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2019-03-30 09:45聂彬张凌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谚涵义

聂彬 张凌

内容摘要: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和谚语的语言特征,汉语谚语英译存在表达不当的问题。本文依据弗雷格的涵义与指称理论,以《马首农言》英译为例,分析农谚在英汉表达中涵义与指称的异同,指出农谚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文化意象的理解不当。研究成果有助于译者注重意象涵义的对应转换,推动基本概念的英译修正

关键词:涵义 指称 专名 农谚 典籍英译

1.引言

农谚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核心内涵。在谚语翻译研究上,冯庆华认为谚语翻译应注重其口语化特点和语言的艺术性,切忌望文生义的去套译原文[1]。曾东京认为谚语翻译时不能为追求“顺”与“地道”而夹杂具有汉民族鲜明文化特色的专名、典故与成语[2]。综上,翻译谚语首先要保持语义等值,其次要尽可能保留原文语言特色,再次译文要有语言美感。

2.涵义与指称理论概述

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

1925),19世纪末德国的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家。弗雷格对涵义与指称的区分是其理论核心,他认为“应该严格地区分符号(专名、概念词和句子)、符号的涵义和意谓,符号的意谓是指该符号所特指的对象,它的涵义就是符号所表达的、或所包含的指称方式或表达模式的东西,并且符号的涵义决定了它的意谓。”[3]本文着重探讨专名的意义。

弗雷格认为专名既有指称,也有涵义。“专名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或指示它的指称。我们令指号表达它的涵义并且命名它的指称。”[4]专名是通过其涵义与其指称发生关系的,涵义决定指称。

弗雷格指出,某物的名称可以由几个词或不同的指号组成,几个不同的名称分别表达不同的涵义,如启明星(Morning Star)和长庚星(Evening Star)具有相同的指称。而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指称,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亚里士多德”这一专名,在不同场合可作不同理解。同时,不是所有的意义都有相应的指称,“对于涵义的把握并不能保证相应的指称的存在”,比如unicorn、if、not、so等都具有意义,但指称却不确定[5]。

3.涵义与指称理论下的农谚英译分析

《马首农言》为清代文人祁隽藻所著,是一部优秀的农业著作。本文依据涵义与指称理论,结合《马首农言》谚语英译实践,将农谚中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

3.1漢英指称相同,涵义不同

ST1:春分有雨家家忙。

Student 1: The rain on the Spring Equinox matters much.

Student 2: A rain on Spring Equinox makes families busy.

在中国,春分这一节气从3月21日(或22日)持续到4月4日(或5日),预示着春天已过半。但由于气温、雨水等因素影响,一些农民不得不推迟播种。如果四月初还没有播种,农民就会错过最佳的播种时间。此时下一场春雨,可谓及时雨,农民就会马上开犁。可见,此谚语中的“春分”并非指具体的一天,而是一段时间。由于“春分”等二十四节气中的隐含意义在外国人的认知中是不存在的,若直接译为“Spring Equinox”,农谚的意义没有得到进一步阐释。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需将文化内涵明示化,以便读者推理出理想语境,进而理解汉语农谚的意义。综上,此谚语可译为:A timely rain in early April would make farmers busy sowing if they havent vet.

3.2汉语指称不定,汉英涵义不同

ST2:天河掉角吃角角,天河东西吃新米。

Student 1: The Milky Way is south-north, we eat beans; the Milky Way is east-west, we eat millet.

Student 2: The life youre living decides the food youre eating.

古人夜观星象,总结规律,以农谚的形式代代相传,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天河”是银河别称,只在晴天夜晚可见,呈银白色带状。这句农谚意思是,天河呈南北走向时,是吃豆角的季节;呈东西走向时,是吃新米的季节。“角”在“掉角”与“角角”中所指不同,前者是形象描述天河南北走向时,形如角状;后者则是对豆角的昵称。一字有多指称多涵义的现象在农谚中广泛存在,又如:

ST3:七月十五游花田(荞麦开花)。

ST4:小满花,不回家。

由于农谚用字简练,“花”的指称不定,涵义也不同。农谚“七月十五游花田”中,“花”指荞麦开花,在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正是盛花期。因此,可译为:Enjoy the blossom of the buckwheat around lunar July 15th.而“小满花,不回家”一句中,“花”指棉花,一种生长期较长的作物。在华北地区,正常播种的棉花,整个生长期在200天左右。但是,此地区的平均无霜期只有180天左右,往往当棉花在大量吐絮的时候,就遇到秋季霜冻,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都受到很大影响。所以,适时播种是保证棉花丰产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棉花产量和播种期的关系,谷雨是一条界线,过了谷雨,播种越晚,产量越低,如果迟到小满,就连收成也很难保证,即“小满花,不回家”,可译为:Do not plant cotton after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or you will get a bad harvest.

汉语意象指称不定的情况十分常见,译者要正确理解意象在原文中的涵义,然后思考英译是否能准确表达该意象的核心要义,必要时可加上注释说明或提供多种译文供读者参考。

3.3汉语有涵义,英语无指称

ST5:夏至三庚入伏,立秋五戊为社。

Student 1: The third Geng after June Solstice, is the hottest day; the fifth Wu after Autumn Begins, is the Community day.

Student 2: Twenty days after the Summer Solstice, the hottest part of the summer begins; thirty day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the sacrificial festival approaches.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第3个庚日出现时,为初伏第一天,即“夏至三庚入伏”。“立秋五戊为社”意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秋社(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我国是农耕大国,总结出干支纪年法等独具特色的规律,但西方并不存在这类共识,因而中国农谚中一些具有特色文化背景的词语在英语中无指称,具有不可译性。在保证读者准确理解源语意义的前提下,译者可以采用拼音加注的方法,保留源語特色词汇,或加注释为读者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

3.4汉英涵义指称相同

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表达手法、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也具有一定共性。基于劳动者们对同一生产现象的相同认知,有些汉英农谚的表达方式、隐含意思近乎一致。例如,“一燕不成夏”可采取直译法译为“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又如“瑞雪兆丰年”可译为“A timely big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燕”、“夏”、“瑞雪”、“丰年”这类专名的涵义指称在汉语和英语中均相同,不构成理解差异,英译较为简单。

4.结语

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以及汉英表达特色,中国农业典籍英译中存在许多汉语指称不定、汉语有涵义无指称的现象。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典籍时从跨文化视角理解专名的涵义与指称,对典籍中易产生误解的意象“追根溯源”,正确把握意象的涵义,必要时附注释或提供多译文供读者参考,做到译文与原文内涵上的对等,构建适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推动农业文献等典籍英译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曾东京.新英语谚语词典[K].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晓平.专名、摹状词和命题的涵义与指称—兼评弗雷格的意义理论[J]. 哲学分析,2012(12).

[4]Frege. On sense and Reference.成晓光(编).西方语言学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徐梦依.以汉语谚语英译为例浅析汉英语言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6(9).

[6]高恩广,胡辅华.《马首农言注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作者介绍:聂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翻译;张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农谚涵义
浅析词的涵义和指称
农村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探究
漫话“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
《齐民要术》农谚中的文化精神简析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的深刻涵义探析
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坚定树立核心意识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分析
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论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