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财经大学 刘琨 谢婧怡 唐倩
上市公司做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之一,监督和促进其主动披露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成为有关部门进行环保监管的有效途径。上市公司作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内的标杆,更应积极承担起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和意识不断提高,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仍存在披露范围不全面、披露质量不高及披露模式不规范等问题,被动式的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成为上市公司处理环境会计问题的常态[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是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一大问题,企业对年度当期所涉及的环境事件进行有选择性的披露。由图1可以看出,沪深300家上市公司在环境风险事故方面披露程度占比最高,其次是环境管理机制、环境安全监督方面的披露,而对于环保处罚、主要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等与环境方面有关的定量指标存在部分缺失。
图1 2019年度沪深300家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数据来源:东方金诚信用ESG数据库)
此外,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样式不统一、缺乏规范性的问题。有些上市公司会选择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有的会选择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的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等[2]。根据Wind资讯,2019年度共有992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发布的数量最多,达到94.47%,可持续发展报告累计占比2.01%,环境、社会与管治报告仅占比0.5%。由此可知,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披露形式的不统一,间接影响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可解读性。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环境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非传统会计,单一的会计准则或者环境法律法规难以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和全面性要求[3]。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在核算内容、形式上都未对企业环境会计做出明确的规范,上市公司缺乏对环境会计信息核算指标的权威参考,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会计信披露时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披露体系。披露信息的纵向可比性较差,难以满足信息利益需求者的使用要求,因此,建立一套权威、规范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和披露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环境成本的特殊性,使其不能像其他会计事项一样进行细分和量化处理。在测量环境指标标准、计量指标等方面也存在无序状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主要采用机会成本法、人力资本法、市场替代法和公允价值计量法等计量方法[4]。各个方法采用的计量指标不同,并未形成一套标准、权威的计量指标,导致上市公司在选择计量方法时随意性较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之间的分配不均匀,出现部分公司完全选择披露描述性定性指标的情况。此外,部分环境要素的不可计量性进一步导致了环境会计信息在核算和计量时难以将衡量结果货币化,对于资产、负债和成本等传统会计指标,环境会计在核算过程中也存在实质性的货币计量难题[5]。
1.缺乏强制性法律、法规制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缺乏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强制性法律、法规,第三方审计机构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法律和法规并不适用于环境会计,而与会计行为规范有关的法规对环境会计的处理则不成体系,难以形成统一界定。如表1所示,从1989年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以来,共颁布了28部与环境相关的法律。可以看出其中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划分,但大多都是笼统地对环保行为进行规范,并未针对性地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明确的规定。比如《环境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中虽然提及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和防止污染等环保要素,但大多是站在公众、行业角度进行行为制约,并未对上市公司具体环境会计层面做出规范,造成政府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方面监管不力,让有些上市公司有空可钻。
表1 我国环境相关法律颁布情况
2.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关注度和使用率不高
当披露信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能还不足以弥补披露成本,上市公司进行披露的积极性进一步受到打击,导致其披露报告质量下降[6]。各方利益相关者作为上市公司的行为监督方和制约方,并未能很好地履行其相应职责。大股东往往只强调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很少会自觉增加披露成本;中小股东出于投机目的往往只会关注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很少询问与环境会计有关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债权人在对公司进行投资考察时,聚焦于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资产状况、还债能力和发展前景等财务指标,对于投资公司环境会计方面信息基本不做考察。因此,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关注度不足已成为阻碍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因素。
1.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意识较弱
目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部门施加的环保压力,以及管理者为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而选择性地对上市公司部分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被动式披露。此外,上市公司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管理者不顾社会责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只看到近期披露信息所带来的成本,忽视环境所带来的远期增值效益。政府部门为鼓励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发布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比如对环保工作优异的上市公司实行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但由于奖励力度有限,并不能有效地激起上市公司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导致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会主动规避披露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外部因素制约了上市公司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可能性。
2.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视度不够
上市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管理者会优先考虑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有关的短期财务定量指标,而对于环境保护会带来长期效益的定性指标却很少关注。上市公司管理层未对环境会计引起重视,只关注于数字形式在财务报告或者其他文件中体现的传统财务会计信息,忽视环境会计信息之类不直接涉及上市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支出和收入的指标。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得不到上市公司高管的重视,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增强上市公司的责任感
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上市公司来说,普遍误解实施环境会计会对经济利益产生消极影响,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观念,让企业切实理解和接受环境会计,并使其从中获益。上市公司在发展中需要定期组织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对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环保意识培训;对在环境治理工作中表现优异的职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出现重大失误的职工给予严厉的处罚;上市公司应以企业实际为基础,全面掌控和监督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员工可持续发展观念。
2.提升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能力
随着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披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上市公司在环境治理、环保贡献和资源利用等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对其声誉、形象和财务绩效的影响将越发显著。上市公司应积极转变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念,完善自身内部管理组织形式,合理设计社会责任履行机制;上市公司要加强自身社会责任信息收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环保实践管理的建设,提升自身信息公开的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交流,通过编制高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报告获得投资者、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的信任。
1.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可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分为《宪法》、成文法、政府条例三个层次[7]。此观点认为健全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应包含上述三个层面的制度。根据表1可知,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只在《宪法》层面有所规定,而对于成文法和政府条例层面都只是包含在其他法律制度中的某一项条例中,并没有完整、规范的法律体系。因此,在成文法层面,我国应在现有环境保护和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专门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拟定硬性披露要求,明确披露标准和内容,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奖惩制度。而对于政府条例层面,各级政府应保证上级环保和会计相关法律制度的严格执行,并根据地方特性适当调整相关环境保护和会计准则的条款,做到因地制宜。
2.积极支持新能源技术发展,减少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披露成本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成本高已经成为阻碍上市公司主动和全面披露信息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想要在发展的同时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可以利用新型能源和新技术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然而,使用新能源、开发新技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精力和资金,这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谋求快速发展、求稳妥的上市公司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政府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上市公司一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缓解他们提高技术而产生的资金短缺问题,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那么上市公司在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到环境的问题,会提高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1.推进环境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
环境会计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环境会计人员的参与。高校应开设与环境会计相关的课程加大对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经济观念,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处理环境会计实务的能力。企业应要求会计人员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会计知识并按时组织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相关技能培训。
2.加强全社会环保意识
我国环保部门和监管部门对于环境保护的指引还不够充分。社会公众在投资时会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多数为短期投机行为,因此,只是依靠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披露进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引导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进行监督,扩大企业发生环保事件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上市公司环境信息透明度,建立“全民环保”的良性循环。运用公共舆论力量督促上市公司重视环保问题,通过广大公众常态化关注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来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3.加强审计机构、媒体等第三方监督
由于监管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实施鼓励式自愿披露,并未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导致上市公司大多筛选有利的信息进行局部披露,披露报告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难以得到保障。第三方机构通过专业手段对企业整体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信息披露真实性、全面性做出审核和评价,能有效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公开化。同时,大众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者,应对上市公司存在的环境污染事件、资源浪费等行为进行跟踪报道,以公开、透明的积极方式参与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监督中,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