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玉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规律,顺应社会潮流,弘扬时代精神,勇于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是其优势和特点[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更全面和更深刻的发展,时代变革呼唤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愈加重视,对于理论创新愈加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体悟并汲取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条件。延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见证了党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壮大、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在思想、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系统考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路线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历史经验与一般规律,对于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非常重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历史研究,在群众路线的思想渊源、发展过程和实践成就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认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的一贯观点。”[3]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在认识论层面上回应了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在历史进程中的真正地位与群众作为‘力量源泉’在历史实践中发挥出的巨大力量。”[4]“群众路线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群众路线与中国命运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孕育之初,而且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5]而相对来说,学术界在理论角度的逻辑研究,尤其是对群众路线理论创新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梳理和分析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思想结构、价值意义及其所凝结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6]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在革命中结合实际,深入发展了群众路线。这一理论的发展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的,有其自身内在的历史逻辑。马克思曾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正是坚持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路线,才能使得“群众队伍不断扩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创新群众路线,促使其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党,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助推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得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获得迅速发展,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但都遭遇了失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进而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这两大问题不仅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历经血雨腥风,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不断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始终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并坚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正如列宁说:“正是劳动群众才应该是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8]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从未动摇,保持自省,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在延安时期,局势动荡,中华民族的危难已经日益加深,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局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9]延安时期复杂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要求理论的创新,用来指导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力求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复杂的社会矛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给予中国共产党明确的答案,这需要中国共产党在自身革命实践中进行理论探索,创造出真正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惟其如此,才能引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为陕甘宁边区提供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全方位地发挥了陕甘宁边区的地理优势进行发展,中共中央也驻扎在这里指导全国抗战。在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总后方进行战役指导。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转折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幼年走向成熟,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逐步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中。
从1935~1948年,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而构建了以“群众立场”和“群众利益”为核心的群众主体观,创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机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群共治”民主治理模式。这些成果相互呼应、相互依存,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主体观是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为主旨的实践主体思想。“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0]恩格斯的这段话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实践的主体。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而产生的。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主体观,客观分析了延安时期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的现实需要和社会条件,提出和解决了革命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革命时代特色的、以“群众立场”和“群众利益”为核心的群众主体观。毛泽东强调:“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1]党的群众主体观既具有革命时期的独特现实性,又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普遍合理性。
党的群众主体观的认识论基础是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共产党人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原理运用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延安时期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思想理论,这一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以发掘群众革命潜能、鼓舞群众革命热情、凝聚群众革命力量为行动指引的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能量,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形成强大的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11],是任何敌对势力所打不破的。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主体观出发,就必须要求党的一切指导思想、行动指南、行为态度和工作方法必须从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从群众的实际状态出发、从群众的利益目标出发。从意识形态体系角度看,就是要将革命政党的任务目标与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行统一结合,建立和谐有序、利益相关、互为支撑的党群、干群和军民关系,将联系群众、动员群众、领导群众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方式。在革命过程中,尊重群众的能动实践,调动群众的革命热情,引导和组织群众的革命行动,通过大生产运动、土地改革等政策措施,将革命的成果最大可能地转变为群众的利益实现。
随着革命的发展和不断的胜利,延安时期,党逐渐由局部弱小向全国发展壮大,实现由革命党逐渐向执政党的转变。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通过合理调整和促成来实现的,而是来自于群众的革命推动。党的内在机体能否健康、执政活力可否持久,以及决策方案的正确与否都在于自身是否及时做出调整和变革。而这种变革和调整不能仅靠共产党自身,还需要借助群众的力量。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12]这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主体和群众利益的基本价值诉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描述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是繁杂、分散和不系统的低层次认识,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周而复始螺旋上升运动后,逐渐向有序、集中、系统化的高层次认识形态转化,进而成为科学决策和方案。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认识论角度将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机制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机制为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
党的群众工作机制首先是构建了回应、引导和塑造群众的意见反馈机制。延安时期,共产党人通过群众路线构建了动员群众、发起群众、获取群众支持的基层网络,将群众的意见进行收集、整合,并通过这一渠道将党的政策、方针在群众中进行落实和执行。在不断发现、满足和实现群众利益的要求中巩固党的政治地位和领导科学性。
在制度性维度上,陕甘宁边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群公治”的民主治理模式。该模式主要表现为支持边区群众的民主政治参与,推行延安整风运动,推进大生产、减租减息与土地改革运动等,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和反蒋革命运动。发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参与民主政治,推行延安整风运动,在边区推行大生产、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在边区开展干部群众教育改造的动员策略。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动员策略已经成熟,逐步形成了符合实际的制度。
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创新,其内容和逻辑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群众路线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大历史观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观,是在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特点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客观把握下形成的历史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源来看,有其深刻的大历史背景,因为其是在中西文明和文化交流中产生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后,为了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克服苏联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毛泽东提出了“第二次结合”,旨在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国道路也能彰显自身的特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和矛盾。由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全方位地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并且在借鉴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发展状况,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科学决策,更重要的是,提出并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中华民族迈向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对中国发展道路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方向进行了正确指引,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冲破了层层阻碍、跨过了一道又一道沟壑,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奋勇拼搏,为实现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矢志奋斗,使得中华民族逐步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局面。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党所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都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科学地对待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证明,坚守大历史视野,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3]这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国家也是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去探寻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制度体系。矛盾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在新旧矛盾的交替出现中,当前矛盾的解决总能推动事物向前迈进一步或多步。当然,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催化剂。只有不断地总结、探索和发现,才能找到新的矛盾点和阻碍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对这些新矛盾的关键点进行深刻分析,寻找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去进行实践,同时也会形成符合实际的新理论。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连续的实践和探索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认清了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本质问题、矛盾、革命对象、革命动力以及革命前途等问题。在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走了不少曲折路,中华民族吸取到了无数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在探索中国发展和救亡图存的道路中,洋务派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意图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应当效仿日本的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应当坚守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认为中国应效仿西方国家走资产阶级的道路。每个阶级都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做出了努力,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人民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体和精神饱受摧残。后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找寻的,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华民族大地上出现了可以领导中国革命的新的领导力量。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征途中凝结而成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问题,在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检验而创立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起,就一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武器。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具体国情作了科学分析和深刻把握,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指导思想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而提出的科学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胜利印证了该理论的科学性。因此,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正如马克思所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7]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这是被实践所证明的、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独立的正确思想理论。由此可见,理论是否科学,需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需要满足主体的实际需要并符合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革命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源于其自身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科学的理论也需要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不断地去探索、总结,从而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找到了这样的道路,在中国革命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成功。
时代精神由人民群众选择和塑造,必然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弘扬时代精神必须要站稳人民立场,而真正的时代精神是以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为前提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4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报告也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4]
第一,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首先要站稳人民立场。共产党来自人民,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时期、任何境况下人民群众都是我们党的坚强后盾,是历史进步道路上的中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一旦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因此,全党务必要不忘来路、不改初心、始终坚持将人民立场作为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15]。要站好人民立场,需要在以下3点上下足功夫: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我们应当明白,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只有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钥匙,才可能自觉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要在大学和中学普遍开展好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二是要心系群众、关爱群众、体察民情。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早已证明,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则是脱离群众。三是要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的方法。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变化的特点,掌握和运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技术,深入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多种形式凝聚和激励群众,不断提高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团结带领群众跟党走。
第二,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并将自己与其他剥削阶级及政党区别开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4]不仅仅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应该是全体党员干部应有的情怀。所有共产党人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首先要“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回应民生关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解决好、落实好,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实事。要坚持好“一切为了人民”,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第三,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占中国人口数量的绝大多数,他们的利益是推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内在动因,他们的力量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依靠力量。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我们必须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基本原则。
第四,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坚持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反映,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坚定追求。为了努力实现人民幸福,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我们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实施精准扶贫,将其作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明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坚定决心,党中央还将民生作为观察和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将“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民生是具体的,涵盖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主观创造性,同时,要推进人的价值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全面进步”[16]。为了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中央明确而坚定地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公共安全,切实为老百姓安居乐业提供安全庇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要关注人民健康,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各大城市打响“蓝天保卫战”,在全国范围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4]的生态理念。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还表现在与人民群众相关的实际问题上,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更广泛地实现社会公平、更普遍地改善民生,努力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为现实。
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进行了探讨,包括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思想结构及其启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促进了群众路线理论的与时俱进;在实践上推进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扎实践行和落实,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又好又快发展。本文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有部分理论挖掘不够透彻,深度不够,下一步需要将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的思想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进行梳理,拓展理论广度,挖掘理论深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