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华平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落实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教师有文化的视野。针对以乡土类事物为对象的文本,教师可以借助乡土文化的视野来进行文本的解读与教材的重组,学生学习这类文本时能够理解乡土文化,获得乡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乡土文化;文本解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一组以“一花一鸟总关情”为主题元素的文章。第三课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桂花雨》,原苏教版四年级也收录了这篇文章。一读,发现同样的作者,不同的改编。其中有一句是母亲回应“我”缠着摇桂花时的话,发生了改变:苏教版及原文中母亲这样说:“还早呢,没开足,要不下来的。”统编教材中改成了“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要不下来的。”
看似变化不大,而且统编教材的表达似乎有助于学生理解。但这一点改变,笔者有不同想法:“没开足”影响学生的理解吗?在语境里,学生给出的答案会更丰富:桂花还没有成熟,桂花还开得不完整,等等,远比“花开的时间太短”形象。
方言的替换影响了这篇文章的乡土文化的意脉。一个乡村女人,用这样书面化的表达,割裂的是她表达的方式,不符合人物的特点,不符合文章的表达。
从刚才的方言的改编的问题中,揭示我们需要以乡土文化的视角审视改编是否妥帖,在解读这类文本时,也应该有乡土文化的视野。笔者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寻找文化的视野来关照这篇文章,发现这种视角对教师解读、运用这类文本有积极的指导价值。翻阅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是以“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作为单元导语,安排了涉及乡村生活的诗词文章。五年级的第一单元的三篇文章,也关注了乡村中的事物。
乡土文化中那些土的,俗的人事物情在琦君的《桂花雨》中又是怎样的存在呢?以《桂花雨》为例,谈一谈乡土文化视野下这类文本的解读。
一、 土,却不掉渣的花语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
乡土生活中让人难忘的就是那些时时触摸,处处可见的事物。文中的桂花,作者熟悉的事物,陪伴了作者童年的乡村岁月。桂花怎样传递了作者熟悉的花语呢?
文章开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是作者对桂花花语的诠释:桂花意味着归乡团聚,意味着思乡情愁。离开故土,身在台湾的琦君开篇就定了桂花的意象,这种意象也因回忆而浓烈起来。
童年的“我”对桂花的迷恋,不因它笨拙而讨厌,不因花小而停止对它的探索,反因花香而时时想起。花语用香气传递,桂花的香气就是故土的气味。于是,闻到桂花香,就想起“前后几十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想起“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比起梅花、木兰花的雅致,桂花这样的事物显得土里吧唧的,却是作者厮磨的事物,它传递出的故乡熟悉的气味,更是思念。
特殊的时节,熟悉的气味,勾起作者不得不发的乡思。并没有因为土而被摒弃,并没有因为熟悉而显得无聊,却因为土而典型,因为熟而引起共鸣。
同样有乡土文化特征的作品,都紧扣乡村中熟悉的事物来传递乡土文化。如,《落花生》,许地山有凭借着熟知的花生传递了做人的道理。《白鹭》,郭沫若凭借田间的白鹭诠释乡野的意趣。《乡下人家》,用乡下人家的美景描摹和谐自然的美。《清平乐·村居》用一户百姓的寻常生活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甜美。
二、 俗,仍难忘记的花事
“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对桂花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细细读来,都是生活的积累。
《桂花雨》中的母亲的花事再寻常不过了,作者一一记录。你能读到母亲担心台风对桂花的影响,亦如老农担心天灾对粮食的收成,是母亲对桂花的珍惜;你能读到母亲把寻常的桂花当成礼物,送给邻里亲朋,是母亲对邻里关系的理解;你能读到母亲熟知故土的气候,抢收桂花,是母亲对桂花的熟悉;你能读到用桂花制成各种美味;你就能读到桂花融入故乡村落寻常生活的一个个片段。
文中“我”的花事,寻常亦有趣。“我”的趣事不过是“缠”“帮”“摇”“喊”。寻常却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故土给予“我”永难忘记的花事,也给读者带来了质朴美好的童年画面。细小的桂花,经人工摇曳,纷纷扬扬坠入泥土时,似乎在读者面前出现了一幅雨洒飘香、淡淡如烟的美好景象。每读到这个段落,笔者想让孩子们就闭上眼睛听听老师范读,用心去感受花落在周遭,落在头上,落在身上,落在鼻尖,清香四溢的感受。再配着轻柔的音乐,学生们也就沉醉其间,寻找那一场奇特的桂花雨。
每到桂花时节,作者就能经历这样的桂花雨。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乡村生活是一种节律,往复交替。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有着自己的节奏,这一切虽俗,却也熟得不需要原则,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桂花成为生活的部分,也会因花事而传递出情感的秘密,这个部分也将与那份乡情难以割舍。
趣读花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家乡念念不忘的缘由;读透花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母亲对家乡思念之情。
乡土类文本,抓住那些寻常的俗事,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那些清晰可感的体验,无不给学生以文化的吸引。
三、 土,却不曾改的乡音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