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 陆 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成才的起点。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认为“兴趣是智力之母,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音乐课是小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但由于小学音乐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而往往被轻视,要使小学生乐意上音乐课,就必须设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培养这种兴趣呢?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基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以生为本设计课堂教学,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精彩,让我们的孩子都爱上音乐学习,从而真正落实音乐学科的课程目标。就此,我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音乐的情趣化、活动化、形象化、生活化四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是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情感,二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历学习过程,三是知识的获得与素养的发展。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将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动物说话》时,我在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中让学生加入了形象的动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节奏,并且能够用形象的动作把它们表现出来。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谈话:日常生活中你都喜爱哪些动物,会模仿它的叫声或动作吗?(学生间信息交流)
2.猜一猜。请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猜一猜。
3.小动物们也有小动物的语言。(出示小鸡、小鸭的图片)哪个小朋友来表演一下呢?
小鸡说话唧唧唧,小鸭说话嘎嘎嘎。
4.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聆听歌曲《动物说话》的演唱,看教师做动作拍手、晃头,想一想:为什么老师在这儿拍手、晃头?(通过律动认识歌曲中穿插的间奏。)
5.唱一唱,拍一拍。老师唱,请同学们随音乐拍出间奏。
6.演双簧。请一位同学们随老师的演唱做口型,表演。
又如在教学《你听,什么敲响了》这首启智型歌曲时,力图通过这首歌曲让学生初次领略乐器的魅力。我采用了谜语导入法:
身体三角形,叫鱼不像鱼,
不唱高低音, 整天笑呵呵,
铁棒轻轻敲, 敲敲就开口,
叮叮叮叮叮。只说呜呜呜。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这些游戏性活动“包装”音乐知识或创设故事(猜谜)情景“串联”音乐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做到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入。
新课程提倡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参与体验的方式来学习音乐,将课程目标由“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过程”,将课程设计由“给予学生知识”转向“引起学生活动”。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巩固认知,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大量设计学生自主创作歌词的部分,旨在鼓励学生在学会新歌之后,开动脑筋,个体或集体讨论填写简单的歌词。由于学生之前一般都学过大量的儿歌,也有一定的生活知识储备,所以通过每首歌曲的简单节奏的启蒙再进行歌词创作,学生们并不觉得很有难度,反而表现得兴味盎然。例如学唱《动物说话》的创编活动: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表演动作。学生在上述系列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了音乐学习的快乐,领略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又如在欣赏歌曲《两只老虎》之后,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仿编歌词。有的学生编出:“两只兔子,两只兔子,蹦蹦跳,一个采蘑菇,一个在旁玩耍,真可爱。”有的学生编得离奇,充满童趣:“两只螃蟹,两只螃蟹,横着爬,一只变成石头,一只变成海螺,真奇怪。”学生在仿编过程中,学唱的兴致更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do、re、mi、fa、sol 5个音,用不同的长短来表现可爱的动物。学生兴奋极了,自由地边唱边表现出来,有的唱着短短的do做兔子跳,有的唱着长长的mi做着老鹰飞,有的唱着短短的re做着小猴搔首弄姿一跳一跳的样子等,孩子们一个个情绪高昂,完全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创作活动中,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过程,让课堂“活”起来,同时又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因为按照“眼见为实”的约定俗成,似乎只有看得见的东西才是真实可靠,富有意义的。那么,如何使“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得实在,可以用心灵去触摸,去感应、去理解呢?我尝试利用儿童的本能来发展和创造他们在音乐艺术方面的才能。
如在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时,我安排了以下的过程:
1.音乐律动:《手操》拍手、转手、举手、压手指、做小螃蟹、小鸡嘴……
2.师:刚才我们的双手做了很多动作,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手还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小的一双手怎么可能会做这么多事情呢!老师不太相信,有的小朋友只会用嘴巴说,根本就不会做,那你们一定要做给老师看了我才能相信你们。下面我们分小组准备,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动作最多,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
3.小组讨论。(背景音乐《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第一组:
劳动的(扫地、擦窗……)
第二组:
生活的(吃饭、穿鞋子……)
第三组:
工作的(司机、警察……)
第四组:
艺术的(舞蹈、手工制作……)
第五组:
运动的(跑步、游泳……)
第六组:
游戏的(手影、老鹰捉小鸡……)
4.个别表演:每小组上来表演创编动作,下面的同学模仿。
5.集体表演:随着《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表演手部动作。
通过趣味的实践和讨论,学生真正理解了歌曲的意义。
可见,“形象化”使音乐课堂愈发精彩纷呈。
音乐来源于人类生活,生活又离不开音乐,它是人类生活的真情流露。生活就像源泉,音乐犹如溪水,泉水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歇……生活又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从生活中“找”音乐素材,并鼓励学生也到生活中“找”音乐、“创”音乐,真切感受“生活处处有音乐”。
如低年级学习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时,我分别用爷爷走路、爸爸走路、小朋友走路的速度快慢表示这三种不同音符的时值。学生通过动作感受,通过对这三种音符的歌曲学唱,自然就认识了这三种音符。采用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传授知识,既接近学生生活,又通俗易懂,既让学生学得开心,又让学生收获多多。在认识了这三种音符后,我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看看谁最能干,能在生活中找出与这三种音符时值相似的声音,孩子们一听就兴奋了。有的说拍皮球的声音像四分音符;有的说鸭子的叫声像八分音符,并一边做动作,一边有节奏地发出“嘎嘎嘎嘎”的叫声;还有的说寺庙里的钟声像二分音符,“当— |当—|”……这样的教学方法把生活中的素材变成隐性知识,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学得透、记得牢。
又如《大海啊,故乡》的教学,先学唱歌曲并解决歌曲中的重难点,分析当时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创作这首作品时的心境。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美后,再让学生思考:可否用随手可得的一些物品发出的声音来表现大海?如:翻书、敲击桌子等来表现海风、海浪,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所表达的理解与感受。
总之,在新型音乐课堂中蕴含的“情趣化、活动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课堂的共同“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探索,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以人发展为主”的飞跃,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真正主人,在生活中实践音乐,感受音乐,爱上音乐,让音乐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