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米黄酒酿造工艺研究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2021-08-05 02:37:22罗建成李慧星于海彦赵怡梦
中国酿造 2021年7期
关键词:样液酒精度黄酒

李 杰,许 彬,罗建成,李慧星,于海彦,赵怡梦

(1.南阳理工学院 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2.南阳理工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红小米为南阳盆地特产,因谷壳呈红色,本地俗称红谷,学名为“粟”,也称作粱、粟米,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粟”加工去皮后的成品。红小米与糯米、黍米等农作物相比,其淀粉含量较低,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含量较高,且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比例协调,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红小米不仅可供食用,也可入药,起到清热、止渴,滋阴,补脾肾,健肠胃等功效。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具有养生及保健作用的小米黄酒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如李安等[1]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试验,对小米黄酒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石黎琳等[2]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研究了不同品种小米对黄酒风味的影响。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在我国已有3 000余年的历史,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3-4]。黄酒营养成分丰富,被誉为“液体蛋糕”,富含氨基酸、活性多肽、功能性低聚糖、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5-8],具有降血压、降胆固醇、抗氧化、抗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等生理功能[9-12]。

该研究以南阳盆地特色农作物红小米为主要原料酿制红小米黄酒,采用单因素试验与Box-Behnken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酒精度为评价指标,对前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以黄酒国家质量标准为依据,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试验对后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酿制的红小米黄酒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以期为红小米黄酒酿造的工程化实践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进一步研究红小米黄酒抗氧化作用的机理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红小米:南阳市镇平县;绍酒风味T3酿酒曲(根霉菌、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酿酒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麦曲:山东梁山徐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1-二苯基-2-苦肼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上海北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硫酸亚铁、抗坏血酸、水杨酸、铁氰化钾、三氯乙酸、三氯化铁等(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盐酸、双氧水、磷酸等(均为分析纯):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BS110S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DNP-9082电热恒温培养箱、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S-6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XH-A旋涡混合器:无锡杰瑞安仪器设备有限公司;TDL-40B台式高速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1.3 方法

1.3.1 红小米黄酒酿造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采用摊饭法酿造红小米黄酒,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浸米→蒸煮→摊凉→拌曲(酿酒曲、麦曲)→装罐→前发酵及开耙→后发酵→过滤→煎酒(灭菌)→装坛→陈酿→成品

操作要点:

称取经预处理的红小米适量,置于不锈钢锅内,加自来水浸泡,水面超过米层3 cm左右,室温下浸泡24 h,早晚各换水1次,沥干水分,蒸煮2 h,摊凉冷却至35 ℃;按比例加入粉碎后的麦曲、酿酒曲,拌合均匀;装入已灭菌的玻璃发酵罐,加适量煮沸后冷却至室温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封口,进行前发酵;醪液品温升至37 ℃,开头耙,头耙后,间隔4~5 h开耙1次,开耙4次后,每日捣耙2次;前发酵结束后,密封罐口,进行后发酵;后发酵结束,使用滤布对醪液进行粗滤,滤液再用砂芯漏斗进行精滤,所得澄清酒液煮沸后,趁热装入已灭菌陶坛内,密闭陈酿,得到红小米黄酒。

1.3.2 红小米黄酒酿造前发酵工艺优化

(1)单因素试验

选择麦曲接种量(5.5%、7.0%、8.5%、10.0%、11.5%、13.0%)、酿酒曲接种量(0.30%、0.35%、0.40%、0.45%、0.50%)、前发酵温度(19.0 ℃、22.0 ℃、25.0 ℃、28.0 ℃、31.0 ℃、34.0 ℃)、前发酵时间(3 d、5 d、7 d、9 d、11 d、13 d)作为考查因素,选择料液比1∶1.3(g∶mL)进行前发酵,酿造红小米黄酒。单因素试验时,每次固定其中3个因素,考查其他因素对红小米黄酒醪液酒精度的影响。

(2)Box-Behnken试验设计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麦曲用量(X1)、酿酒曲用量(X2)、前发酵温度(X3)、前发酵时间(X4)为自变量,以醪液酒精度(Y)为响应值,进行4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13-14],具体因素与水平见表1。

表1 Box-Behnken试验设计因素与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Box-Behnken experiments design

1.3.3 红小米黄酒酿造后发酵工艺优化均匀设计试验

在前发酵基础上,选择后发酵温度X5(9.0 ℃、12.0 ℃、15.0 ℃、18.0 ℃、21.0 ℃、24.0 ℃)、后发酵时间X6(25 d、35 d、45 d、55 d、65 d、75 d)为考察因素,进行均匀设计试验[15-16],具体因素与水平见表2。根据均匀设计试验因素水平,按不同后发酵条件组合进行后发酵试验,以感官鉴评得分为指标,确定较优后发酵工艺条件。

表2 均匀设计试验因素与水平Table 2 Factors and levels of uniform design experiments

1.3.4 指标测定方法

(1)红小米黄酒前发酵阶段酒精含量测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5009.22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酒中乙醇浓度的测定》。

(2)红小米黄酒后发酵阶段感官鉴评方法

从南阳本地多家黄酒生产企业,邀请10位从事黄酒生产15年以上的专家,根据GB/T 13662—2018《黄酒》国家标准,从外观(15分)、香气(25分)、口味(40分)、风格(20分)等方面对后发酵结束经压榨、澄清处理的红小米黄酒原酒样液,进行感官鉴评打分,满分100分,感官鉴评标准见表3。

表3 红小米黄酒感官鉴评标准Table 3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red-millet Huangjiu

续表

1.3.5 红小米黄酒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1)清除DPPH·活性测定

采用文献[17-18]的方法稍微修改,分别向10支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0.2 mL、0.4 mL、0.6 mL、0.8 mL、1.0 mL、1.2 mL、1.4 mL、1.6 mL、1.8 mL、2.0 mL待测黄酒样液,加蒸馏水补至2.0 mL,加入2.0 mL 0.1 mmol/L的DPPH乙醇溶液,振荡均匀,常温条件下避光静置20 min,作为待测样品;用等体积的无水乙醇代替DPPH溶液作为对照组;用等体积的蒸馏水代替黄酒样液作为空白组;用等体积同浓度维生素C(vitamin C,VC)溶液作为阳性对照;以无水乙醇调零,分别在517 nm波长下测定待测样品、对照组、空白组及阳性对照组的吸光度值,通过下式计算黄酒样液及与黄酒样液等体积同浓度VC溶液对DPPH·的清除率,计算黄酒样液、VC溶液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

(2)清除·OH活性测定

采用文献[19-20]的方法稍微修改,分别向10支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0.2 mL、0.4 mL、0.6 mL、0.8 mL、1.0 mL、1.2 mL、1.4 mL、1.6 mL、1.8 mL、2.0 mL待测黄酒样液,加蒸馏水补至2.0 mL,加入6.0 mmol/L 的FeSO4溶液、6.0 mmol/L的水杨酸乙醇溶液各2.0 mL,再加入8.8 mmol/L的H2O2溶液2.0 mL,振荡均匀,37 ℃水浴下反应20 min,作为待测样品;用等体积的蒸馏水替代H2O2溶液作为对照组;用等体积的蒸馏水代替黄酒样液作为空白组;用等体积同浓度VC溶液作为阳性对照;以蒸馏水调零,分别在波长510 nm处测定待测样品、对照组、空白组及阳性对照组的吸光度值,通过下式计算黄酒样液及与黄酒样液等体积同浓度VC溶液对·OH的清除率,计算黄酒样液、VC溶液的IC50值。

(3)还原力测定

采用文献[21-22]的方法稍微修改,分别向5支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0.2 mL、0.4 mL、0.6 mL、0.8 mL、1.0 mL的待测黄酒样液,加蒸馏水补至1.0 mL,加入2.5 mL 0.2 mol/L的H3PO4缓冲液(pH6.6)、2.5 mL 30.0 mmol/L的K3[Fe(CN)6]溶液,漩涡振荡器混匀;50 ℃水浴条件下反应20 min,迅速冷却,加入2.5 mL 0.6 mol/L的C2HCl3O2溶液,高速台式离心机4 500 r/min离心5 min。取离心后上清液2.5 mL,加入2.5 mL蒸馏水及0.5 mL 6 mmol/L的FeCl3溶液,波长700 nm下测吸光度值。用等体积同浓度VC溶液代替黄酒样液作为阳性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小米黄酒酿造前发酵工艺优化

2.1.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1)麦曲用量对醪液酒精度的影响

由图1可知,麦曲用量为5.5%~10%时,随着麦曲用量增加,醪液中糖化酶量逐渐增多,红小米所含淀粉水解程度增大,为酿酒曲中的微生物菌群(根霉菌、酿酒酵母)提供充足碳源,酿酒酵母迅速繁殖,达到一定程度时,不断通过自身代谢活动产生酒精,使醪液酒精度逐渐增大;当麦曲用量增加至10%时,红小米所含淀粉水解基本达到饱和,酿酒酵母将淀粉水解产物转化为酒精度为最大值,此时醪液酒精度最高;继续增加麦曲用量,对淀粉的水解程度影响不大,但是添加麦曲量多,带入产酸细菌增加,反而抑制酿酒酵母代谢产酒精,醪液酒精度有所下降[23]。因此,最佳麦曲用量为10%。

图1 麦曲用量对醪液酒精度的影响Fig.1 Effect of wheat koji addition on alcohol content of mash

(2)酿酒曲用量对醪液酒精度的影响

由图2可知,酿酒曲用量为0.30%~0.45%时,随酿酒曲用量增大,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随之增多,将红小米所含淀粉水解为单糖,为酿造体系中的微生物菌群提供充足碳源,酿造体系发酵速度加快,醪液中酒精含量迅速增加;当酿酒曲用量为0.45%时,酒精度达到最大值;当酿酒曲用量>0.45%时,酿酒酵母大量繁殖,呼吸代谢旺盛,醪液中糖分被快速消耗,使得酿造体系营养供给不足,黄酒醪液酒精度降低[24]。因此,最佳酿酒曲用量为0.45%。

图2 酿酒曲用量对醪液酒精度的影响Fig.2 Effect of brewing koji addition on alcohol content of mash

(3)前发酵温度对醪液酒精度的影响

由图3可知,前发酵温度为19~25 ℃时,醪液酒精度随前发酵温度升高逐渐增大,可能是低温条件下,酿酒酵母代谢缓慢,酒精度较低,随着前发酵温度增加,酿酒酵母代谢活动加速,产生较多酒精,醪液酒精度逐渐增大;前发酵温度为25 ℃,酒精度达到最大值;前发酵温度>25 ℃时,由于发酵过程比较剧烈,菌体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生物热,醪液迅速升温,高温条件下酿酒酵母易发生早衰,导致发酵不彻底,醪液酒精度呈下降趋势[25]。因此,最佳前发酵温度为25 ℃。

图3 前发酵温度对醪液酒精度的影响Fig.3 Effect of pre-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n alcohol content of mash

(4)前发酵时间对醪液酒精度的影响

由图4可知,前发酵时间为3~7 d,随前发酵时间延长,酿造体系中的酿酒酵母利用原料水解提供的营养成分,快速繁殖,醪液酒精度迅速上升;前发酵时间为7 d,酒精度达到最大值;前发酵时间>7 d时,原料水解所产生的营养成分大部分被消耗,不能为酿酒酵母产酒精代谢提供充足底物,同时酿酒酵母在高酒精度条件下其代谢活性被抑制,菌体发生衰亡,随前发酵时间延长,部分酒精被转化为有机酸和酯类,醪液中酒精度稍有下降[26]。因此,最佳前发酵时间为7 d。

图4 前发酵时间对醪液酒精度的影响Fig.4 Effect of pre-fermentation time on alcohol content of mash

2.1.2 Box-Behnken试验结果

为优化红小米黄酒酿造前发酵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麦曲用量(X1)、酿酒曲用量(X2)、前发酵温度(X3)、前发酵时间(X4)为评价因素,以醪液酒精度(Y)为评价指标进行Box-Behnken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4。

表4 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结果Table 4 Design and results of Box-Behnken experiments

利用SA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Box-Behnken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建立麦曲用量(X1)、酿酒曲用量(X2)、前发酵温度(X3)、前发酵时间(X4)与醪液酒精度(Y)之间关系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对上述数学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主要因素交互作用对酒精度影响的响应面图见图5。

图5 主要因素交互作用对醪液酒精度影响的响应面图Fig.5 Response surface plots of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ain factors on alcohol content of mash

由表5可知,回归方程的F值为10.264 9,大于F值的概率(Pr>F)为0.000 129,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模型可信度极高。回归方程的R2=98.23%,说明响应值有98.23%的变化源自对应变量,回归方程拟合良好。由P值可知,方程的X4、X1X4、X2X3、X2X4、X32、X42对醪液酒精度Y值的影响极显著(P<0.01),X3、X22对醪液酒精度Y值的影响显著(P<0.05),说明麦曲用量(X1)、酿酒曲用量(X2)、前发酵温度(X3)、前发酵时间(X4)与醪液酒精度Y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醪液酒精度Y影响较大。由F值确定各因素对醪液酒精度Y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前发酵时间>前发酵温度>酿酒曲用量>麦曲用量。

表5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Table 5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2.1.3 红小米黄酒前发酵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及验证

利用SA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求解,得出红小米黄酒前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麦曲用量9.048 6%,酿酒曲用量0.483 6%,前发酵温度25.910 6 ℃,前发酵时间7.009 d。

为便于实践操作,将最佳前发酵工艺条件修正为:麦曲用量9%,酿酒曲用量0.48%,前发酵温度26 ℃,前发酵时间7 d。在上述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发酵试验,测得醪液酒精度为16.15%vol,与预测值偏差为0.24%,说明经优化后的前发酵工艺条件切实可行。

2.2 红小米黄酒酿造后发酵阶段工艺优化均匀设计试验结果

对12组在不同后发酵温度及时间组合条件下酿造的红小米黄酒,从外观、香气、口味、风格等方面进行品评的得分情况见图6。由图6可知,第1、5、12号黄酒样液感官得分较高,对应的后发酵温度及时间组合分别为:12 ℃、75d;9℃、55 d;9 ℃、65 d。通过对专家鉴评得分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后发酵温度和时间对红小米黄酒品质有重要影响,低温、长时后发酵有助于提升红小米黄酒品质,高温、短时后发酵不利于红小米黄酒品质提升。结合黄酒酿造实际,温度过低,不易进行工程实践操作,故确定红小米黄酒后发酵酿造较优工艺条件为:后发酵温度12 ℃、后发酵时间75 d。

图6 不同后发酵条件组合试验结果Fig.6 Experiment results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post-fermentation conditions

2.3 红小米黄酒样液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2.3.1 清除DPPH·活性测定结果

由图7可知,随黄酒样液及VC溶液浓度增加,两者对DPPH·的清除率迅速增大,当黄酒样液浓度>0.6 mL/mL,VC溶液质量浓度>0.6 mg/mL时,两者对DPPH·的清除率趋于平缓。黄酒样液清除DPPH·的IC50值为0.45 mL/mL,VC溶液清除DPPH·的IC50值为0.31 mg/mL,说明两者均具有较强的DPPH·清除能力,黄酒样液清除DPPH·能力弱于同等浓度的VC溶液。

图7 红小米黄酒样液对DPPH·的清除效果Fig.7 Scavenging effect of red-millet Huangjiu samples on DPPH·

2.3.2 清除·OH活性测定结果

由图8可知,黄酒样液和VC溶液对·OH的清除率与浓度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黄酒样液清除·OH的IC50值为0.48 mL/mL,VC溶液清除·OH的IC50值为0.27 mg/mL,就两者对·OH的清除能力而言,同等浓度的VC溶液强于黄酒样液,但两者均具有较强的·OH清除活性。

图8 红小米黄酒样液对·OH的清除效果Fig.8 Scavenging effect of red-millet Huangjiu samples on·OH

2.3.3 还原力测定结果

由图9可知,黄酒样液和VC溶液对K3[Fe(CN)6]的还原力与浓度呈线性关系,随着黄酒样液和VC溶液浓度的增加,其对K3[Fe(CN)6]的还原力逐渐增强。同等浓度情况下,黄酒样液对K3[Fe(CN)6]的还原力明显低于VC溶液。

图9 红小米黄酒样液还原力测定结果Fig.9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reduction ability of red-millet Huangjiu samples

通过综合分析黄酒样液对DPPH·和·OH清除率能力及对K3[Fe(CN)6]的还原力测定试验结果,发现黄酒样液对K3[Fe(CN)6]的还原力与清除DPPH·和·OH的能力存在一定相关性,黄酒样液对DPPH·和·OH的清除活性越强,其对K3[Fe(CN)6]的还原力也越强。

3 结论

研究对影响红小米黄酒前发酵阶段醪液酒精度的麦曲用量、酿酒曲用量、前发酵温度、前发酵时间等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试验,利用SAS软件对Box-Behnken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建立了反映麦曲用量、酿酒曲用量、前发酵温度、前发酵时间与醪液酒精度之间关系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利用SAS软件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求解,并结合工程实际,确定红小米黄酒前发酵阶段较优工艺条件为:麦曲用量9%,酿酒曲用量0.48%,前发酵温度26 ℃,前发酵时间7 d。在上述条件下,红小米黄酒前发酵阶段醪液酒精度可达16.15%vol。后发酵试验结果显示,红小米黄酒后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12 ℃、时间75 d。

综合分析红小米黄酒样液对DPPH·和·OH清除能力及还原力测定试验结果,发现黄酒样液对K3[Fe(CN)6]的还原力与清除DPPH·和·OH的能力存在相关性,黄酒样液对DPPH·和·OH的清除活性越强,其对K3[Fe(CN)6]的还原力也越强。

猜你喜欢
样液酒精度黄酒
小曲酒固态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
酿酒科技(2024年2期)2024-04-02 01:46:18
黄酒为引更助药力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18
酒精度快速测定仪测定饮料酒酒精度
IC厌氧反应器+A/O工艺在黄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Shaoxing Wine Goes International
文化交流(2016年1期)2016-03-25 09:16:32
蒽酮-硫酸法测定地笋多糖含量的研究
快速提取装置在酒精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食品工程(2015年3期)2015-12-07 10:20:53
甘蔗制糖还原糖分检测样液的快速配制
中国糖料(2014年2期)2014-01-20 07:45:02
野生与栽培蓝靛果果实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经济林研究(2013年3期)2013-04-10 08:27:44
2项白酒指标不合格
大众标准化(2013年4期)2013-03-19 0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