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模精神能够切实推动班级劳动教育,深入弘扬班级劳动文化,不断塑造优质班风班貌,逐渐提升班级凝聚力,已经成为提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动能。为此,班主任应积极推动劳模精神融入班集体建设中,强化对劳模精神实质的解读,活化劳模精神的运用方式,推动劳模精神教育的多主体协同。
【关键词】班级生活;劳动教育;劳模精神;班集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9-0035-04
【作者简介】张聪,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三种精神对于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深度变革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尤其是劳模精神,更是对中小学班集体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鑒功能。
一、劳模精神:提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动能
在新时代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很少有研究对劳模精神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进行探讨。实质上,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劳模精神所表征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精神力量,正推动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已经成为提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动能。
1.切实推动班级劳动教育。
班级劳动教育是在班级场域内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也是劳动教育在中小学贯彻和落实的现实表征。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在中小学校推动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议题。无论是开展班级劳动卫生评比,还是组织学农、学工活动,都是重要的劳动教育过程。然而,真正的劳动教育,不仅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还需要在精神层面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确立科学的劳动育人观。从这个角度看,劳模精神为班级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虽然劳模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日常话语,但从严格意义上看,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核心主要指的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1]。在班集体建设中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对这24个字进行精准对接、理性思考。例如,在班级劳动卫生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如何看待自身的劳动分工?如何协同完成班级教室卫生打扫任务?实际上,这里就涉及“爱岗敬业”的问题。尤其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是重要的推动者,都需要从不同角度履行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劳模精神,能够切实推动班级劳动教育的实施。
2.深入弘扬班级劳动文化。
在新时代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级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因为班级文化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氛围和环境,而且是一种凝聚共识、协同奋进的重要过程,还是班级全体成员信念、价值观的科学化发展过程。为此,弘扬什么样的班级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班级生活和班集体。劳动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是依托劳动者群体所彰显出来的精神状态。从类型上划分,班级劳动文化具有劳动理念文化、劳动组织文化、劳动制度文化等不同子项,每一个子项都是从不同角度推动班级劳动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也逐渐推动班级全体成员对劳动的深度认同。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内,以王进喜为代表所形成的铁人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大庆市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很多人从小就生活在这座石油城,有着深厚的劳模文化基础,铁人精神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弘扬铁人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也已经成为很多班级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积极推动区域内的劳模精神进入班级生活,能够更好地推动班级劳动文化的形成。
3.不断塑造优质班风班貌。
班风是一个班级独具特色而又稳定的集体风范,是一个班级中大多数成员在日常学习、行动等多个方面所表征出来的共同倾向和集体氛围。对于中小学班主任而言,积极塑造优质的班风班貌是一件十分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在学习劳模精神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此为契机开展班集体建设,品读劳模精神的实质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推动班风班貌的优质化。虽然“二孩政策”已经在人口学意义上开启了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序幕,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更是召开会议,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但实际上当前很多家庭仍然只有一个孩子,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仍然占据主流。当这些具有不同家庭文化特征的孩子聚到一个班级成为班级成员的时候,许多带有差异性、独特性的文化个性融到一起,班级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包容这些成员,同时实现对这些学生的正确引导呢?劳模精神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教育素材和资源。
例如,在学习新时代先锋模范杨善洲时,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思考:为何杨善洲退休后没有回到家中安享晚年而到大山深处植树造林?当这些树木成才、价值巨大时,他为何又将树木无偿捐献给国家?学生们通过学习“善洲精神”,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也需要每个成员的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也需要以大局为重、树立家国情怀。如果这种班风能够形成,必将有利于推动优秀班集体建设。
4.逐渐提升班集体凝聚力。
班集体凝聚力是一个班级发展的重要体现。只有具备较强的凝聚力,班集体才能从一般意义上的班级走向真正的“集体”形态。然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中小学班主任为了提升班集体凝聚力,曾付出大量的努力,但有时效果依然不佳。劳模精神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宝贵的社会教育资源,能够给予班级成员精神上的正确引导。实际上,通过弘扬劳模精神,在“奉献”“付出”等关键词的引导中,能够带动班级成员更好地体认和理解班集体建设,更好地关注和支持班级公共生活的有效开展,像劳动模范那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而切实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不仅需要班级所有成员共同建构,还需要持续地留存在班级发展过程之中,成为优秀班集体建设的重要标志。
二、基本策略:劳模精神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运用
虽然劳模精神对新时代班集体建设具有重要功能,但从班主任的现实工作来看,劳模精神在班集体建设中运用得并不多,效果欠佳。这既与班主任对劳模精神的理解程度有关,同时也与班集体建设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1.在治班理念上,要强化对劳模精神实质的解读。
在教育治理能力与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班集体治理的现代化必须充分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文化的有机融入。作为一种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认可的价值理念,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班集体建设中理应得到高度重视。而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强化劳动精神实质的解读上下真功夫、深功夫。
一方面,劳模精神是对一群人的劳动精神的弘扬,可学、可模仿、可借鉴。劳模精神通过对一个人劳动能力、奉献程度等方面的褒奖,切实弘扬了人在劳动能力上所取得的进步。劳动精神昭示着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劳模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像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那样去奋斗、拼搏,而班主任也能够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借助劳模精神,对班集体予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领。
另一方面,劳模精神所彰显出的劳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充分反映,也理应成为班集体建设的文化资源。劳动模范和广大先进工作者是劳模精神的主体,他们奋战在国家各个领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拼搏进取,这也包括在校园生活中的教师以及厨师、保安、保洁等相关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尊重正是对劳动者的尊重,也是对劳模精神的切实理解。因此,在治班理念上,班主任要从社会文化变迁的高度透视劳模精神所彰显的重要价值。
2.在班级生活中,要活化劳模精神的运用方式。
中国的班级生活之所以有别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于中国中小学的班级并非那种单纯的“行政班”“教学班”,而更多的是具有“教育班”的独特属性。在“教育班”维度下的班级则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充满教育色彩的组织或者说生活世界”[2]。这种样态的班级生活既包容着行政事务、课堂教学,同时也不断推动着人格养成、现代公民塑造等重要教育目标的实现。[3]而这就要求中小学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劳模精神这一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的引领。
其一,广泛开展有关劳模故事的演讲活动。班主任通过设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工作岗位等标准,引导中小学生主动查阅各种关于劳模精神的文献资料,充分了解和认识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在班级演讲活动中学习劳模精神,从而推动劳动精神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有效融入。
其二,通过宣传栏等载体不断弘扬劳模精神。黑板报、宣传板等是班级文化生活的重要陣地,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宣传栏的设计中有计划地推广和介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阐述自己的感想和观点,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同,从而凝练出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班级文化。
其三,积极开展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研学旅行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访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们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通过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亲自讲述或身边人讲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劳模精神。同时,以班级集体行动的形式观看有关展览、参加主题讲座、走访和慰问劳动模范的亲属,从而在亲身体验中提升中小学生对劳模精神的正确理解与科学认同。
3.在建设主体上,要推动劳模精神教育的多主体协同。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弘扬劳模精神,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人之力,还应积极借助多主体协同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劳模精神与班集体建设的有机融合。
一方面,家长能够为班级提供有关劳模精神的素材和资源。学生家长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对本领域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比较熟悉。什么样的素材能够更好地彰显劳模精神、更适合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很多家长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借此助力班集体建设。因此,班主任应主动指导家长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家长关注并支持班集体建设,以家长主动提供的劳模精神的有关资源、素材推动班集体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劳模精神与班集体建设的有效融合。
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能够为班级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劳动教育资源,尤其是劳模精神的相关资源。每一所学校都坐落在一定的社区空间中,每一个班级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周边社区资源的有效供给与积极助力。为此,班主任在班集体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主动借力于周边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建立起有效的教育链接,利用社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热爱社区、热爱班集体。
【参考文献】
[1]智春丽.弘扬劳模精神[N].人民日报,2019-04-30(009).
[2]李家成.教育班:继续探索以班级为基础的德育之路[J].人民教育,2017(20):30.
[3]张聪.高质量班级生活构建的历史回探与时代审视[J].江苏教育,202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