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初中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有了新的探索,如何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成为了教师教学研究的关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分层教学法渗透到学生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全过程,能够为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改观。本文将就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法;预习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相比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数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性、理论性和难度性,这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在我看来,数学是一门需要主体意识和自主探究的学科,数学学习的预习环节显得十分重要。此外,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能够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和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不仅在于学科成绩方面,更体现在了预习内容和预习方法方面。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在分层教学中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不仅有利于具体性、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整体性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法的教学优势分析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历经千年,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着启发和指导意义。在现代教育界,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也曾经提出过“分组教学法”等教学思想,尤其可见,小组化分层次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界所关注的重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学习特质,初中数学教师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同要求的预习目标或学习任务,这一方面会打击较高层次学生的数学探究热情,影响优等生的拔高发展;在另一方面也会压制较低层次的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信心和满足感,不利于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持久的内驱力。分层教学法则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不同层次的数学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关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收获。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分层也应该坚持“流动性”“动态”等基本原则,以此来帮助在班级内建立数学学习的竞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分层教学法也有利于班级数学学习氛围的提升,全方位地唤起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二、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策略探究
1.教师的备课分层
分层教学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要求,也同样是对教师教学准备的要求,尤其是对初中数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的学科,教师更需要在深刻理解教材、课程要求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分层次的备课。在我看来,教师在备课分层时可以有意地采用“三等级”制,即把教学目标分为1、2、3这三个等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以三个等级为基准进行层次性的、递进式的学习,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也要有对应的教学要求。以与“因式分解”有关的教学活动为例,学生共同需要掌握的层次是对因式分解概念、方法及其意义的理解,能够对基本的、简单的因式分解有灵活的运用。
之后,教师在备课时则需要准备好清晰的教学层次,在层次1中,学生需要能够利用因式分解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而在层次2中,学生则需要能够灵活选择因式分解方法来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在层次3中,学生需要对知识有着综合性的掌握,将因式分解的知识与其他板块如方程、不等式的知识结合起来,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合性、实际性的题目。备课时的分层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够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在预习环节帮助学生指明具体的学习方向。
2.预习目标的分层
分层次预习方法是对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尊重,能够帮助学生大大降低预习阶段所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指明预习内容和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提高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的效率。而对于数学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而言,基础知识的重复或机械记忆已经不具备有效的学习效果,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和创新性的学习内容才更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优势,既帮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素质。如对于几何类的知识,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为数学高层次学生设计探究性的预习目标,要求学生对图形问题进行生活建模或对图形变换问题进行实际操作等等。而对于一些现成的公式定理,教师也可以要求这些学生不要满足于对其的机械性记忆,转而去探究公式的推导原理,如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行实际还原等,这样的预习过程才能够真正地在更高的学习层次上对学生产生启发作用。
3.问题导学的分层
问题导学法是近年来在教育界不断火热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更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运用。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意识提出了要求,学生需要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预习环节,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学生的生活化数学建模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数学学习思想,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走的更远。在笔者看来,预习环节的问题导学法则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相关的能力和思想进行培养,而教师也需要有意的对预习解读的问题导学进行分层。比如,古算题在近年来考试界十分火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对古算题“我问开店李三公”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在分析其中未知量和已知量的基础上将其还原为数学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方便优等生快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内涵和实际价值。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加创新。相反地,教师依据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采取层次化数学教学往往能够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数學的探究性要求我们重视其预习过程,通过对预习环节的层次化设计,教师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持久的数学进步动力。希望本文能够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宏成.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探讨[J].中小学班主任,2021(06):38-39.
[2]王成斌.基于分层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提问教学策略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08):22-23.
[3]蒋利良.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