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几个理论问题

2021-08-03 09:36陈勇勤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

摘 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谋划,在“十四五”规划中居于以点带面的核心地位,为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增添新的理论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有基础形成的战略条件,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相协同,要按照统筹规划思路来推进,要以畅通基本经济循环为重要抓手。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十四五”规划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1)01 - 0015 -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党中央作出这个重大战略部署,是基于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的研判。在这个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好比较优势和统一大市场的优势,以最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效绩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

一、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和背景

(一)思想内涵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3]。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这是从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一次系统阐述[4]。2020年9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要运用好这些改革成果,在抓落地见实效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拓展深度,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是有显著制度优势和坚实改革基础的[5]。这清晰地展现了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配合相关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第三,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与“外”是辩证统一关系,作为战略基点的扩大内需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典范。在新形势与新阶段下,对外开放是全面的、深入的。新发展格局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关的地缘政治以及经济格局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

1.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6]2。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要考虑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7]。

2.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有力支撑的国内基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扩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风险加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其中发达经济体将萎缩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萎缩3%。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和基础日益完善,我国经济快速成长,呈现出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特点。从需求潜力看,一是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其中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不断扩张。二是国内消费对中国GDP的增长贡献了大部分。三是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从供给能力看,一是我国储蓄率仍然较高。二是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三是我国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是我们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供求双方的基本状况表明,我们具备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条件[8]。

3.两个“两方面”的考虑

全局内外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新的国际环境,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4.《建议》的基本思路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9]。

第二,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9]。

第三,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9]。

二、大循环:国内互动整体经济

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新发展格局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之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按照《建议》的部署: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且这时刻都服从于“全国一盘棋”[9],见图1。

三、双循环:国内国际经济一体

20世纪30-40年代,德国学者勒施认为经济活动可以从“时间”过程和“空间”地理加以考察。正如“经济发展理论要考虑时间”一样,“全部经济理论”要考虑“空间”[10]第一版原序。经济区是勒施“最有独创性的贡献”,这“在于他详细地讨论了区位问题和把它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10]中译者绪言。勒施指出:“一切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被简单化的假设所舍象了,因而问题的几何学的处理成为可能”,要“从经济整体的立场来看区位问题”[10]103。“经济区是国际贸易的基础”[10]113,“国际贸易的理论是从国家如果不是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单位这样的假设出发的”[10]114。在勒施看来,“在区位相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均衡是可能的”;这些均衡条件“要通过法律体系或经济政策使之有效化”“当这些条件成为均衡的恢复问题,它们是一切政府干涉的基本原理”“在确认均衡存在以后,就要指出均衡的态势是如何显现的”“在必要时,采用哪一种杠杆能够容易加以调整”[10]111-112。

(一)经济全球化

国内国际双循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同时存在的,见图2。

在图2中,用A代指所属系统为国内大循环,这是中国的整体经济大循环,而不是各省自己搞的小循环;用B代指所属系统为国际经济大循环,这是世界的整体经济大循环,而不是任何一国自建自行的相对小循环。图2中的短虚线椭圆表示两个“大循环”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双循环是中国经济大循环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有机结合。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正确解读。

《建议》的部署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2020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让不少外贸企业受到鼓舞。外贸企业既想方设法稳住外贸订单“基本盘”,也开始回应来自内需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二)双循环相互促进

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见图3。

2020年12月3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2020年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向会议致辞,祝贺顾问委员会成立20周年。在致辞中,习近平着重强调: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更加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为此,中国愿继续加强教育和科技国际交流合作[11]。

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科技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双循环相互促进当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1年经济工作。在会议确定2021年要抓好的重大任务中,特别提到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四、新发展格局的运作条件

(一)良好的社会氛围

1.“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6]29。“倡导创新文化”[6]31,“加快建设人才强国”[6]64。

2.拥有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是我国参与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优势与关键支撑。

3.從国内经济社会总体稳定、均衡发展,到国际上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均衡发展”[6]59。国内均衡发展主要是经济总量平衡和供求动态平衡。

4.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有效激励的产权和市场化配置的要素[12]。在建设中国的消费社会的同时,要把中国中产阶级做大。

5.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13]。

(二)《建议》的整体部署

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五、新发展格局的应对问题

(一)国民素质是首要条件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1年要抓好的重大任务中,有一项是“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14]。把科技创新与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相联系,体现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6]42,“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6]43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6]9。只有具有合格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具备求真兴趣、实干精神、奉献意识,才能有合格的科研成果。做科研,首先是做人。

(二)统筹规划是稳定大局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14]。

(三)畅通循环是实施基础

1.畅通循环必须让科技创新发挥关键作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1年要抓好的重大任务中,首要一项就是针对科技。“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14]。

2.供给和需求是国民经济前行的主要两轮。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重点是提高制造领域质量”“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14]。

3.金融稳定是保证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环节。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1年要抓好的重大任务中特别提到,“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14]。

4.更高质量就业是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的自然需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6]46,就业又等同产业的人力资本存量这个生产要素。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4]。作为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必要的配套,把就业与职业技术教育相联系,把就业与人力资源质量相联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也是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6]45-46。

5.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14]。

六、新发展格局的实践前景

(一)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共同存在

把巨大市场潜力转化为实际需求,将巨大市场的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强大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不断增强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6]2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6]30,“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6]23。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要素构成和空间交往,二是政治体系作用于经济体系,三是文化体系作用于经济体系。新时代民生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民生的改善,二是民生的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三是民生与“四个自信”、平安中国。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应主要关注几个方面: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关系;三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治关系。对新时代民生,主要关注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劳动就业和人民收入,三是国民教育,四是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五是扶贫脱贫。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的有机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三大产业”与“三类关系”交叉构成的“复杂网络A”,新时代民生“六种因素”交叉构成的“复杂网络B”,“复杂网络A”与“复杂网络B”交叉构成的“多层复杂网络C”[15]。

(二)新发展格局与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相互促进

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这种结构,相当于自下而上的层次集合。文化强国这一特征因素居于基础层次,教育强国这一特征因素在中间层次,科技强国这一特征因素在顶端层次。新发展格局与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在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步成果都是密切相关的。关键在于,“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16]。

《建议》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被放在12项重大任务之首。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根本”经验之一是: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次会议为2021年的重点工作部署了八大任务,其中针对制造业的重点任务,会议要求“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14]。针对农业的重点任务,会议要求“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14]。

(三)新发展格局有两大坚强后盾

1.政治制度保障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第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6]35-36。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醒人们注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6]36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学者费正清谈论1951年成立中国思想委员会时会特别指出:“当时大家普遍认为,西方的学者们长久以来忽视了一些中国传统观点在其社会及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很少注意到这些传统观点与中国政治制度及文化习俗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很少关注与这些观点有针对性的历史事件、歷史进程和其间政策的影响”“大家都认同思想在历史进程中具有的主要作用”“思想是历史进程的一个组成,是整体当中的个体”,中文著作里的“这些思想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国许多重大事件中都曾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中国是所有伟大文明中与西方传统之间相距最远的”“对中国人的政治、经济、社会知识和文化经历”“关于中国历史时期、总体文化以及人文历史”“我们的理解过程是持续不断的,永远接近但却永远没有终点”。[17]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根本”经验的前三个是:“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14]。

2.文化自信保障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2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6]42。

七、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创新

(一)“以变应变”与“以不变应万变”

新发展格局是“以变应变”,顶层设计和文化自信是“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18]。“准确识变”是对这个“变”要弄清楚,是要以“变”去应对的那种“变”,还是要以“不变”去应对的那种“变”。“科学应变”是用科学方法来决策,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主动求变”是“以变应变”。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6]26“四个创新”对应于“四个自信”,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6]18“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6]26的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第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为跟进,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双创新”代表了“以变应变”实现。第二,“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6]26制度创新可看作规则创新或管理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必要保障。第三,文化从来都是人的素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41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的先决条件,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制度建设是保障,体系建设是基础,文化建设是根本,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需要构建既贴近国情实际又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新文化。“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6]44

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基层探索,三者相统一。顶层设计、问计于民、基层探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顶层设计最终聚焦到决策上,问计于民是决策出台前的“从人民和实践中来”,基层探索是决策出台后的“到人民和实践中去”,前后合一就是“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国际经济大循环与国内大循环的相对关系,总要涉及国际变数与国内变数的辩证确定。

“以变应变”正像“宏观经济学家所说的结构会随着政策体制的改革而改革……当环境(不论是否由于政策)改变,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19]87。

运用辩证思维产生以变应变的决策,见图4。应变反映在辩证地选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根本”经验之一是:“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14]。辩证思维→以变应变的决策,新发展格局正是根据“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6]68信念,坚持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全党“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13]的一个最优决策。

图4  以变应变的决策

(二)全局观与统筹发展

“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6]68。在国际上“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6]60。“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13],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涉及宏观经济学重点研究的“关系”:投资支出+消费支出=积累基金+消费基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积累基金,生活消费增长幅度?消费基金;经济周期波动?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经济总量平衡真实与否(譬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新凯恩斯主义非均衡经济学认为,只有非均衡理论才更符合凯恩斯原来的思想。宏观经济学的非均衡分析方法的强有力对手是新古典均衡分析方法。“应该承认研究不均衡工作是很困难的”“不均衡的可能使得行为者决策问题复杂化”“喜欢均衡模型的一个原因是它的许多技术问题已经解决”[19]45。

众所周知的“卡尔多批判”,矛头对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方法[20]。通过微观经济学批判阿罗的价格调节假设,认为“在将价格趋向均衡价格的意义上,它具有一个重大的缺陷……任何动态不是具有价格确定者的内生的行为的形式。倘若具有任何内生的调节动态,则该公司必然是要么不知道需求曲线,要么不知道成本曲线,要么两者均不知道。通常是需求曲线不能肯定,因为公司不可能知道市场中的每一个人将需求什么”[21]。但是请注意,证伪均衡只说明“均衡”是一种趋势,而不是一个点。不可能将“均衡”弃之不用,“均衡”仍然是动态分析中供参照使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准。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十一五”至“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见表1。

2016年以来,经济增长稳步前进。经济增长持续保持这样一种走势,给“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提供了调整力度有可控余地的社会经济承载力。

经济增长是有助于增长的许多不同因素的合力的产物,这些因素基本上划分为可计量因素和非计量因素。问题在于,不可能丢开非计量因素不管,因为它们可能支配着整个发展过程。像价值、观念、动机、制度、教育水平、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准则等,必定对增长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发展并不单纯是经济现象,而是在所有各阶段都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互相作用的。”[22]为了弄清非计量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可以向实验经济学求助。实验经济学就是将实验室里的研究方法用于探讨人们决策行为的动机,当今经济学实验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研究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和方法。这是基于心理实验,借助数学和计算机等其他技术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试验,其中包括“模拟经济现象”[23]。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如果经济现象的占比被确定了,那么非经济现象的占比也就得以确定。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波动的来源必然包含市场经济因素,但这是一个复杂的变化问题,并且涉及非计量因素。笔者经过多次尝试,基本上确定了一种研究方法,也得到有待印证的相关结果。

(三)为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增添新的理论成果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运用经济知识改造社会产出的科学。里马说,尽管“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和英国找到了更加适宜的环境”,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政府的政策角色才得以重申”;此外,对于政治经济学复苏的探索,是“期望能够复苏古典政治经济学”。[24]需要澄清的是,自斯密以来,古典政治经济学定位于供求传统,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定位于剩余传统,并且可以“把剩余范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合适的方式”。[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26]。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造性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27]。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27]我们要建设和发展“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27]。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关键在必须包含“以人民为中心”[6]5前提下的“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28]19这个首要内容。因为宏观调控是出自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8]19。与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密切相关的新发展格局,正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0-05-24(1).

[2]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N].人民日报,2020-07-22(1).

[3]本报评论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五论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5(4).

[4]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N].人民日报,2020-08-25(1).

[5]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2020-09-02(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N].人民日报,2020-07-22(2).

[8]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6).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10]勒施.经济空间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习近平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2020年会议致辞祝贺委员会成立20周年[N].人民日报,2020-12-04(1).

[12]陈勇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权与要素[J].南都学坛,2020(6):108-113.

[13]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N].人民日报,2020-11-03(1).

[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2-19(1).

[15]陳勇勤.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时代民生[J].南都学坛,2019(4):101-109.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7]费正清.中国的思想与制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3-18.

[18]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

[19]克莱默.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对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20]托马斯·A·博伊兰,帕斯卡尔·F·奥戈尔曼.经济学方法论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28-131.

[21]劳伦斯·A·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44-245.

[22]凯恩克劳斯.经济学与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39-140.

[23]葛新权.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5.

[24]里马.经济分析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33-435.

[25]M.C.霍华德,J.E.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01-303.

[2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

[27]习近平.不断開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M].求是,2020(16):4-9.

[2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Great circulation and double circulation:the new development Several Theoretical Issu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Chen Yongq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lan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14th five-year plan”period,which occupies a core position in the“14th five-year plan”,adding new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s based on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trateg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xisting foundation,and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hould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quality,be promoted in accordance with overall planning,and take the smooth basic economic cycle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Key words:new development pattern;domestic big cycle;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irculation;the“14th five-year”plan

责任编辑:李祖杰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