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形式美的文化意义研究

2021-08-02 02:45张彩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艺术形式形式美关系

张彩宏

摘 要:艺术形式为艺术作品的主要元素之一,是艺术作品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若想创作出足以动人情思的艺术作品则需要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显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形式与内容总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高超的艺术家而言,他们往往能选择最独特的形式来传达出最饱含情感的内容。文章分为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国画中的形式美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论述艺术中的形式美。

关键词: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形式美;关系

众所周知,艺术作为一种相对狭义的文化,其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十分广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学界对“艺术形式美”的探讨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发人深省,如:艺术形式美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凭借的方式,艺术形式本身不等同于艺术形象;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艺术形式的美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等。虽然对这些问题众人看法不一,但是艺术形式的重要作用、地位是众所公认的。

一、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一切艺术作品,皆是既存在内容,又存在形式,而那些独特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更易打动人。正因如此,优秀的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都不得不将艺术形式美的问题放在首位加以思考。纵观古今中外,凡是享誉盛名的艺术家,无一不是精通艺术形式美的内在规律,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各种形式元素的排列、组合及运用具有极其敏锐的能力,并且结合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技法在艺术作品中传达自己的思想。

艺术形式更大的作用,在于引导欣赏者从外在的“形”进入内在的“境”“情”之中。正如《文心雕龙·知音》记载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例,艺术家不止步于“形似”的层次,在此基础上更加追求“神似”的境界,也就是说艺术家善于利用外在的形式反映出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在特征,因而取得形神俱备的艺术效果。与之相类似,东晋的顾恺之也曾经提出过“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他曾经提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用今天的话来解释是,艺术创作的重点并不是在于对象的美、丑,而是利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所要描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由此可以看到,艺术形式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地位极为重要。也许正是因为古代的艺术家们认识到了艺术形式具有创造艺术美感的巨大能力,因此提出过“书画同源”的说法,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都将线条这一元素视为造形过程中的重要媒介,并且如果仔细审视的话,会发现书法作品和国画作品中的线条元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千变万化的,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有限的空间之内相互交织融合,形成了书法、国画作品的通篇之势。

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虽然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二者仍有主次之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形式始终处于从属于内容、助成内容的描绘与表达的地位,而形式也正是由于从事描绘、表达,才有自己的生命。如果艺术表现失败了,形式不仅负有大部分责任,而且会丧失生命,流为僵死的程式。就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言以蔽之,二者是一对辩证的矛盾统一体,艺术形式由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的美感又反过来对内容具有升华作用。同时,艺术形式的选择受到艺术家的主观控制,这离不开艺术家自身的审美倾向和生活经历,例如同样都是画马,赵孟頫笔下的马和徐悲鸿的马在形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显然艺术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是不可抹杀的,但是艺术形式美的绝对性是不存在的,它总是要受到艺术家、艺术内容等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世界上既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无内容的形式,如果一定要坚持形式美的绝对独立性,就会令艺术家脱离客观艺术规律,陷入唯形式主义的境地,但显然这是艺术家们所要避免的。

同时还应当看到,尽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离不开辩证统一的大前提,但是在遵循这个前提下还存在其他现象。首先,艺术形式在很多时候会超越内容。王国维曾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很显然这句话将艺术形式的地位置于艺术内容之上。以艺术种类为例,建筑、雕塑作为造型艺术,音乐作为表演艺术,电视、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其艺术形式对艺术作品的展示十分重要,因为这一种类的艺术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总是会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外在感觉器官,如视觉和听觉,因此,对艺术形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更为恰当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好的艺术感受,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形式的地位确实居于内容之上。其次,艺术内容在很多情况下同样也会超越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传统艺术向来重视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对于技法和形式的追求则次之。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会将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经历注入艺术作品中,并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饱含艺术家们深切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吸引欣赏者。从这个角度看,内容丰富、饱含情感的艺术作品有些时候会弥补艺术形式上的不足。就拿中国传统的画竹艺术来说,众所周知,竹子的形象本身是绿色的,而从许多现存的画竹作品来看,更多的艺术家选择使用墨来绘制竹子的形象,还有一些艺术家则喜爱绘制朱竹(如苏轼)。这并非是艺术家刻意违背竹子本身的形象和规律,而是竹子本身具有坚韧的内在本质和精神面貌,所以即使画家不使用竹子原本的颜色,同样也能表达出竹子形象中所蕴含的内容,即坚韧不拔的高洁之气。最后,也是最常见的情况,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内容上,艺术作品中承载着艺术家们的情感与思想,在形式上,又恰当地选择了最为合适的方式来表现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形式与内容得到了高度的调和,这也是高超的艺术家们所特有的艺术塑造能力。例如东晋王羲之所书《蘭亭集序》,从艺术形式上来看作品通篇气势恢宏,一泻千里,快意乐哉,内容之中又记叙了暮春之时与友人相会于兰亭的畅快心情,令欣赏者无不赞此作品妙哉美哉的意境。

三、中国画中的形式美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艺术家们普遍存在追求形式美的现象。

首先,从中国传统的人物画来看,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人物的衣褶、衣服纹理的走向上。从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到唐代的阎立本和吴道子,各自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绘制衣褶的处理方式。简而言之,东晋顾恺之擅长使用游丝描,运笔细而劲,所绘衣褶稠密叠加;阎立本则擅用铁线描绘,运笔比之顾恺之更为凝重,所绘衣褶厚重;而“画圣”吴道子使用的是柳叶描,行笔雄伟圆润,衣褶飘飞若举,后人所谓的“吴带当风”就是指吴道子画的衣服之轻盈的感觉,让人看起来好像马上就要被风吹起来一样。至于五代时期,张图在所作的《紫微朝会图》中却采用浓厚的粗墨来画衣褶,然而笔势极其豪放。此后,直到南宋时期,以梁楷为代表的人物画家逐渐放弃了使用线条勾勒衣褶的传统方式,而采用浓墨与淡墨相结合的泼墨技法来表现衣褶的迂回、走向。历代人物画家之所以在绘画衣褶时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并非是为了真实地画出不同质地的布料,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法,当然,这离不开艺术家们不同的审美倾向。由此可见,艺术形式美不應当是绝对独立存在的,而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艺术家们主观方面的态度观点、审美倾向和人生阅历。

其次,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科来看,山水画中的趣味、意趣与艺术家们的文化修养息息相关。山水画中对艺术形式美的表现较于人物画而言更为复杂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虚实”之美。然而在观念上,不应当把“虚实”和“疏密”的范畴混为一谈,在山水画的布局中,重峦叠嶂的景象可以给欣赏者一种疏的心理,角落中的一景也可以给人以密的感觉。在山水画的艺术创作上,采用虚实结合、相互交融的艺术形式更有助于对“虚实”的把握,而不是局限于一味地侧重虚写或实写。同时,艺术风格的不同,使得艺术家们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描绘艺术形象,相应地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美。对于山水画家而言,艺术形式美的功用之一就是传达艺术家内在的情思与审美态度。以董源的山水画为例,董源喜爱在山水画中以虚御实,耐人寻味,使欣赏者在缥缈的意象中感到深远的意境之美,反观倪瓒的山水画,则是采用以实御虚的手法,他的画作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尽管所绘景物处处沉着,但是总给观者一种萧瑟之感。这就是由于二者的生活经历迥然不同:倪瓒终身不仕,寄情于山水创作,画中自然有文人画家的气质所在;而董源却是出仕南唐的。

最后,还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家们对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对艺术内容的摒弃,而是在坚持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理念上对艺术形式美加以探索,这种艺术追求体现在历代艺术家们始终坚持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审美观上。历代艺术家尽管在具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侧重各有不同,但从未脱离过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大前提。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81.

[2]伍蠡甫.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3]王尚寿.洪毅然美学思想的特点[J].文艺研究,1990(3):150-153.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汤胜天.比较艺术学的先行者:伍蠡甫关于中西艺术的形式美观念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3.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形式美关系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包装设计中字体的形式美研究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