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亚辉
摘 要:“三全育人”的提出,对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在推行和落地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或疑问。本文结合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从制度保障、“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式、多元化的教师师资以及创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探索出适合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现状;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130-0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是重心,覆盖过程,主体,方位;“育”是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人”是出发点,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全面推行“三全育人”不仅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主渠道,同时也要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作用,做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内涵
1.“课程思政”的提出
2016年,“课程思政”率先在上海教育领域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试点,旨在构建融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哲学社会科学课、自然科学课等多门类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形成360度“熔炉式”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它的提出为高等院校回归以本为本,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服务。但与以往不同的在于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从融合不同学科入手,共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引领思想价值,提升育人合力。
2.课程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以,对于“课程思政”的范围应该是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的所有课程,包含专业课(含实践课程)、通识课、第二课堂等。
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大部分学者较为认同的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在这个阐述中,注重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强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发现和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课程思政在民办高校开展的现状
除上海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外,全国绝大多数的“课程思政”都刚刚起步。对如何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如何与思政课程形成上下联动,全国高校都在探索中前行,摸索中积累经验。而民办高等学校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由于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不仅与公办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存在偏差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搞清楚。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升级版吗?还是课程思政包含着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不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放到专业课中去讲授等等,这些问题都在困扰教师。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就无法进一步讲课程思政。这些问题的提出,也使我们看到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片面性理解,限制“其他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功能的发挥。
2.教师对其他课程的隐性功能认识不足
据相关数据显示,8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对其影响较大的是专业教师。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讲,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要高于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阐述知识的逻辑、精神、价值等观念,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潜在影响。但与之相对的,我们的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缺乏认识,同时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对于“第二课堂”的辅导老师而言,如何在开展第二课堂的过程中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是必须深思熟虑的。但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影响力延伸和扩展,往往是会忽略的。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到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简称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还是辅导员的事情。在“三全育人”提出之前,大家都认为是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三全育人”的提出,构建大思政格局,人人都是思政教育者。但是如何在专业课、通识课、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如何将课堂的隐性功能最大化实现,又摆在大家的面前。
3.“其他课程”思政教育隐性功能发挥不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两张皮”现象较为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贯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究全过程。而其他课程则从各个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塑造、实践能力提升,而往往忽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涉及,甚至没有涉及。
政治理论课的显性功能作用发挥被禁锢,“其他课程”的隐性功能作用未体现,两者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政。
4.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固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教学等形式。在这些模式中,理论授课的占比相对较高,这种形式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不喜欢,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明显偏低。实践教学模式往往会受到学生的喜欢,但由于教学计划的限制,最终的效果也难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以总结、推广为主,模式相对单一。这种教学改革是无法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发展,也无法适应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需要。
三、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关系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我们要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入手,构建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1.顶层設计,制度保障
一是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确保“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强调学校党委主体责任,明确课程育人功能,教师负有育人职责。建立由上至下的“课程思政”的体系,统筹协调,形成学院与学院、学院与职能部门、专业与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联动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育人大格局。
二是给予“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缓慢。借助育人大格局的发展时机,利用民办高校自身的灵活性,给予“课程思政”全方位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政素养。在教学改革和科研申报中,适度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倾斜,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给予“课程思政”建设支持。
三是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考核机制。从民办高校的具体实际出发,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民办高校的“课程思政”考核机制。考评机制从为什么建设、怎样建设到如何进行评价;从思政课、专业课到第二课堂;从理论、实践到课外……同时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书业绩与育人业绩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院考核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激励效应。
2.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课程思政”的内涵决定我们要构建专业教育课、通识课和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大格局育人观。“三位一体”的构建必须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
专业课和通识课的结合。专业课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通识课侧重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艺术素养等。通过专业课的校内校外实践、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在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中注重综合素质的养成,特别是职业素养、团队精神以及道德教育。二者的结合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培养综合素质;既能成人,又能成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做到“知行合一”。
专业教育课和通识课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多样性、多元化和范围广的特点,通过“一院一品”“一院一赛”“一院一课”以及专题讲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假期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社区基层锻炼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有机地将专业课、通识课和第二课堂融为一体,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师师资
“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人都是思政教育者。“课程思政”中每一门课都是思政课。因此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就需要构建多元化跨学科的全员育人教师师资。
“课程思政”要做到名副其实,就必须充分挖掘专业课、通识课和第二课堂等课程中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贯穿全过程。一方面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需要拥有思想政治理论的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言传与身教的统一,育人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结合,率先垂范,增强教育效果。
人人都是思政教育者,除了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外,学校领导、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等都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一方面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在服务学生时,注重人文关怀,去感染、影响学生,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4.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传统授课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多媒体教学片面过于陈旧等现象,这些已经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下,“课程思政”就需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课堂的参与度决定了思政课教育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性。通过翻转课堂,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通过情景体验,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时代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关心的焦点入手,贴近学生生活,结合新媒体,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021J078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7(8)
[4]沙占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逻辑必然及路径选择[J]保定学院学报,2020(1)
[5]林泉伶.“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