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瑾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发展的需要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孕育而生,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适应当前思政教育大的趋势,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思政課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交流、联系,促进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凝聚高校“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目前,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教育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阐述,在明晰二者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论述思政课在推进“课程思政”进程中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地探索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的工作思路,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3.05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新要求,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思政课程”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贯穿学生成长的各个时期,对于学生价值观塑造、人格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特色化和专业化,通过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内容,展现不同课程的育人特色,发挥专业课在思政教育中的辅助、协同作用。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1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都是育人,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诚然,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却绝非唯一阵地,其他专业课同样具有思政教育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思政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这也是“课程思政”理念提出的前提和现实基础。可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任务和目标是相同的,都肩负着学生思政教育的重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载体,同样也都为实现教育引领青年学生成为奉献社会、建设国家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除此之外,二者在方向和功能上也是一致的,所谓“同向同行”即是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因此,专业课离不开思政课的指引,思政课也离不开专业课的配合,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优效果。二者的区别之处则主要在于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的显性课程,其教育的重点在于政治理论方面,通过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课,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而“课程思政”的教育重点在于“融入”和“挖掘”,其作用发挥侧重于价值引领方面,且往往具有各自学科的鲜明特色。
2 思政课在推进“课程思政”进程中的促进作用
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帮助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课程思政”需要完成的任务。其中,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其作用发挥不仅在于必修课上全覆盖式的系统教学,更在于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在于师生的共同重视。推进“课程思政”,需要思政课打好头阵,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好表率。思政课在“课程思政”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政课教师是育人的主要承担者,只有将思政课建设好,将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发挥好,才能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当前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领主要体现为价值观教育和行为准则的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各个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以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责任感完成本职工作。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精神,坚定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决心,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的目标。
3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思政课无法满足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必须调动各门专业课的力量,强化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协同配合,形成课程育人的强大力量。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发现,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分工明确,专业课教师只需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专业能力提升的工作即可,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培育层面的引导。长此以往,形成了思政课程和思政课教师“孤军奋战”的尴尬局面,这不仅是专业课思政资源的浪费,更使得课程育人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政课教师课堂笼统灌输多。思政课多为大班授课,学生专业、特点各有不同,部分教师只侧重于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和讲授水平的提升,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学,课堂教学普遍讲理论多,结合学生实际少,课堂效果差,缺乏吸引力,致使思政课成为学生成绩单上的“必修课”,而非学生心目中的“必学课”。二是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薄弱。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不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就是机械性融入思政元素、“为了思政而思政”,所谓“无教育的教学”指的就是专业课程中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相分离的现象。这种教育教学大环境培养出来的高智商、只追求个人得失而缺乏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会越来越多,国家整体社会风气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就是为了改变高校重知识教育、轻德育教育这一现状,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领航作用,真正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
4 构建高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耦合机制路径探析
4.1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思政课应该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根本任务,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一是结合时代新变化、教学新形势和学生新特点,选用内容规范、紧跟时代发展的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做好课堂教学的“把关人”。二是加强全体教师专业知识、思政教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网络技术学习等相关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成果纳入考核范围,不断激励各学科教师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潜力,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综合能力的提升,推进思政课教学科学化、专业化。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思政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结合“95后”“00后”学生的新特点,精心准备图片、视频穿插教学之中。所谓“教无定法”,就是不但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还要有结合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特点的学生变换教学方法,找到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真正讲出思政课的魅力。四是在日常教育中,除了利用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还应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实训实习、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教学,在实践中成长,使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入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