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玉 王进祥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有关农耕的文化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农业谚语,汉语农业谚语是中华农耕文化的精华,是历代农民生产劳作的大量宝贵经验的结晶。汉语农谚的英译,可以使广大英语读者准确理解中华农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中国,农业谚语被定义为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农业谚语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以及农民的思想、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农业谚语产生于文字之前,而口口相传。农谚起源于劳动人民的耕作农事活动,是劳动人民在辛苦劳作所积累的经验和总结的规律,影响深远。
农谚是汉语谚语中最大的一族,同时也是实践性和指导性最强的一类。农谚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有农本思想,集体意识,顺应自然等。百业农为本;千方百计,不如种地等这些农谚体现了“农本”思想。封建统治者认为粮食产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且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农民便自发团结,共同劳作。这样的团结精神正是集体意识的体现,是有区别于西方的个人意识。如:人心齐,泰山移;雁怕离群,人怕掉队等。人类社会,从自然中诞生,又与自然共生。为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古代农民积极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规律,并随之进行生产耕作。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便是人主动运用四季气候变化规律,把握耕作时机的文化创造。如夏至种豆,重阳种麦;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等等。
苏珊·巴斯奈特与安德烈·勒夫维尔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中提出翻译不仅是语言和意义之间的相互转化,更是两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移植。而中国农谚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为其英译方法选择指明了方向。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相对高效地体现了中华农谚文化特色,便于英语人士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直译是指一种保持语义和语体对等的翻译方法。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伟努蒂在他的《译者的隐身》就指出翻译应保留原文化的差异性,保持原文化的“异域风格”。直译法可以基本保全汉语农谚词汇的文化信息,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
例1.蚂蚁搬家,报雨淋:Ants moves and rain comes.
分析:“蚂蚁搬家”意思是蚂蚁会在大雨来临之际搬运泥土堵住洞口,以免雨水淹了巢穴。在古代,劳动人民无法预测天气,若看到地上有蚂蚁在大规模的移动,就可以预知明天天气状况。“蚂蚁”和“ants”,“雨”和“rain”文化意象皆对等,直接逐字逐词的翻译,虽只用了五个单词以及并列复合句的结构,但仍保留了原谚语独特的文化。
例2.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Industry is a cash cow,and frugality is a cash bowl.
分析:“钱”和“宝”从表面意思就可以看出金钱和财富,这与“cash”的语义一致,而“勤”和“俭”就相当于产生和保持财富的手段,与“industry”和“frugality”并无差别。这句谚语体现了中国人勤俭持家的思想,也与英语人士清教徒的观念存在共同之处。运用直译法符合谚语原有文化含义。
在原文与目标语之间产生共性缺失的情况下,直译的方法并不适用,而只能通过意译的方法来实现翻译目的。意译与直译相比,更加灵巧生动。奈达在《语言,文化和翻译论集》中要求“要翻译的语言不应显示出受到原来语言的干预,而原来语言的文本异域文化亦应降到最低,翻译应该使用译入语中和源语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表达方式或文化”。对一些具有隐含意义的农谚,翻译是不拘泥于原谚语的格式和结构,只需着重表达其谚语真实含义,进行引申。汉语农业谚语带有比较浓厚的民族特色,能在英汉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最大程度再现中国文化,就要采用意译的方法,从而实现两者文化上的对等,让外国读者关注农谚本身的实际意义。
例3.玉米没了头,力量大如牛:corn without head is robust which is like a horse.
分析:玉米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没了头”意思是:将玉米梗去掉头,茎从根部吸收的营养会得到保留,保障了玉米穗的旺盛成长。原文中的“牛”,在译文中被意译成了“马”,是因为“牛”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就像英国的“horse”,是主要的劳动力,是力量的象征。英语中horse多是褒义的,如dark horse(黑马:出人意料得胜之马)和horse’s mouth(可靠的信息来源)。cow或bull则常用于贬义,像bully(霸凌)和cower(畏缩不前)。而汉语中的“牛”则有“汗牛充栋”“目无全牛”等词体现牛在中国文化中的美好寓意。若将“牛”直译为“cow”或“bull”不能真正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
例4.家养千头牛,可做万户侯:who has lots of cattle can be compared to a marquis.
分析:万户侯指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大多指生下来即高贵或被皇帝授予爵位的人。牛在古代是作为重要的农业耕具。在家中养了上千头牛,都可以比得上高官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重农的思想。原文本中的“千头”是为虚指,真正含义为很多头牛,与英文中的“lots of”语义相等。而“万户侯”在西方并无这种说法,能与之相较为匹配的有世袭贵族“marquis”。用意译法将中国官僚制度所产生的“万户侯”译为西方的贵族“marquis”,直译则为“high official”高官难以表达万户侯隐含的“富贵”“地位高”的意思。因此用意译的方法,将异域文化中缺少的文化表达的简单、易懂。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我们可以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鲁迅在1935年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淡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这一论述阐明了翻译中“信”和“达”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想其两者借兼顾,直译与意译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结合起来,既能照顾汉语农业谚语的结构句法,又能深入浅出的表达其中的智慧,甚至可以对句子做合理的补充和调整。
例5.节约好比燕衔泥:Thrift is like swallows holding mud in mouth——a sign of diligent.
分析:在这句谚语中,燕子的喙很小,需要将泥含在嘴中,反复多次,这样才可建筑一个可供居住的巢穴。寓意人类也需要同燕子一般不怕辛苦,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家庭。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燕子衔泥是勤劳,节俭的。因“燕”与“节约”同英文中的“swallow”和“thrift”语义对等,直译即可。因燕子在两种文化中意义截然相反。在中国,燕子隐喻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预示农耕开始。而在西方,人们认为燕子是凶兆的象征。所以采用意译法来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也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人民所崇尚的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
例6.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The wheat grows at the Spring Equinox,every minute which is vital for wheat absorbing nutrients is like gold.
分析: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的重大时节。过了整个冬天,小麦根系消耗了大量的养分,急需补充有机质。春分过后,气温迅速上升,雨量充沛,需要争分夺秒抓紧时间给小麦施肥。整句谚语的意思:过了整个冬天到了春分,小麦急需施肥,一刻就如千金般,不敢停歇。“春分”意为平分春季,与“Spring Equinox”原意对等;“一刻”在这句谚语中是数词虚指,意译为每一分钟。并意译了春分一刻值千金的原因。用这样的翻译方法体现了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对中国农业耕作的指导作用。
中国农业谚语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中国农谚的英译需要译者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协商与妥协,以求做到最佳取舍。文中所述的三种常用译法选择,即直译,意译和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旨在让译者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处理译文,减少或规避因误译造成的歧义性理解。直译的方法可以在保持语义和语体对等的情况下较完整地保留汉语的文化色彩。而意译的方法则是在英汉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舍弃语义和语体的对等,保留文化内涵的对等。直译与意译结合的方法,既采用直译法保留原汉语在英语译文中的语义和语体的一致性,又通过增减信息或加入注解,即意译的方法,保留了中国独特传统文化在译文中的体现。译者需要拥有跨文化意识,并在翻译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准确和高效地体现农谚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