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2021-08-03 09:49郑文富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1年6期
关键词:背诗虚构卡片

郑文富

广州中学语文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优秀阅读指导老师”,广州市“十佳青年语文教师”,广东省、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特约教研员。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

我从小爱看书,在阅读中学会了一些思考方法。

小学五年级时读《为孩子们改写的中国古神话》,让我产生了初步的关联思考意识。这本书把女娲补天、后羿射乌等一些神话故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故事——我原来以为这些故事都是独立的,这本书告诉我它们都是有关联的。这让我在以后每当读到神话故事时,总想让它在这个大故事中找到一个位置,也让我自觉不自觉地想把几样本来没有关联的东西放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东西。

初二时读的一本关于花木兰的长篇故事,则让我开始懂得区分真实的事件与虚构的故事。我是希望详细知道花木兰的故事的,但是看了这本书,却觉得又喜欢,又不太相信其中的情节,于是跑去问语文老师。老师给我讲了一些编故事的道理,我开始明白我看过的故事很多是虚构的。当然后来我也明白,虚构故事不是乱编,还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

读《聊斋志异》则起到了“令无知者无畏”的作用。当时读完这套书后,我竟然傻乎乎地以为自己读的是古文书,所以也就认为自己能读懂文言文了。心中这样想,以后读一些文言文的书时,还真没有遇到过什么大困难。到了大学读中文系,才明白初中、高中能独立读懂文言文,更多的是因为所读的文章本身不难,并且有足够多的注释。可我还是想对青少年朋友们说,读一本书时,如果想着自己能读懂,很多内容还真是能读懂的。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读书的。

高中时阅读量大了很多。课本提到的和老师提到的,如《老残游记》《死魂灵》《孙子兵法》等,各种好书大家交换着看。我还去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与同学一起看了《堂吉诃德》《一千零一夜》《青春之歌》等名著。

读着读着,终于给我撞见了《红楼梦》。《红楼梦》真是太好了,它说话的方式、说话的味道,与我过去读的书完全不一样,而且诗啊词啊的都融会在一起,让我丢了魂。在此之前,我没有在意过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别,《红楼梦》让我开始对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有了思考。

因为读了《红楼梦》,与之关联的其他三大古典小说我也都找来看了。因为读《三国演义》,又看了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因为看《西游记》,又看了《封神演义》《四游记》,还看了《镜花缘》《格列佛游记》。书读得多了,关联思考的能力就更强了一些。就像侦探一样,掌握的信息多了,思路就丰富起来,思考方法会随之优化,思考质量也越来越高。

有一个问题我也要与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不知为什么我对书中讲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这句话感受格外深。当时我也不晓得深入研究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书中起什么作用,就觉得自己也要生不与人同、死不与鬼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后来的思考习惯,让我在成长中吃了很多苦头。成年以后反思自己的这段阅读经历,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读书不要被书俘虏。要想不被肤浅的感觉牵着鼻子走,读书就不能浮皮潦草,要真有耐心把书读懂。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我前些年为中学生写了《读书第六失:断章取义》等一组阅读指导文章,都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的。现在语文课改中提出要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要深度阅读,真的是太好了。

高中阶段,我养成的另外一个习惯就是背诗。学完《沁园春·长沙》后,班级里很多同学开始背毛主席诗词。我因为没有原书,就把《毛主席诗词》一书中的37首诗词抄写了一遍,然后全背下来。而这背诗的习惯,是高一时开始养成的。当时教语文的曲老师布置我们假期背诗,开学第一堂课就是默写诗歌,默写得多的有奖。记得我当时得过一个小奖品,不过不是因为我默写得多,而是因为我默写的都是课外的。背诗这个习惯,从高中一直到大学,到参加工作后很久,我都坚持着。大学时背漱玉词、南唐二主词,我都把整本书中的词制成卡片,背完一首就把那张卡片抽出来,直到口袋里没有卡片。诗存在自己的脑海中,感受更深,用起来更方便,思维更敏捷。

大学时接受了专业的阅读训练,其中让我感受最深、觉得最有用的,是鉴賞能力的训练。到了这个专业领域里,我从小开始养成的关联思考的习惯,就开始助我的思维起飞了。

我们已经完全变成

二十岁的时候我们与之抗争的东西

——[墨西哥]何·埃·帕切科《老友重聚》

猜你喜欢
背诗虚构卡片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一张卡片
虚构的犹太民族?
背诗
“起跑线”之辨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