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的背后

2021-08-03 09:37张颐武
民主 2021年1期
关键词:名媛浮华热议

张颐武

近来,“名媛”的议题走紅网络,引发群嘲。一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相当轰动。文中极为生动地描写了一些年轻女性用“拼多多”的“拼”的方式攀附所谓的“名媛”生活,如用“拼”豪华酒店的下午茶等等。这篇文章引发热议,甚至引起了几家豪华酒店的严肃回应,称这种“拼”并不存在云云。这篇文章引发的所谓对伪浮华,对所谓“装富产业链”的群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足见这篇文章引发的轰动已经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值得分析。

这篇文章引发热议的现象,其实这一段时间就已经成为网络话题。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童瑶扮演的顾佳这个小有成就的中产女性就试图打入贵妇的圈子,最后当然也是无趣的徒劳。这段故事就已经引发了热议。现在这样的议题持续引起热议其实也是有趣的现象。这篇文章或《三十而已》里的情节其实都是投射的同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一些中等收入者的年轻人,在这些地方常被表现为女性(当然这种从性别来的区分显然并不恰当,这种状况的存在和性别并无关联),对某种所谓“上流社会”或贵族式的生活的艳羡和模仿。对自身平常的日常生活感到不满,希望找到某种更为高级的生活方式。

这种故事的原型其实在19世纪以来的西方小说中也是常见的,也一直在西方的流行文化中有所展现,也可以说是某种“灰姑娘”模式的展现。这也是中等收入逐渐普泛化的过程中,一种普遍的中产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基本现实的常态后,一些中等收入的年轻人对具有相对很多财富的“上流社会”的渴慕和攀附。市场经济之后,西方的财富阶层沿袭了传统社会中的“贵族”的很多趣味和精神状况,把这些变为一种区隔社会的标志,这种状况也是不断延伸和变化的。而这些其实也会变成某种炫耀性的消费,成为一种植根于“物质性”的,却又以生活方式和品味出现的形态。现在出现的情况当然不能简单地类比,但也可以从这个侧面来思考。

这当然也是中等收入者本身的复杂性的体现,中产生活其实一方面是温饱有余,基本的生活保障已经没有问题,另一方面仍然是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相对很大的生活压力和负担,上升的空间和路径不足所引发的焦虑和苦闷等等。由此就会产生对更富有阶层生活方式的渴慕。在这里这种生活方式也并不是过去让人鄙薄的简单的炫富,暴发的粗鄙,而是一种所谓的“生活品味”。这种生活品味其实也是消费社会的时尚文化所着力渲染的生活方式,常常在社会中渲染的所谓“高净值人群”“财富自由”等等其实都是这方面的渲染。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更为一些年轻人创造了快速积累财富的机遇。大量的对这种生活的趣味的渲染,让一些人也在感受到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财富所展现的实现某种昂贵的趣味品味感到羡慕。这种羡慕往往是对某个隐秘的,自己难以进入的“圈子”的羡慕。它一方面需要财富的支撑,另一方面也试图营造所谓“高雅”的品味和生活氛围。那种背后坚硬的“物质性”往往并不是直接呈露的,而是经过了“高雅”或“品味”的遮盖。它所展现的确实有直接的物质性,但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更复杂的趣味呈现的。

一些年轻人在这种氛围中就容易用这样的方式模仿或攀附这种生活。这一面是给他们的想象的投射,一面让他们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一面似乎是可望不可及,一面却又通过省钱的“拼”能够触及或分享某种浮华。这些引发今天的轰动似乎也是某种矛盾的象征,一方面人们鄙薄那种攀附和对于浮华的倾慕,这也是理所当然的。那篇网文的轰动也说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其实对真正有财富的人的某种复杂的心态也仍然存在。这篇文章是嘲笑攀附的“假”名媛,对“真”名媛似乎就态度较为复杂。这些都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总体上看,社会当然需要更为健康的价值观。这种攀附和对浮华的渴望,对任何社会都不是理想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社会当然需要批评,也需要对更为正当和理想的价值和观念的倡导。健康理想的生活方式,为社会努力的正面的价值当然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对这种“名媛”的鄙薄当然也是正面价值的一部分。同时,社会可以正视中等收入的年轻人的事业上的完成不足,生活上实现不足的现实的一些苦恼和问题,看到这其间所投射的复杂的文化和心理的因素。对这些状况的更为深入理解和认识也是必要的。

猜你喜欢
名媛浮华热议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名媛
明星离婚事件引发热议数月
老区,在各地两会上成为热议话题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热议新三板
锦绣浮华,生死契阔
浮华尽
现代进行时传承之旅收官站纪实 褪去浮华·拥抱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