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宁
摘 要:在逐步推进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通过美育介入,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本文从美育现状分析着手,发现当前美育工作存在美学元素缺乏、课程标准不清、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美育; 高职院校; 延伸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132-002
新形势下美育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备受重视,高校美育工作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出台后,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教育部提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因此,全面推进美育工作的延伸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长期坚持的根本任务。
1.现状分析
1.1课程设置方面
现行中国教育体系中,美育教育多在初等教育阶段集中开展,具体表现为中小学阶段开设的各种艺术类相关课程。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通过调研苏南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发现,在美育课程的设置上,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几乎没有开设美育相关的课程,仅有少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独立的美育课程(或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多为传统的美育理论教学,鲜有发现将美育的内容设置成与学生群体所学专业高度相关的课程。这对于美学理论相对薄弱、美学背景相对欠缺的学生群体来讲,很难在授课过程中产生兴趣与激发共鸣。调研发现,美育课程的设置多不具备连续性,只开设一个学期,甚至短短数周,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更是无从谈起。
1.2工作内涵方面
当前,高职院校多从华夏文明与传统礼教的视角,对美育的内涵进行挖掘。教育内容注重真、美、善的元素,人才培养目标更趋向于培养懂礼节、讲仁义、有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在高职院校美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多将中国传统美育精神内核融入到高校美育教育培养计划中,从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对人才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鲜有高校将培养重点聚焦现代化美育教育,让学生在美育课堂上学会发现美、塑造美、延续美的程度还不够。
1.3外延体现方面
高职院校普遍认为,美育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学校健康积极形象的树立,擦亮专属的校园文化名牌,对地方院校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起到积极正面的推进作用,更能吸引具有全面发展或具有一定艺术专业水平的学生,提升生源质量;高职院校也会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美育工作。多层面鼓励学生群体加入艺术文化活动中,或参与设计艺术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以上活动发挥了艺术对医疗卫生、心理健康方面积极正面的影响,如音乐能降低人们的焦虑和压力,绘画能让不擅长表达的学生独立表达,释放天性;艺术的介入也对违法犯罪方面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校暴力或群体恶性事件的发生。
2.存在问题
在新时期,美育的重要性凸显,虽然已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但是高职院校美育教育中仍存在培养意识、教育模式、师资等方面的欠缺。
2.1美学元素缺乏
虽然现行美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育内容涵盖中华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理念以及中华艺术精髓,这些课程能够向学生传递“美”,让学生感受“美”。但是能够满足大学生审美需求的国内外经典案例较少,审美的重要性没能凸显,美育的内容也并不突出。从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在循环往复地接受着内容相似度极高的思想教育,学生的兴趣与新鲜感日渐低迷,导致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对学生逐渐失去吸引力。部分院校即使有关于美育的内容,但是他们的美育内容并不完备,没有及时更新,没有使用新时代先进的模范人物和优秀的人物事迹作为课堂教学的榜样示范;没有关注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美育的内容无法触及学生内心,美学元素无法有效融入于课程教学之中。美育的缺失,致使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审美素养较差,审美意识欠缺和审美能力偏低。
2.2美育效果不明显
在新时期,美育的重要性凸显,虽然已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但在美育的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方面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思路不清晰,导致没有完整的課程设计,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没有针对性,美育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外。有的高校只是开始了一门或者几门艺术类课程,开通选课系统让各个专业的学生自主选课,学生的选课过程缺乏专业教师的介入,学生无法获取专业老师的解读与建议,大部分学生选课的依据就是来自同学间的口口相传,比如考试通过率高、老师考勤不严格等,学生流于形式地接受了美育教育,却没有做到教育内容的入脑入心,究其根本,是没有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二是没有完备的评价体系,缺乏良好的评估体系,每节课老师的随机点名对成绩影响较大,带有强制性意味,这也导致美育效果不明显。
2.3美育资源开发不足
美育活动的开展大多以课堂理论课教学为主,依靠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对美术馆、展览馆等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场地资源以及当地颇具影响力的美育大师等教师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力度不足,美育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开展,因此,客观造成大学生的审美训练、审美实践十分有限,导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审美实践性教育活动。
2.4美育活动开展形式单一
调研发现某些高校开展的美育主题活动往往带有强制性的意思,比如由团委、学生会等做统一要求,学生要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集合,以群体的方式集中统一开展美育相关活动。然而由于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课程考核、考取各种证书和就业的压力,普遍认为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强化才是整个学业生涯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多数时间都在图书馆与自习室学习,无暇顾及美育主题活动,对美育实践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致使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并非以兴趣出发参加各类活动。
3.优化路径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发展瞬息万变,知识结构更迭加速,大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导致其思想和个性也发生着变化。
3.1“美育”发展依赖于“艺术教育实践”
高职院校美育教育是面向学生传递“美感”的养成性教育,归根结底是积累“识美经验”,获取“审美能力”的过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内广泛开展艺术类通识课程,以课程的方式,将艺术作品、艺术教育、艺术体验作为审美文化及其美育路径,让学生不仅体验形式美感,更能领悟出艺术性与人文性融合升华的复合意义。同时,进行经典艺术的引领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训练,将为学生捕获美感提供最佳路径,这也将极大地改进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美育教学效果,提升非艺术专业的审美认知水平。
3.2融合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需针对新时代的特点,探索新的路径,运用新方法和新路径培养出更优秀的大学生。面对这样的诉求,美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一致,这也为美育的融入创造了条件,以“课程思政”为连接美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了思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美育内容,这是时代的要求。那些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净化规律与要求的教育理念,那些使人心灵纯洁、理想高尚、道德规范的教育内容,都会因真、善的和谐统一而变得美。人们之所以感受不到,是因为“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课程思政面向各个专业的大学生,美育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介入专业教育,势必会为整个社会培养出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建设者,试想,各行各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均是带着审美的视角在各自的领域推进高精尖的业务工作,极具创造性与领先型的研发必会与日俱增,社会主义建设势必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3.3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美育能动性
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全面开启“双循环”模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服務于国家重大战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因此,职业教育已从注重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向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转变。作为“十四五”时期综合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具备更加多元的能力,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美育能动性,充分发挥美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引导其发现自然与社会之美,以艺术的视角,理解工作内容之美,以美学视角,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3.4强化高职院校美育研究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美育研究,是更好地推进美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高职教育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更是美育工作开展的关键阶段。高职院校美育研究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结合现实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能够精准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帮助美育更好地融入高职教育体系,美育也可以为高职教育凸显出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如成立美育发展研究会、创办美育报刊等,以此增强美育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研究。
美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及时更新观念,对美育功能引起全面重视,完善美育工作延伸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进而推进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付胜利.提升高职院校美育立德树人功效的思考[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7(5):58—60
[2]罗俊.课堂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
[3]余剑.当代素质教育语境下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管理与审美人格的锻造[D]四川师范大学,2010
[4]付云.基于区域定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教育观察,2018(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