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汉南越王墓玉舞人的当代舞台呈现

2021-08-02 03:09谭芝琳眭美琳
艺术评鉴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谭芝琳 眭美琳

摘要:西汉南越王墓的玉舞人是岭南地区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象文物,其“翘袖折腰”的特征十分明显,是考察汉代舞蹈形态特征的重要材料。编导以玉舞人为素材,通过舞蹈创作手法将其呈现在舞台,展现“泱泱汉舞风”,为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南越王墓  玉舞人  舞台呈现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1-0001-04

1983年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的挖掘,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出土的珍贵文物是考察和研究岭南汉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对研究汉代岭南地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汉南越王墓是汉代墓葬出土玉舞人较多的墓葬之一,这些玉舞人是我们研究汉代岭南舞蹈形态的重要材料。其翘袖折腰、长袖善舞、体态轻盈的舞蹈形态,是西汉南越国乐舞文化的缩影,让现今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一时代的舞蹈特征。玉舞人的价值不应只是陈列于博物馆中,它们也可以重新拥有呼吸,呈现在当代的艺术舞台之上,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价值。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卢玉梅创作的《起舞俑》《玉舞行》,南方歌舞团李南杉创作的《玉舞人》就是将两千多年前的南越王墓中的静态玉舞人呈现在当下的舞台上,将远古遗风的西汉南越玉舞人复归了舞蹈的律动性的本质,展示其生命的情调。

一、南越王墓玉舞人的形态特征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造型优美,将舞者长袖飘摆、折腰扭胯之姿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克芬指出:1983年发掘的象岗南越王赵昩墓中,出土了六个玉雕舞人,其服饰、舞姿,大都有中原风韵。他(她)们或绕舞长袖,或双双并立而舞,或欲轻盈举步,或作滑稽表演,形态十分生动。另一作跪姿的圆雕玉舞人,椎髻偏梳,绣边舞袖宽且长,双膝跪地,拧身、扬头、出胯,一臂扬举,一臂垂拂,造型别致,风韵殊异。它含有古越族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的因素,格外引人注目。①从王克芬老师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在出土的六个玉雕舞人中都共同拥有着长袖善舞的形态特征,同时也可见古越族和汉族共同作用的影响。

“楚舞”的形态特征是以手、袖为容,身姿曼妙、体态轻盈。汉时在此基础之上精进技术难度,结合朴拙厚重的审美风尚,表现出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舞蹈形态。南越王墓有一最具特色的圆雕玉舞人,扭腰并膝跪于地上,左手上扬,右手下甩,挥动着衣袖,舞姿翩翩,袖如霓虹。在朴素雕刻下我们也能从其流动的线条管窥到其长裙委地,扬袖飞舞的画面,这是“楚舞”的风貌。舞人呈蹲式将重心压低显厚重之势,身体的曲线明显却并没有过大的幅度,这是汉代的拙朴厚重之感。南越地区的舞蹈吸收了汉代中原地区注重姿韵律感的舞蹈特征,但又區别于汉代中原地区作风粗犷的形态,更富有南方越族少女外憨内秀的美感。服饰和造型有鲜明的南越民族地方特色,梳椎髻、着右衽,表情雕刻见其面容精致、神情专注,有着婉约秀气的气质。

在楚文化、汉文化和古南越本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下,西汉南越舞蹈呈现出“舞袖、运腰、求轻、贵柔”的形态特征。多元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岭南地区飘逸、个性化、自在的文化特色。

二、南越王墓玉舞人当代舞台呈现的艺术特征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舞蹈界开始将传统舞蹈形象作为舞蹈创作的素材,并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多重风格,其中既包括了创作,也包括了教学。如1979年《丝路花雨》之后的敦煌舞教学,1985年《铜雀伎》之后的汉唐舞教学。创作了一大批的仿古(复古)舞蹈作品,如依靠敦煌壁画创作的《飞天》《敦煌彩塑》,根据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创编的《秦俑魂》,还有《踏歌》《说唱俑》等等。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卢玉梅、南方歌舞团李南杉依据南越王墓玉舞人的舞姿形态创编了舞蹈《起舞俑》《玉舞行》《玉舞人》,这些作品将岭南西汉时期精致的服饰发饰装扮以及翘袖折腰的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一)以“舞袖”为容

舞袖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一大创造,袖的运用延长了人的肢体,展现出舞人们曼妙的身姿,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巾袖之舞”在汉代已发展成熟且表现性极强。张衡在《观舞赋》中写道“裙似飞莺,袖如回雪”,如此美妙的舞姿形态可见汉代袖舞形象的动人之处。

南越王墓玉舞人也具有以手袖为容的形态特征,皆呈现出向上扬袖,向下甩袖的体态。南方歌舞团李南杉创作的《玉舞人》是根据一对玉雕舞人而创作的双人舞,还原了西汉南越宫廷舞人双人对舞的舞蹈场面。作品的开头参考了出土玉舞人中的圆雕玉舞人和平片玉舞人的舞姿形态,一名舞者双膝跪于地上,一手臂上扬抬肘高于头顶,衣袖垂于身后,一手臂托于肩前,衣袖垂于地上,另一舞者立于同伴身后,一手背后,另一手呈向上扬袖的姿态。舞者在静止的姿态上通过手袖的舞动逐渐变换舞姿造型,随着节奏的渐强加快手袖的舞动节奏与难度,做大幅度的扬袖、甩袖与绕袖等动作,最终又慢慢复归到最开始的舞姿造型,好似那玉舞人在梦中昙花一现,挥舞衣袖,重新拥有了生命。

南越王墓玉舞人面部五官雕刻秀气淡雅,给人以俊秀文雅的感觉。以上舞蹈作品在舞袖的编排上,注重描绘灵动婉约的舞袖姿态,彰显了岭南地区女子的内秀之气。编导们运用一些高难度的舞袖动作,增进了作品的表演性,使得作品在保留当时的风貌特征的基础之上也能具有当代社会的观赏性,让长袖交横的玉舞人们鲜活的舞动在当代舞台上。

(二)“折腰”的体态

“折腰”的体态是汉代舞蹈的一大特点,这一特征与舞袖如影相随。“楚王好细腰”,楚国女子以细腰为美,舞蹈形态注重腰部的律动,这种单纯受帝王个人偏好影响的审美意识对后世社会的审美风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代,人们情感生活的特点是对神仙世界的幻想和现实生活的玩味。②汉代舞蹈沿袭了楚风,以折腰为特征,同时追求机迅体轻,节奏感强。宋朝秦醇在《赵飞燕别传》中提到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赵后腰骨尤纤细,善禹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可见其身姿纤细、舞技非凡。

从众多的汉画像石、玉舞人的形象中考察可知,汉时“折腰”的体态不是通常所见的向后下腰,而是下旁腰作九十度曲折,双臂呈“顺风旗”式随下腰方向平伸,这一舞姿既有难度又很别致。卢玉梅编创的作品《玉舞行》《起舞俑》对于腰的运用各有不同,“折腰”的形态也有较多差异。群舞作品《玉舞行》的舞蹈形态多通过腰部的扭动带动上身与跨的灵活运动,以旁腰的运用为主,动律特征表现为清婉秀丽的左右扭动,体现了西汉南越舞蹈的外憨内秀的婉约特质。《起舞俑》是一个独舞作品,较之前者舞蹈风格更为活泼俏丽,有更多前后的屈身折体的舞蹈形态“如探海”“胸倒立”等,刻画了青春洋溢的南越少女形象。

不管是腰若无骨、身姿曼妙形态的《玉舞行》,还是刚劲有力、活泼俏丽的《起舞俑》。都将西汉南越舞蹈“细腰折腰”的舞蹈形象通过编导巧妙的安排复归于当代的舞台之上,再现了西汉南越舞蹈艺术的神韵。

(三)发饰、服饰的仿古

南越王墓出土的圆雕长袖玉舞人的妆容、服饰是与中原汉墓出土玉舞人区别最显著的地方。《史记·货殖列传》载:“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其中提到的“椎髻之民”即古南越之民。

《玉舞人》《玉舞行》在头饰上参考了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圆雕长袖玉舞人的发饰,所有舞者都向右盘发梳椎髻,基本还原了南越时期女性的发饰特点,符合西汉南越的审美。在服饰方面,圆雕长袖玉舞人的舞者身着右衽服装,而少数民族大多习惯穿左衽,这是圆雕长袖玉舞人的特别之处。虽盘椎髻以示其族群身份,却又着经典的右衽曲裾汉服,可见南越时期宫廷乐舞有着古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特征。在作品《玉舞行》与《玉舞人》中,所有舞蹈演员的服饰皆为右衽,宽松长袖基本还原了西汉南越舞者的服装式样。现代化的布料使得服饰看上去更加飘逸流畅,更好的塑造了“云转飘忽,体如游龙”的舞蹈形态。种种安排处处可见编导的细致与考究,将岭南地域西汉时期的舞蹈在当代舞台上呈现的精准到位。

三、南越王墓玉舞人当代舞台呈现的文化价值

纵观现今中国舞蹈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之下,现代舞、芭蕾舞、街舞等舶来艺术来势汹汹,中国舞蹈的“寻根”尤为重要。发展“文化自信”,复归传统舞蹈文化,是舞蹈人的使命所在。近年来中国古典舞学科开创了四大学派,由戏曲中发展而来的身韵古典舞学派与昆舞古典舞学派以及从文物、史料、壁画等资料中总结发展而来的汉唐古典舞学派与敦煌古典舞学派,复归传统舞蹈是中国古典舞建构的重要一环。茫茫神州,何处寻古舞?怎样将静态的舞蹈形象激活为动态的舞台艺术是现今舞蹈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艺术创作回归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复兴古舞必须迈出的实践之路,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典舞“文化寻根”的重点所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出土文物的发掘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在這些新发现的历史资料之中有许多与舞蹈有关的舞俑、玉舞人、雕塑等,对于古代舞蹈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我国舞蹈家们正在根据这些舞蹈形象并联系到各种因素,让这些静态的造型艺术复活成动态的舞蹈艺术,使这些舞蹈形态不仅要存留在历史中,还要立足于当代。同时,编导们的创作将历史形态的舞蹈与现今的审美需求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呈现于当代舞台之上,使中国优秀的传统舞蹈文化成为能随着历史长河一直流淌的舞蹈。在众人的努力之下,必然能推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研究与发展。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有岭南地区南越时期的鲜明特色,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世俗风情,对于我们对于古舞的研究有着极大的价值。首先,我们对于玉舞人应做充分的案头研究,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空间中分别考察其舞蹈形态的特征。纵向分析其舞蹈形态的渊源,上承楚国、汉代下接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了解西汉南越舞人的舞蹈形态在时代浪潮中的走向是如何受到历时性的影响而呈现出其特别之处。横向比对西汉时期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舞蹈形态的异同之处,了解该时期文学、音乐、绘画等其他门类艺术对其衍生的影响。如此纵向分析与横向比对确保对玉舞人的案头研究“不失真”“不失实”,达到守正的复归,还原具有时代风貌特征的舞蹈形态。其次,仅仅对于其形态的正确与深入的研究并不能向世人彰显这一时代的魅力。在复原其舞蹈形态之后,我们应创作相应的作品将静止的玉舞人复活到当代的舞台之上,通过作品的编创将那一时期的舞蹈活态再现于现世,让世人感受到那个时期的脉搏与呼吸,体会其蕴藏的内涵意境。在编创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西汉南越的审美特性,构建真正属于西汉南越的舞蹈形态,在守正的基础之上也需创新融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思想,以此来保证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使其不被历史、时代所摒弃。最后,守正与创新的双腿并行,意味着舞蹈艺术需要传承文化经典,建立文化自信,并结合当代审美需求进行创作。在当代舞台的呈现下,使传统舞蹈形态能够在不断变革与发展中得到提升,在当下多元文化环境之下屹立不倒,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时代脉动相连。

在发展中华优秀的舞蹈文化时,我们应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坚持守正与创新,注入文化价值,让历史舞蹈形态在当代的舞台呈现上传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与追求,被国内外的观众所欣赏、接受与认同,彰显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魅力。

四、结语

在新世纪中国舞蹈发展的过程中,大家多着眼于古典舞蹈学科的建设而忽视了古代舞蹈的保存与复原。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心如何继承,也要关心如何发展。岭南南越王墓中的玉舞人形象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中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在复原继承其舞蹈形态的基础上,还应探寻其内在意味并结合当代的审美特性促进其发展,守正与创新并行,并为之注入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黎国韬,陈熙.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考[J].文化遗产,2011(01).

[2]黄婷婷.广州南越王墓圆雕长袖玉舞人形意解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

[3]刘倬.从出土玉舞人看南越宫廷舞蹈的形态特征[J].大舞台,2017(06).

[4]史青青.汉代袖舞审美风格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