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调味剂”

2021-08-03 20:51黄洁怡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79期
关键词:知识比喻数学课堂

黄洁怡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来讲,学起数学来可能觉得枯燥、费力。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比喻,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应该会“吃”得更香,学得更牢、更有兴趣。

【关键词】比喻;数学课堂;知识;兴趣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许多教师认为,它是语文学科的专属,其实不然也。数学课堂上,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比喻,让“数学课”这一清汤变得更加“好喝”,让学生“喝”完之后回忆无穷。这“余味”久久不能散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在数学课堂上是如何运用“比喻”这一调味剂。

一、借用比喻,化难为易

枯燥乏味的定义或知识有时较难理解和记住,但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给知识点做一个比喻,也许这个知识点就变得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而不再是陌生的、冷冰冰的知识,这样就通俗易懂了。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这本书中的教学难点。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人民币,但是由于缺乏购物的计算经验以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稍复杂的人民币计算。

比如,在讲解2元3角-5角=( )元( )角时,学生写出了3元2角、1元2角、1元8角等,答案参差不齐。虽然学生明白人民币之间的单位换算以及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但学生就是不会运用,只能机械地计算。

课后,笔者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角、分”这个知识点?笔者突然间有了一个灵感,那就是把“元、角、分”比喻成学生感兴趣的军队人物。首先,笔者问学生“元、角、分”这3个人民币单位里谁最大?学生脱口而出“元”,那谁排第二呢?笔者紧接着问。“角”,学生大声喊出。学生已经在多次识记中对这3个人民币单位的大小烂熟于心。“但是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它们的排序吗?”笔者随即抛出一个难题,学生愕然。于是,笔者吊胃口问“元”字可以组什么词呢?“元旦”“一元”,学生兴趣高涨。“是啊,元旦里的‘元是首、第一的意思,所以‘元就排第一”。“那我们有角的动物一般有几个角啊?”学生异口同声说两个,“所以角排第二,而分呢?就是把东西分享了,分完就比较少了。因此‘分排第3。”接着,笔者跟学生说:“其实,我们可以把‘元、角、分分别比喻成军队打战里面的‘士、大兵、小兵,而我们所有人都是将军,我们来指挥这场作战。比如,1元2角-8角=( )角。我们就想对方的8个大兵打过来了怎么办?我方只有2个大兵不够打,那就向上一级‘元这个‘士请示,那个‘士就会派出10个大兵,加上2个大兵,凑成一条新的军队12个大兵,这下肯定能打赢对方8个大兵,还剩4个大兵,也就是4角。”学生听完后觉得很有趣:原来这个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还可以想像成自己来指挥作战。这下,当了将军后,还有成就感。于是,在接下来的计算题中,谁也不甘示弱,想要当好一个将军。而这样的难点知识也因为有了恰当的比喻,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學是晦涩难懂的。

二、利用比喻,深化记忆

比喻不仅把知识点化难为易,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时常会困惑,为什么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点掌握得不牢,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当时并不理解,或者是时间长久,遗忘了。但我们对于一些儿歌、俗语等,却能记忆犹新。其实,这里面有些就是运用了比喻。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于一些重点知识能加以生动形象的比喻,相信学生会记忆深刻。

比如,人教版一年级“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材只是生硬地出示了一句话“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能死记硬背,如何让它更好地留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呢?笔者利用受学生喜欢的《西游记》这一动画,把小括号“( )”比喻成西游记里面的唐僧,其它的“+、-、×、÷”计算符号比喻成唐僧的徒弟和白龙马。只要遇到师傅唐僧,也就是遇到老大“( )”,都要为它让路。学生相视一笑,原来还可以这样记,以后一看到“( )”就知道要先进行“( )”里面的运算。

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学生经常混淆运算顺序,因此,笔者将混合运算比喻成搭公交车。乘、除就是爷爷、奶奶,加、减就是哥哥、姐姐。如果只有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搭车,那就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谁排在前面就先谁上车,也就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当有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同时搭车,就要尊敬老人,应该先让爷爷、奶奶上车,再让哥哥、姐姐上车,也就是不同级运算,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这样一比喻,学生就觉得通俗易懂了,就不会混淆了。

三、巧用比喻,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对周围环境与教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课堂上巧用比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原来是如此的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解分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方便学生记忆,笔者告诉学生:分子就像儿子,分母就像母亲,伟大的母亲辛苦背着儿子。学生一听,觉得很容易。此外,笔者也列举了历史上的很多名人,也经常用数学的知识点来做比喻。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就把人比喻成分数,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的值越小。”学生听完之后觉得很有趣,自己也尝试了一下。比如,分子就是努力程度,分母就是试卷难度,越努力,得分越高;试卷简单,得分也高。还有的把分子比喻成孩子的学习态度,分母是父母的开心程度,学习越认真,父母越开心。虽然这些比喻从科学、专业上来说,可能欠缺严谨,但这些比喻能激发学生的渴望和兴趣,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如此有趣,从而使得学生体验将数学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从而在喻中学,学中喻。

综上所述,比喻修辞法并不是语文课的专利。在枯燥、抽象的数学课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比喻修辞法,更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深化记忆。同时能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比喻和描述,是学习数学最为正确的方法。”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果能合适地加上比喻这一“调味剂”,相信学生能学得更好、更远、更有趣,教学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东桥.合理巧比喻  趣味学数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2(5):140.

[3]赵厚刚.比喻,是理解数学知识的隐形“翅膀”[J].数学教学通讯,2015(7):31-32.

责任编辑  李  源

猜你喜欢
知识比喻数学课堂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