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潜花
[摘 要] 众所周知,要想学好数学,优秀的老师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高效的课堂. 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要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而情思教育是情思相融、情思共生、感性理性共通、高品质有温度的育人模式. 情思教育与数学学科教育相结合,是新时期落实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有益探索. 数学学科素养是数学课堂的育人目标,并通过数学情思教育落地生根.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情思教学;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碍于数学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很多孩子不得不硬着头皮啃题,但事实上孩子们对学习数学已经丧失了该有的热情. 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应该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养成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本观念.
那么怎样才能把数学从现如今这尴尬的局面中拯救出来呢?正当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学校提出了“情思教育”,并且对情思教育的内涵给出了比较全面的诠释:情思教育是一个基于课堂、依托情思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校本化教育主张.
有情思味儿的数学课堂是有趣的课堂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为数学创造了生动易懂的背景. 数学教学是“生活化”逐步向“数学化”转变的过程,而学生的数学学习其实就是将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过程. 即数学源于生活,但却不是一直在生活中徘徊,它高于生活,最终用于生活,只有将它上升到符号化的数学才能更广泛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其实一直在传统课堂和情思课堂间挣扎犹豫. 某一天下午的第一节课是数学课,笔者在讲台上把“胡不归模型”讲得唾沫横飞,而刚刚午休完的同学们精神萎靡,在“枯燥”的课堂上昏昏欲睡,见此情形笔者心中一动,觉得不妨试试学校提倡的情思课堂.
笔者用粉笔在刚刚板书的标题“胡不归模型”这几个字上狠狠地点了点,以此来吸引孩子们所剩不多的注意力,“孩子们,知识点讲到现在,我想问问你们到底什么是胡不归模型?它又为什么被称为胡不归模型呢?”学生们都摇头,笔者清了清嗓子:“那我们先来讲讲关于这个模型的故事吧. 胡不归模型是个历史故事:从前,一个身在他乡的小伙子,得知父亲病危的消息后便日夜赶路回家,因心情急切,选择了全是沙砾地带的直线路径(如图1中的AB),而没有选择先走一段速度更快的驿道再回家. 然而,当他气喘吁吁地来到父亲面前时,老人刚刚咽气. 人们告诉他,在弥留之际,老人在喃喃地叨念:胡不归?胡不归?所以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帮小伙子找到能使他更快回家的路,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学生们立刻精神抖擞.
接下来的课堂效率果然提升了很多,很快地讲义中的“胡不归问题”得到了完整的解答. 趁着孩子们兴致正高,笔者灵机一动,今年南通的中考题中就有一道“胡不归模型”的题目,便问道:“孩子们,虽然我们还没到初三,但我觉得你们已经具备了解决中考试题的能力,我们要不要试一试?”孩子们一听老师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笔者把中考试题呈现给学生们.
如图2,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AB=6,BC=2,P为边CD上的一动点,则PB+ PD的最小值等于____.
学生思考了片刻,都踊跃举手,笔者请一个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
生:过点P作PQ⊥AD于点Q,由于∠PDQ=60°,因此PQ= PD,当B,P,Q三点共线时,即点B到AD的垂线段长即为PB+ PD的最小值,PB+ PD的最小值为AB×cos60°=3 .
师:能提炼一下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吗?
生: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线段之和最短问题,基本模型是“胡不归模型”.
师:那这种题型还有其他变形吗?
学生给出了以下变式.
变式1:将问题中的“PB+ PD”变为“2PB+ PD”“ PB+ PD”等.
变式2:将条件“∠DAB=60°”改为“∠DAB=45°”,求PB+____PD的最小值.
变式3:将条件“∠DAB=60°”改为“∠DAB=α”,“BC=2”改为“BC≤ABcosα”,求PB+____PD的最小值.
其他同学情不自禁地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起掌来,后半节课的效率也因此提升了很多. 这次尝试给了笔者很大的信心,同时也让笔者有了改变传统课堂的勇气,决定让情思教育真正地走进数学课堂.
有情思味儿的数学课堂充满挑战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的三维目标中,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即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是基础. 如何在如今创新型的课堂教学中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点是个值得教师深思的课题.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升华为兴趣. 这就需要老师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巧妙地设置有悬念的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中,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平方根”这一内容为例: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不做题,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名称叫“找好朋友”,看看今天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生:啊?今天的课好像很有趣,怎么找好朋友?我要试试.
师:我先来给你们编个号,学号在1至26的保持不变,27至52的依次转变为-1到-26,找好朋友的规则为:绝对值相等的即为好朋友. 先给点时间让同学们熟悉一下自己的新编号.
(同学们议论纷纷,情绪高涨,完全不似以前课堂上的一潭死水)
师:准备好了吗?
生(异口同声):准备好了,来吧,老师.
师:好,那我报到编号的孩子立刻站起来,第一组,正负2.
(2號同学愣了片刻腼腆地站了起来,编号为-2的学生则迟疑了很久,直到旁边同学提醒才站了起来,看来改变编号的孩子对自己的新编号还不是特别熟悉)
师:第二组,正负10.
(这次编号为10的孩子立刻站了起来,编号为-10的孩子还是犹豫了片刻才站起来)
师:第三组,正负20.
(随着游戏的进行,一是孩子们越来越放得开了,二则是适应了游戏规则,游戏开始越来越顺畅,此时笔者停止了游戏,明显看得出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师:孩子们,这个游戏玩得开心吗?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师:我现在想问一下,好朋友之间有什么数学层面上的关系呢?请结合我们上节课的算术平方根来回答.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好朋友之间的平方是相等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 我们把每对好朋友就称为一组平方根,比如说2和-2是4的平方根,3和-3是9的平方根……
生:老师,我们知道了,平方根是成对出现的.
这堂课顺利进行,丝毫没有因为课堂上的游戏环节而出现课堂容量不够或课程进度滞后的情况,笔者之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这堂课让同学们印象很深刻,所取得的效果让笔者惊喜万分. 在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后,课堂效率大大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在逐步攀升,情思教育在数学课堂上的初次渗透所呈现出的效果让笔者意识到,原来情思教育是情思相融、情思共生、感性理性共通、高品质有温度的育人模式. 这样的课堂追求一种“情思碰撞,情思激荡,情思相融,情思共生”的教育样态,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枯燥、冷漠、无趣、知识化的现状,最终实现学生情感层面上的“乐学”和理性层面上的“善学”.
综上所述,融合我校提倡的“情思课堂”,不仅可以更加本质地理解科学,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思想,丰富他们的情感和情商. 让情思教育渗透进课堂,就是从关注“学生分数”的课堂转变为“创设情境,关注情感,培养情商”的课堂,从“关注学生知识”的课堂转变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丰富学生思想世界”的课堂,这样能把冷冰冰的理性课堂变得更有人情味些,能够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也有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带着情感,启动思维,激发内在的力量,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