效度如何,关键要看能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否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机整合。根据《法不可违》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例到底”的教学环节,如图所示:
【课例分析】例如《法不可违》一课的第二环节:合作解疑惑。呈现三则同属于“高空抛物”的法律案例(如图所示),并提出疑惑:同样是头顶的安全受到威胁,为什么对违法者进行的处罚不同?
【课例分析】“一例到底”正是基于一类典型案例或材料背景进行充分分析与探讨,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基本认知规律。通过小组合作,对三则同主题案例的分析,对比三种违法行为在社会危害程度、法律依据和处罚方式方面的差异,归纳出违法行为的种类,并区分不同违法行为的危害不同,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目标。“一例到底”教学法将法律案例与法律知识相融合,情景化、故事性和连贯性更强,落实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形成了相关法律意识,培养了法治精神这一核心素养。
(三)“一例到底”教学法使法治课堂思维更开阔
思维作为人脑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及反映过程,是人类对事物本质规律概括的高级认识活动。在教学中,学生以已学知识为基础,师生之间的教学语言为中介,对所学内容产生理性的思考,形成规律性和本质的认识,这一过程所指向的不同层次学生所体现的思维水平差异,需要通过思维教学的方式进行提升。“一例到底”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力和思辨力。以“一例到底”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在层层深入挖掘材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深化,思考空间更为广阔,可以联想到相关的现象、实事并进行比较、推理,通过深入思考,正确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课例呈现】《法不可违》一课的活动三“实战大练兵”是对活动二“合作解疑惑”的应用,学生结合学习单的法律链接,任意选择一组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型并说明理由。学生举例:闯红灯、盗窃、抢劫等。
【课例分析】“一例到底”在法律课堂中如何实现从法律知识到法律行为的转换,关键的一环就是形成法律意识并能举一反三。从高空抛物这一身边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其他案例,将所学法律知识隆汇贯通,分析生活中的其他违法行为,深化思考,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同时,也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了其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四)“一例到底”教学法使法治课堂实践性更强
法律实践是以法律作为观念和思想基础的活动,也是以法律为规范前提的活动,当然也是主体在自觉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支配下自主进行或者参与进行的合法的社会活动。法治课堂中,学生的法治思维、法律观点,最终只有在法律实践中才能验证其科学性、价值性。
【课例呈现】《法不可违》一课的活动四为“你我共践行”,对身边的违法行为说“不”。 活动要求:1.小组合作任选一项违法行为,用漫画、小品、表演、诗歌、倡议书等形式展示如何对身边的违法行为说“不”。2.小组内合理分派角色,选择汇报人。
【课例分析】如何践行法律是“一例到底”教学法的最终落脚点。有了前面三个环节对“高空抛物”深入解析的铺垫,学生对什么是违法行为、怎么区分违法行为、身边的违法行为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该实践环节侧重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该如何对待以“高空抛物”为代表的诸多违法行为,从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法律实践能力,从而让内化法治精神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三、“一例到底”教學法的实施原则
(一)案例选择要契合教学目标,反映时政热点
案例是“一例到底”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经典的法律案例有助于提升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选择不当则会使教学偏离方向。要选择合适的“一例”,必须对教学内容全面把握,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须结合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时代性是《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引用的事例应把握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能反映现实问题、反映社会热点的案例,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时代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本文所选择的“高空抛物”主题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新闻。
(二)问题设计要有效度、有深度、有梯度
精选案例后,要达成教学目标,需要设置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设置是一个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过程,也是“一例到底”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学生课堂思考与讨论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服务于本课知识的学习,是否在其过程中真正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法不可违》一课中所设计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三维目标而展开。例如:1.高空抛物是什么行为?2.同样是头顶的安全受到威胁,为什么对违法者进行的处罚不同?3.你的身边还有哪些违法行为?4.如何对身边的违法行为说“不”?主要设问思路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层层递进,逐级深入。其中,“怎么做”是法律课堂的落脚点,也是设问最有深度和效度的体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践行法律,落实法律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三)课堂组织要有趣味性、灵动性、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研究与讨论中,是“一例到底”教学法实施的关键。例如《法不可违》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选取的是一张新闻配图:《一把高空抛下的菜刀》。并伴随如下开场白:设问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学生:菜刀!设问2:这不是一把普通的菜刀,这是一名女子从40楼高空扔下的菜刀。试想一下,假如这名女子是住你楼上的邻居,你有何感受?学生:担惊受怕。设问3::为什么怕?学生:生命受到危害。设问4:那么这种高空抛物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呢?学生:违法行为。
菜刀图片的呈现能快速吸引学生眼球,带给学生极大冲击和震撼。同时,也快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本课“一例”情境--“高空抛物”。实施“一例到底”教学法,课堂探究、讨论较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要及时反馈,这种学为中心的课堂才是有效的,灵动的。课堂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灵活的、多元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并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荣.“一例到底”的情境设计与应用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1):7072.
[2]李勤.也谈“一例到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2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