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文化建设及其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21-08-03 06:25尚子娟薛云利郝一博
关键词:文化产业环境影响

尚子娟,薛云利,郝一博

(1.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2. 陕西省文化发展与融合创新智库(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 3.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作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制度背景下,各省相继将文化产业列入了支柱产业或重点发展行业名单,建设“文化大省”成为多个省政府的重点工作[1]。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外部环境对文化建设的影响程度如何是目前值得关注与亟需研究的重点。由于目前学界对于文化建设的研究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指标构建的层面,尚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因此本文通过省级层面的量化指标来把握和考察省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并以此来分析各省文化建设的强项与弱项,为省级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一、理论分析与概念模型的构建

(一)理论分析

文化建设是指文化领域建设、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其主要内容是指一定时期内文化繁荣发展的态势,衡量和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的现状。文化不仅具有经济效益,更具有社会效益。因此,学界普遍达成的共识是将文化建设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文化建设的两翼。文化事业相对文化产业而言,是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强调的是以社会全体公众为服务对象的公共行政职能。它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强省的基础,它满足的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是指涉及文化相关的事业和产业的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体组织。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是文化强省的关键,它满足的是公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背景下成为经济发展的显著增长点,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资金,为综合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文化产业水平反映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为基础,就难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知识产权的产生,文化产业就缺乏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规模扩大和实力增长就缺乏支撑,文化强省就难以实现;而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也就缺乏动力和资金,公民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也同样难以实现。

从整体研究层面来看,目前对于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层面[3-4]。诸多学者在省级层面构建了“文化强省”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涉及的指标有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文化人才等方面[5],但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性不强[6-7],尚没有实证数据的支持与验证。也有学者对中国文化发展政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包括以提升财税支持力度和效率、促进立法保障为基本内容的公共文化经济政策[8],以加大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法律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政策[9]。

在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领域,也有研究开始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进行了探索,针对文化产业的实证研究相对成熟,多基于特定省份的数据,安徽、湖南、江苏等华东地区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有学者基于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关联产业和政府支持4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要促进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双轮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文化市场准入门槛,促进资本和产业深度融合[10]。有学者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计量研究,结果发现: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投资和政府扶持3项因素均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中东部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文化消费需求,中部影响作用大于东部,西部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政府扶持[11]。有学者运用BBC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各省文化产业效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文化产业的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1]。还有学者运用中国2000~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截面数据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进行了度量后发现,受政策导向、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差异显著,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由政府驱动型转向市场驱动型的趋势[3]。

从以上梳理总结可以看出,当前学界在省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受政策法规的驱动力强,研究热点集中在文化强省(市)评价指标体系、文化发展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探讨、公共文化供给水平与绩效评估等方面[12],对宏观层面综合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缺少实证研究,尤其缺少基于全国省级文化发展数据的实际分析。文化建设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综合产物,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协调发展,并且将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前者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后者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并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论是针对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与制度环境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概念模型的构建

本文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建设的机构、投入、产出与人力资源入手,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文化建设方面构建省级文化建设要素,并将文化建设环境因素引入,进一步明晰文化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图1)。通过实证数据和模型的构建,尝试在省级层面为建设全面、系统文化强省构建一个科学的影响因素模型。

图1 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

1.文化事业要素

文化事业作为省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方面,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要目标,承载着推进公民文化福利、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作用,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对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事业建设要重视文化的精神属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艺术形式和文化资源,并且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原则,将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部分[13]。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资源数量对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博物馆、教育业、图书馆业以及文化科研部门等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反映[14]。因此,文化事业是构成省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要素。

2.文化产业要素

无线传感网络子系统中的环境感知模块能够对农业种植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如在智慧大棚中,传感器能够对大棚内的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并基于相关协议,利用自组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具有传输速率低、功耗低、低成本等优势[4]。其节点数量较多,主要包括协调器和感知节点,其中,感知节点能够感知数据并将获得的数据通过多条传输途径汇集到协调器节点,然后协调器将数据向上层系统传输,从而实现对环境的监测。此外,可以在大棚中设置多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以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度、湿度、气体浓度、光照度以及土壤pH等指标的动态监测。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同,它的经济属性更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省级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的建设也起到了支撑的作用[2]。同时,文化产业也离不开政府的管理,重视文化产业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文化产业对促进省级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5]。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密切相关产业的支持,如旅游产业、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等,这些产业有的是文化产业的延伸,有的为文化产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16]。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修订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活动。二是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要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活动。本文主要选取出版业、艺术业、动漫产业和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业要素。

3.文化环境因素

本模型的文化政策环境主要是指政府为促进文化发展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推动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科学健全的文化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可以很好地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以及法律保障作用。2003 年以来,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效率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化市场开放的“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1]。社会文化环境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影响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偏好、风俗习惯以及其他因素的总和,因此对于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9]。本文基于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程度、文化资源禀赋程度、对外开放水平高低等方面,将社会文化环境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人力资源环境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能够对价值创造起到贡献作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地区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更好地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经营等。社会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等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等微观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当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精神文化的需求便凸现出来[13],即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地区的购买力和福利水平就会越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会越大,对文化的发展就会产生巨大的需求拉动作用[17]。群众文化环境是指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场馆为主要载体,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化现象。群众文化环境在地区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数据和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从原国家文化部的统计口径获取的国家宏观层面2015年至2018年的统计数据,收集了31个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的面板数据。具体数据来源包括:《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基于数据的收集,将省级层面的综合文化建设要素、文化产业要素和文化事业要素分别作为因变量y,分析环境变量(自变量x)对于文化建设(因变量y)的影响。本文中的因变量为定序变量,即不同类别之间有高低等级之分,“文化建设很强”这一类别更大(高),“文化建设较弱”这一类别更小(低)。因此本文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是Ordered Logistics模型。

先设定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有线性的关系,即:yi=a+bxi+ei(其中ei表示误差项)。因变量y有j个选项(1,2,…,j)则将选项作为j-1个门槛,由于y不能直接测量,所以用t1,t2,…,tj-1表示t是y的估计值。其中,a是一个常数(截距),b为模型回归系数,ei为服从Logistic分布的随机误差项,y具体表示为文化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群众文化环境,x表示文化建设要素、文化产业要素和文化事业要素,可以和t一起估计;b是自变量x的系数。因此,Ordered Logistics模型如下

(1)

(二)变量设计

本研究涉及文化建设的3个要素,分别是文化事业要素、文化产业要素、文化环境因素(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

文化事业要素主要选择了文化事业费和人均文化事业费,文物业,公共图书馆的流通机构数、藏书量和流通人次,以及文化部门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机构数和从业人员,其中与文化相关的事业费用主要体现财政投入力度,机构数、藏书量、流通人次等主要体现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频度与常态化现况。

文化产业要素以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机构数、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动漫企业、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文化市场主体为主,设立指标涉及文化市场主体的机构数、营业人员与收入等,以此体现兼具服务性与营利性质的文化产业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文化环境因素涉及文化政策环境、社会文化、人力资源、社会经济与群众文化环境,外在环境的变动作用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文化政策的指引力、人力资本的开发程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的开放性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三、省级文化建设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本部分将5类环境要素对于文化建设、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共构建了5个模型,分析结果如下。

文化政策要素对于3类文化建设均有显著影响,且均为正向影响(表2)。从文化产业要素模型来看,省级文化政策每多出台1项,文化产业的绩效提高0.46个百分点。其中,对于文化产业影响的显著性高于文化事业。这说明文化建设和发展受文化政策的影响较大,也说明与文化相关的政策体系还不尽完善,尤其是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的驱动力还没有充分显现。

表2 文化政策环境回归模型

社会文化环境的东、西部文化建设区域差异显著(表3)。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综合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的建设影响并不显著,但是西部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综合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则影响显著。这说明文化发展过程中,中东部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差异较小,东西部则有显著差异。

表3 社会文化环境回归模型

人力资源环境建设对于省级文化建设影响显著,且对文化产业影响更大(表4)。其中,每10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和高校学校数对综合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要素影响显著,人口数量对所有文化建设无显著影响。在文化产业方面,高等学校数与每10万人高等在校生数对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在文化事业方面,仅有每10万人高等在校生数有显著影响。这说明,人口规模的大小对文化建设并无太大影响,但是高素质劳动力数量对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尤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相反,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暂时还不明显,这也反映了当前文化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更为旺盛。

表4 人力资源环境回归模型

地区GDP和人均GDP对于综合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均影响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文体娱投资对文化建设则无显著影响(表5)。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是地区GDP和人均GDP的经济类指标影响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文、体、娱投资则无显著影响。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同样也是地区GDP和人均GDP影响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文、体、娱投资则无显著影响。这首先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对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即地区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文化发展水平就越高。其次,虽然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还不够,消费对文化发展的拉动还没有充分体现,这可能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文化建设均无显著影响的主要原因。最后,政府在文化、体育和娱乐方面的投资尚有不足,投资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没有显现,这也是省级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

表5 社会经济环境回归模型

群众文化机构数和提供文化服务次数对综合文化建设影响显著,文化服务惠及人次对综合文化建设则无显著影响(表6)。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群众文化机构、提供文化服务次数和文化服务惠及人次影响均显著。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仅有群众文化机构影响显著,提供文化服务次数和文化服务惠及人次则无显著影响。这说明,群众文化机构的建设对文化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尽管提供文化服务次数和文化服务惠及人次影响不显著,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作用,可能是由于当前中国人口基数较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与惠及人数比例较小。在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文化服务次数和文化服务惠及人次的影响力还未体现,因此,逐步增加其文化服务次数和惠及人次也将是政府未来努力的方向。

表6 群众文化环境回归模型

四、结果与讨论

基于省级文化建设影响因素模型,从文化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群众文化环境分析了5个环境因素对省级综合文化建设要素、文化产业要素和文化事业要素的影响,分析结果如下。

各环境因素对省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具有差异,体现了在省级文化建设方面外部因素环境的重要性。第一,社会经济环境对文化建设的影响最为显著。说明在省级文化建设中,区域差异会显著影响文化强省的建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都与社会经济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相契合,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能够显著提升地区文化发展水平[18]。第二,人力资源环境对文化建设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与高等院校的教育对于整体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9],提升中国整体受教育程度能够显著改善中国人力资源现状,从而进一步加大对文化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三,文化政策环境对于省级综合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省级的文化公共政策对综合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要素影响比较显著。公共政策环境作为对政府工作重要的影响环境之一,体现了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政策导向,尤其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17]。

各环境要素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影响不同。群众文化环境对文化事业影响更显著;经济环境对文化产业影响更显著。这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基本属性相契合,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要求更突出,而文化事业是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目标也是基于大众的社会效益,因而基于群众文化环境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能够为省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基础。

外部因素对于文化建设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文化建设的显著影响说明了中国中、东、西部的文化建设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很多研究都表明,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地区生活质量、开放度、人口密度和区位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文化区域发展,这也说明了目前中国文化建设的东西部差异显著[15],文化产业要素的地区差异尤其显著。

五、政策建议

(一)文化建设要注重区域差异

国家文化建设财政投入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政府从公众需求的角度出发,持续完善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结合文化事业建设,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宣传西部文化的活动,从“走出去”的视角来提升整体西部文化的影响力。中部地区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又充满活力发展的重要性。东部地区在注重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方面应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深化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产业[18]。西部地区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探索新的文化建设模式。

(二)构建积极健康的文化政策环境

政策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积极促进省级层面文化建设相关公共政策的出台与落实,逐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的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完整的文化发展政策应包括省级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行业地位等基础性、宏观性的方针以及顶层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由于文化政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政策与国家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制定文化政策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一般公共政策的理性化与科学化、公共性与民主性、程序性与规范化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国家文化安全、主流意识形态等原则。

(三)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与人力资本建设

目前中国各省文化投入占整体财政支出比重较低,文化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脱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各省政府应当加快健全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各省政府应促进资本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推动PPP模式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20],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智力来源[21],要努力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引进和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以及采取一系列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产业人才。

(四)培养居民文化消费意识,营造良好群众文化氛围

文化消费是文化发展的市场支撑,脱离了文化消费,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发展空间,良好的群众文化环境有利于文化发展。各省政府应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扩大文化消费有效供给,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积极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养老”“文化+互联网”“文化+农业”“文化+商业”等一系列促进文化消费的措施,从多个角度激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和引导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发挥文化消费对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作用。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完善文化场馆等文化服务机构的免费开放机制,扩大开放时间和范围,优化开放时间和标准,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文化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六、结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本研究以建设文化强省(区、市)为目标,从文化建设的外因探索其对综合文化建设、文化产业要素和文化事业要素的影响机制,为省级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学理支撑,但是这种研究仅为理论层面构思,且实证数据在变量获取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本研究并未运用到现实中的省级政府建设文化强省(区、市)工作,有待于后续的深化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推进。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环境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