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帅 龚大洁 乔书凡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2020年6月10日,在对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及其周边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期间,于康县阳坝镇阳坝村的阳坝河边(33°12.72″N,105°45′40.25″E,海拔846 m)观察并拍摄(Canon 5DSR)到1只鹀科(Emberizidae)鸟类(图1),确定为黄眉鹀。
阳坝村主要位于阳坝河东岸,沿着河边多为自然湿地,灌木比较茂密,发现地点与村庄相距较远,人迹较少。该鸟栖息于低矮灌丛中,在杂树灌木丛和草间觅食。移动较为迅速,蹦跳善动,一般不作长距离飞行。经多日调查仅见1只,周边未见有其他鹀科鸟类。
黄眉鹀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鹀科。该鸟为体型略小的鹀(15 cm左右),常栖息于有稀疏矮丛及棘丛的开阔地带,也到沼泽地和开阔田野中,一般集小群生活或单个活动或与其他鹀类混群。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1-3]。黄眉鹀在我国为冬候鸟或旅鸟,每年秋季于9—10月迁来我国越冬,途经我国东北、华北及内蒙古地区,越冬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沿海省份,春季4—5月迁离我国。本次发现为了解该种的分布现状提供了基础资料。该鸟在此时间节点出现,初步推测为迷鸟。
2020年7月19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及其周边进行鸟类资源调查时,于康县阳坝镇大沟村附近(32°59′19.67″N,105°45′11.86″E,海拔976 m)观察并拍摄(Canon 5DSR)到1只黑短脚鹎(图2)。
大沟村主要位于阳坝镇南部半山腰处,植被类型多样且丛林茂密,发现地点位于山间陡峭悬崖边,人迹较少。发现时,有2只在杂树灌木丛中快速穿梭,其附近有黄臀鹎(Pycnonotusxanthorrhous)、领雀嘴鹎(Spizixossemitorques)和画眉(Garrulaxcanorus)等。
黑短脚鹎属雀形目鹎科(Pycnonotidae)。该鸟喙鲜红色,尾呈浅叉状,羽色有2种色型,拍摄到的个体的头、颈部延伸至胸部均为白色(初步判定为四川亚种Hypsipetesleucocephalusleucothorax),国内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北至陕西南部,东至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各省,南至广西、海南岛,西至四川、西藏东南部[1-3]。通常栖息在次生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及其林缘地带,在我国分布较广,亚种分化较多,主要为留鸟。
甘肃省陇南市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三大地形交汇处,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流域中游,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同时,也是甘肃省唯一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4]。康县更位于甘肃省、四川省及陕西省3省交界处,黄眉鹀在四川省和陕西省北部均有记录,黑短脚鹎的四川亚种则在陕西省南部、四川省西南部和中部等地也有记录。另外,调查人员在2019年11月20日在该县的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也观察到了黄眉鹀,但未留下影像资料。关于这2种鸟类的迁移规律研究较少,目前除我国西南地区外,2种鸟类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沿海省份均有分布,推测2种鸟类有向西北扩散分布的趋势。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影响,一些典型的东洋界鸟类正逐步进入古北界[4],因此2种鸟类在甘肃南部的分布仍需持续的监测调查。
经查阅《甘肃脊椎动物志》[5]、《中国鸟类图鉴》[6]、《中国鸟类野外手册》[7]等文献资料,并检索中国观鸟记录中心(www.birdreport.cn)关于黄眉鹀和黑短脚鹎的记录,确定以上2种均为甘肃省鸟类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