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理性 精于论辩
——《六国论》自主学习导引

2021-08-04 12:08胡云信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六国论六国诸侯

胡云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往今来,众多的志士仁人自觉承担起匡扶社稷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倾听理性的声音”单元,有四篇文体各异的文章:直言进谏的奏疏、据理争辩的书信、“劲出横贯”的辞赋、思路缜密的史论。这四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充满大胆质疑的精神,闪耀理性思辨的光辉。

苏洵的《六国论》,前人评价为“气雄笔健,段落紧密”,学习本文就是要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培养自己辩证分析、理性判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借助工具,结合语境,辨析词语

1.请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实词的意思。

始速祸焉 速:招致

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对待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六国互丧,率赂秦邪 率:全都,一概

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洎牧以谗诛 洎(jì):及,等到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当初(先前)假使

【评点】辨析词义有多种办法,首先要不断积累,其次要勤查工具书。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如从分析字形、辨析句子结构、同义互注、反向推断、带入检验等入手辨析词义。但最主要、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具体的语境辨析词义。

2.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思厥先袓父 祖父:祖辈父辈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例,旧事

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和力量

【评点】文言词语通常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为主。所以一些文言词语在今天看是双音节词,但在文言文中实际上是两个词,须仔细辨析。

3.翻译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参考译文】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通过受贿)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有一百倍。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参考译文】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参考译文】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参考译文】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评点】翻译句子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唐宋八大家古文适合我们进行古文直译的练习。需要注意的是:重要实词(含通假字)务必到位,特殊句式必须注意,语序调整很有讲究,特别是省略的部分,需要准确地补充出来。左侧列举的四个句子,翻译时,需要补充相应的内容,使翻译后的句子连贯完整。

反复阅读,揣摩文气,读出不同语气

4.前人评价《六国论》:“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借古伤今,淋漓深痛。”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想一想,哪些话应该读得沉稳坚定,哪些话应该读出“痛切悲愤”的语气,哪些话应该读出淋漓激切的语气?

【提示】第1 节到“固不在战矣”应该读得沉稳而坚定。“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要读得痛彻悲愤,把祖先创业艰难、子孙苟安不守的悲愤之情充分表现出来,此处重音居多,语速应加快。第3 节内容要读得气韵酣畅,淋漓激切。从“呜呼”到结束的部分又须读得痛切悲愤,语速应慢下来,字字句句重读强调。

【评点】古人著文强调文气,而文气通常可以通过诵读读出,或激切或悲愤或忧郁或低沉。不同人的诵读,处理的艺术技巧是不同的,但一定要读出不同语气的变化,抑扬顿挫、轻重疾徐,加上表情、势态和动作,就能读出情感和境界。

理清思路,分析逻辑,学习论辩艺术

学习任务一

唐德宜《古文翼》卷七评《六国论》:“以赂秦作主,而又补出不赂者以赂若丧,是非利害,了然如指诸掌。至其气雄笔健,段落紧密,尤自出人头地。篇末一结,若预烛南宋之主和,而深为寄慨,识更远到。”

请根据以上文字提炼出《六国论》的结构提纲,然后填写下表,试着分析其“段落紧密”的特点。

内容要点 论证方法总论点:分论点一论据1:论据2:论据3:分论点二论据1:论据2:论据3:结论

【评点】本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通过概括内容要点,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文“段落紧密”的特点,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总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论证方法: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论据1:秦受贿所得,百倍;诸侯所亡,亦百倍。

论据2:祖先辟地,诸侯割地;奉弥繁,侵愈急。

论据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

论据1: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亦不免矣。

论据2: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论据3:向使三国……胜负存亡,或未易量。

结论:1.总结教训,提出主张,申明政见。

2.联系现实,点明主旨。

学习任务二

下面是同学们简述论证思路的学习成果,请评析优劣。

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点出写作意图,正告当局者采取正确的方针,坚决抵御外来侵略。

【评点】叙述论证思路分为简述与详述两种,这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属于简述;如果想更详细地阐述论证思路,则要指出总论点以及两个分论点部分各有不同的论述层次。表述方式上通常包含“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标志词语。

深度学习,博学明辨,深思慎取,精于探究

学习任务三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一十三:“一篇议论,由《战国策》纵人之说来,却能与《战国策》相伯仲,当与子由《六国论》并看。”请对照阅读苏辙的《六国论》,指出二者论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异同。

六国论

[宋]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答案示例】主要观点: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论述层次:①引出论题;②反复论证秦与六国争天下,关键就在韩、魏之郊野;③形势摆出之后,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引例作证;④再从各诸侯国着笔,阐明作者为其构想的“自安之计”。

论证依据:①六国灭亡的史实②地理形势③战争实例④历史事实

1.仔细阅读材料,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2.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学习成果】

二文都是针对北宋王朝当时对内因循守旧、对外屈膝求和这一形势而作的,均是有感而发,虽皆未能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但都具有现实针对性,以史论为依据,这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

苏辙在《历代引论》中说:“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以期“有补于国”。两篇《六国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观点、角度和风格。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着眼一个“赂”字,认为主要在于六国的统治者不敢与秦国抗衡,而采取赂秦以求苟安的政策。观点极其鲜明,分析也鞭辟入里,令人信服。苏辙则着眼一个“势”字,认为六国不知“天下之势”。齐、楚、燕、赵四国应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厚结暗助韩、魏两国。即六国未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抗秦国,反而目光短浅,见小义而忘大患,以至于“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苏辙的论述脉络清晰、分析精当、逻辑严密。

共三处有误: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应为:“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失去强大的援助而灭亡。”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应为:“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应为:“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挟持啊!”

学习任务四

林纾:“观诸侯之割地赂秦,非谋诎智昏,出一不得已也,即不割亦未必不亡。老泉持论,不为无见。末数语,阴指契丹,特借题发挥耳。”

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苏洵《六国论》后的感悟,请修改其中对课文理解有误的内容。

秦强而六国弱,人们便习惯于同情六国,这是民间朴素的情感,但不一定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单就六国灭亡的原因而论,实际上原因复杂:如内部纷争,保守腐败;外部争斗,弱肉强食等。苏老泉认为问题出在贿赂秦国,没有贿赂的国家也被逼着贿赂,因为他们失去了强大的后援,不能独自保全。这只是从单一角度出发,属于片面的深刻。文中诸多“煽情”的文字,令读者深陷其中而失去全面理智的判断。诸如:想想出生于突厥的先辈们,他们把霜露暴晒,将荆棘斩断,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们却毫不顾惜地送给别国;连用“呜呼”“悲夫”,发出为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累的威势打劫的呼喊……以我之见,苏洵《六国论》是一篇至情文,难称至理篇。

猜你喜欢
六国论六国诸侯
五张羊皮
烽火戏诸侯
秦史论
秦之胜,时运使之耶?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伊朗核问题六国和伊朗发表共同声明,决定谈判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