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程思政”视阙下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构建

2021-08-02 18:48赖琼琼
艺术评鉴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

赖琼琼

摘要:“课程思政”在当代高校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舞蹈教学内容的组织构建过程中,可以将古往今来的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进行贯穿,通过回溯、思考、品评、理解的方式,使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传统舞蹈文化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并借此深刻体会舞蹈文化中所携带的内涵气息及精神主旨,对学生思想品格和价值观进行解构与重塑。舞蹈教学内容的创新构建方式与“课程思政”内容深度结合,可以由此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得到更好的感知与启发。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校  舞蹈教学内容构建  融合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118-04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关于全面加强和该进行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工作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意见”所提出的内容,各级高校相继开展了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工作,并力求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形成互动融合。就高校舞蹈教学领域而言,“课程思政”的及时引入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与此同时,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美育教育的组成方式,也适于通过公共课程体系向所有高校学生进行推广。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的意志品质,并构建健康的社会观、文艺欣赏观和审美观,以舞蹈学习为媒,体会“课程思政”的价值和意义。

一、舞蹈教学引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中国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遥远的古代历史中随人类社会的发迹和成长缓慢孕育。早在远古时期,便有《云门》《大夏》《九歌》等宫廷乐舞。随历史沿革,舞蹈艺术无论在朝堂或民间草莽,均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了种类纷繁、形式多样的舞蹈艺术积累。20世纪上半叶,舞蹈艺术通过现代教育体制进入到专业教学领域,并划分为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等多样化的类型,其中包含了中国各个地域、时期、民族所流传的舞蹈文化产物,并在举手投足间显示出溢于言表的舞蹈艺术魅力。在新时代的今天,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向,这对于舞蹈教学而言,显然具有天然优势。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中孕育了大量具有主旋律精神的文化内容,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创作的舞蹈作品,更是着眼于祖国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中华民族厚重的人文历史以及各民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

从当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提出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设想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虽然美育教育在中小学和高校教学领域中已然形成了常态化的推广,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现象。对于美育教育内容的浅尝辄止,对于文化艺术的误读或轻视,无形中造成了美育教育的失调问题。而从另一层面来看,具有商业属性的音乐文化产业则发展的如火如荼。中国的流行音乐距今已经有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尤其在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流行音乐通过虚拟网络渗透到各种移动媒体终端,进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虽然绝大部分流行音乐作品本身的创作是十分优秀的,但是在每年数以万计的作品中,不乏出现一些低俗的作品内容。而作为音乐文化产业的附属品,各种明星的包装、炒作、绯闻成为司空见惯的营销手段,更有各种媒体的推波助澜,不断向青少年群体渗透。在这样的条件下,无形中造成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观、文化观、社会观认识的畸形。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控制,势必会影响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来自于传统文化历史中的精粹,也有许多由当代艺术家们所创作出来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视野宽广,格调高雅,具有对社会深刻的感触和由衷的表达呈现。以高校为阵地,以舞蹈艺术为媒介,可以将许多优秀作品向当代大学生推介,并在此过程中注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显示出与时俱进的效果。

二、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舞蹈课程内容组织

思政教育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在于对当代学生的塑造,这种塑造形式是全面的、全程的、由外及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空洞乏味的口号,也不是形而上学的虚无飘渺,而是一种从历史走来的坚实脚步,一种由传统文化和人文轶事所构成的实体内容。在以舞蹈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课程思政”内容组织过程中,有关传统历史文化的舞蹈艺术解构和视野是首要的。

首先,舞蹈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发展沿革需要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所熟知和了解。舞蹈艺术在各个朝代都有着代表性的表达方式,承载着不同时期中国舞蹈文化的积累和社会人文景观。比如:唐代的歌舞大曲包罗万象,显示出天朝上国的气度不凡;宋代舞蹈则更趋向于民间发展,与世俗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正是得益于对各种传统舞蹈文化的研究和思辨,才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风貌,将一种源自于汉民族审美意识和儒家中庸文化之道的舞蹈表现形成在当代社会创作并演绎。相对于西方芭蕾舞蹈在形态意象上的“开绷直立”,中国古典舞的形态美感在于“拧倾圆曲”。这种欲上先下、欲进先退的艺术表现方式,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哲理的独到之处,也代表了中国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气脉。

其次,中国舞蹈文化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气质的舞蹈类型,这也是舞蹈思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地大物博,受到气候、地理、民俗、语言、劳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地域与民族截然不同的舞蹈特色。东北舞蹈浓郁的幽默大气、西北舞蹈独有的苍凉豪迈、南方舞蹈的委婉细腻,均体现出中国舞蹈的丰富多姿。除此之外,中国拥有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汉族舞蹈在广阔地域中的多样性自不必说,少数民族舞蹈凝聚了本民族对于舞蹈艺术独特的想象力,历经世代沿袭,形成了具有浓郁风格的舞蹈语言。比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充满热烈欢乐的气氛,人民群众载歌载舞,在独具特色的新疆舞蹈音乐中尽情欢歌笑语。蒙古族舞蹈则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底蕴,马背上的民族具有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在舞蹈中体现出大气苍凉的气质性格。相对而言,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更加丰富,舞蹈姿态也更加柔软细腻。不同的少数民族在舞蹈艺术风貌中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观感,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色彩万千。

作为当代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学中对于这些内容的涉猎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群体而言,只有了解民族文化的本源,熟知中国文化历史的根脉,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舞蹈教学所提供的这部分内容紧密衔接着思政教育的宗旨,并会在学生群体中产生良好的回馈。

三、基于当代舞蹈艺术新作视角的课程内容组织

舞蹈艺术历时性的发展变革印证了其与社会同步的特性。有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就会有与之相匹配的舞蹈艺术作品。作为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结晶,在舞蹈、舞剧和其他舞蹈元素中,体现出新时代的生机活力,在此基础上,也体现出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当代舞蹈创作领域可谓风生水起,各种题材的舞蹈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出现,并着眼于不同的题材类型,表现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人文景观以及时代变迁中思想与情感的升华变化。就“课程思政”的素材组织而言,有关革命历史题材、英雄主义题材和时代楷模题材的舞剧作品尤为引人瞩目。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此类舞剧作品的创作便迎来了高峰,《五朵红云》《英雄儿女》《天山深处》等一众优秀作品打响了“红色舞剧”的“第一枪”,并成为中国舞剧创作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优秀的红色舞剧作品不断出现,并体现出与以往作品不尽相同的艺术感官。《一条大河》《醒狮》《林青的远方》等作品,在多个维度中体现出红色舞剧创作的新貌。比如:剧本创作更加趋向于对人物和事件渲染的丰富性,表现出革命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显示出他们真实、深刻、细腻的舞台形象。而对于戏剧事件的表现方面,不再拘泥于众所周知的故事梗概,而是探索人物生平重要事件背后的所思所想,力求从内心层面对人物进行解构,以使当代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人物,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而在舞蹈形态的创作方面,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以及现代舞的元素形成了融合性的表现方式,在不同的艺术情境中灵活应用,体现出应有的艺术美感。

舞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政文化载体,不仅适用于在大众传播领域为公众所欣赏和理解,还可以通过校园渠道进行传播普及。当代新创的红色舞剧无论在舞蹈形态、主题内容、戏剧情节和音乐编创方面,均具有与以往作品相比更为现代的艺术风格。在創作中也仅仅抓住当代青年人的审美需求进行构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作为美育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综合载体,可以使其艺术魅力和文化特性在教育传播中得到充分地施展。当然,完整的舞剧作品欣赏和学习表演,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剪辑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舞蹈,并由此以小见大,使学生理解此类舞剧的欣赏方式和表达方式。从技术层面来看,红色舞剧艺术通过汇聚民族民间舞、古典舞和现代舞等多种多样的舞蹈语言,使其融为一炉,通过一种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艺术观念,也将戏剧进程不断推波助澜,使戏剧人物的形象变得鲜明生动。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在当代教育领域可以得到学生的共鸣。作为教育者,应当注重这些元素的涉及与转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四、基于舞蹈艺术融合视角的课程内容组织

将舞蹈艺术与课程思政内容之间形成结合,除了以传统作品和新创作品为媒介,还需要通过全新的舞蹈艺术表演和传播观念植入,使学生能够放眼看世界,了解当代舞蹈艺术的全新审美理念,通过开放性的题材、内容、形态等方面的表达和阐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舞蹈艺术欣赏观,并由此改变偏执陈旧的文化观和欣赏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这种由舞蹈所引发的链条是一种连带性的逻辑关系,基于舞蹈艺术本体和题材内容发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化作用。

当代社会充斥着许多时尚音乐元素,它们投其所好,符合青年人的审美喜好,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大量速食性音乐文化本身在歌词、舞蹈表演、包装炒作等方面无形中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内心世界有着严重的干扰力。这种干扰往往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发生动摇,无法心无旁骛地学习和实现理想抱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音乐艺术创作已然步入到商业化时代,在产业革命大潮中,只有保护基本的商业利益,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此,就出现了以唱片公司和音乐产业为主导的各种市场行为手段。他们并没有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视为发展准则,而是一味地引发市场的响应,无形中也带动青少年群体在音乐文化审美方面出现了畸形的追星现象。就在音乐产业高歌猛进的背后,是传统音乐文化以及优秀舞蹈艺术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使得中国文化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格调,也使传统文化精神随之消失在当代青年人的视野之中。

在新时代的今天,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所担负的责任更为重要。因此,在专业教育领域,应当兼容并济、广开思路,谋求培育人才的新方法和新举措。就高校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以教学内容的组织重构带动教学方向的转变,这显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且是中国舞蹈教育应当凸显的特色。首先,对于历史古代舞蹈文化成果和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精神的继承,是所有舞蹈类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教育范畴中最具精神传承价值的部分。其次,有关近现代历史中的中国舞蹈及舞剧艺术成果,是不远处的时光留声,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从危难中凤凰涅槃的重生,也代表着对一辈在苦难和奋起反抗中求生者的缅怀与憧憬,是舞蹈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亮点所在。此外,具有时代共鸣感的新作也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旋律精神的舞蹈作品同样具有思政教育的功能,可以融入到舞蹈教学内容中。

思政教育在当代的高校教育环境中十分重要,在学生走向未来职业岗位的最后学习阶段,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体现的尤为突出。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能够将许多思政教育内容的言传身教,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转化,从而达到良好的精神传承效果。作为当代教育者,只有在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领域齐头并进,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曹桢.利用音乐欣赏实现思政教育的新思路[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04-106.

[2]刘俊纬.“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9(12):179.

[3]谢宝利.“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音乐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20(05):11-12.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