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贸易强国建设策略

2021-08-03 06:26阎志军温珺
关键词:双循环强国制造业

阎志军,温珺

(南京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贸问题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4)

21世纪20年代伊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极其复杂,逆全球化潮流、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大幅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同时,中国经济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持续向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齐全的制造业门类,正在孕育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部分短板弱项。2020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大势,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着眼国家经济中长期发展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并非是要闭关自守、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的长期国策,经济全球化大势已不可逆转。中国将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行全球布局,通过坚持开放发展继续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已是首屈一指的贸易大国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尽管遭遇各种困难波折,但中国对外贸易依然破浪前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谱写出世界贸易史上的奇迹。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2020世界贸易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最大贸易国、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见表1)。

表1 2019年世界货物贸易前10位出口国和前10位进口国比较

当前,中国已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从贸易数量上体现的,而贸易强国的地位则主要是通过贸易质量予以体现。关于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国内外迄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对于那些作为典型贸易强国的国家,人们却是普遍认同的。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建设开放型经济不断取得成效,中国正逐步向贸易强国迈进,但与世界主要贸易强国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1]。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更好地发挥对外贸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战略性作用,是构成中国对外贸易未来发展的目标取向。

二、双循环条件下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策略

自2021年起,中国进入“十四五”规划阶段。“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若干年内,将是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惟有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经济建设,以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继续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推动贸易强国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此期间,中国的贸易强国建设需要紧密围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安排稳步推进。

(一)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增强对外贸易发展后劲

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强国是贸易强国的必经阶段。工业是研发投入多、技术创新活跃、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部门,其主体即为制造业。世界贸易强国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在其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依然保持了较高比重的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发展质量依然偏低,尚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部分产业竞争力不足,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核心技术掌控、高端领域制造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中国制造业相较贸易强国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世界正开启一种迥然异于以往的工业化进程,中国面临着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的“机会窗口”,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机遇深入推进工业化。为此,一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稳定;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三要推进工业化深度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工业软件等方面的产业基础能力建设,补齐短板;四要实施“智能+”战略,积极推动“互联网+制造”“智能+制造”,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以及效率和效益。制造业的提质升级有利于通过拉动投资和提振消费促进国内大循环,同时能促使中国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发挥其对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已是全球排名第五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但与头号出口国美国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尚不及其1/3,同时2 15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也同前者2 89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贸易强国的内涵自然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部分,而决定两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不尽相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对孱弱成为中国建设贸易强国的一块短板。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参照国际经验,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条腿走路,二者缺一不可。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过程中,不仅要继续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也要利用政策引导激活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业并举,进一步引导服务业向品质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转型和提升。特别地,数字贸易业已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国要在坚持自身市场开放前提下加快同国际资本的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独特优势,探索构建数字贸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做大做强服务贸易出口,一要提升传统服务贸易出口,增加服务种类,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二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开拓新兴贸易方式,注重推进金融、科技、计算机等行业服务的出口;三要扩大服务贸易开放度,鼓励服务业向“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四要发挥货物贸易同服务贸易的协同作用。

(三)积极商签更多自贸协定,拓展外部发展空间

建设贸易强国必须具备多元化、高质量的贸易伙伴基础,国际循环也需要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外部运行空间,以更好地服务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大局。一个时期以来,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面临诸多挑战,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入艰难时期。同时,双边及区域多边自由贸易正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主流,世界各国正在更多地凭借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对此,除继续坚定地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并为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和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外,还应不断扩大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覆盖范围,逐步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中国已陆续同东盟、新加坡、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订立了自贸协定,特别是同东盟10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如期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同欧盟签署《中欧投资协定》,并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同时,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在持续推进中。当前,全球正处于国际经贸规则的深度重构期。以《美墨加协定》(USMCA)为代表的国际经贸协定,正引领着新一轮区域经贸合作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目标,代表着未来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的发展方向。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演进不仅致力于边境措施的便利化改进,还更进一步地深入到成员方国内规制的一致性。这既对开放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国内规制要相应地作出改变。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中国不会回避这些国际经贸新规则,会主动加快调整和不断与之接轨,以争取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

(四)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经营主体竞争力

世界贸易强国均是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形成的,中国建设贸易强国也不可能逾越市场经济而实现[2]。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必须不断推进市场化的基础性改革,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继续转变政府观念,减少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微观干预,切实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对各类不同所有制企业做到一视同仁,确保在国企、民企和外企之间形成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释放强大的市场活力[3]。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离不开充满活力的微观经营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群体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有124家中国(未统计中国台湾、中国澳门)企业入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121家)。但毋庸讳言,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具备较强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尚不多见,类似华为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品牌更是屈指可数。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过程中,主管部门应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和引导。同时,中国企业应凝神定气提升产品质量、品牌、技术和服务,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在国内大循环中守住国内主场基本盘,以更有底气地应对国际市场竞争。中国对外贸易已告别粗放型发展阶段,未来的竞争优势将更多地取决于质量、服务、品牌、管理及人才。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要做优做大做强,必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磨砺成长。

(五)高度重视进口规模,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进口和出口一起构成建设贸易强国的两个轮子,两者均不可或缺且不可偏颇。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进口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纽带,通过进口可以将国内循环同国际循环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当前,中国货物贸易进口已经跨越2万亿美元的“门槛”,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今后,仍需适时扩大进口规模,更加重视资本品、消费品及服务贸易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双循环各个环节的联动效应。

国内大循环的两端分别连接着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中国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国内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国际循环来弥补国内供给体系的不足。扩大进口有利于国内生产质量提升和生产效率提高,有利于通过增加国内供给影响商品价格进而影响分配,有利于通过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优化流通,有利于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供给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以进口带动国际要素市场与国内生产融合,通过进口国际资源服务国内生产也能更好地提升出口竞争力。

三、结语

因此,从更广范围来看,中国更高水平的开放不仅意味着以贸易领域为核心的市场开放,也意味着向全球知识、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全方位开放。世界各国将得以更好地分享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资源红利,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多赢和共同繁荣。这是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取得成效和建设贸易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双循环强国制造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