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泽岩 胡琼力 庄思典 钟水生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广州 510089
急性脑血栓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阻塞、血流缓慢与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缺血、缺氧,最终造成脑血流中断、脑组织坏死并引发神经功能受损,以为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口齿不清、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1]。该病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2]。因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脑血栓发病率有所增加,已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院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治疗,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120例,均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3]中急性脑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结合患者头颅MRI检测结果,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1)纳入标准:①满足急性脑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发病后1 d内入院,意识清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25分;②2周内未使用相关药物治疗。(2)排除标准:①因脑出血、肿瘤等继发性急性脑血栓患者;②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脑外伤、恶性肿瘤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患者;④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或是近2周内应用其他治疗本病药物患者。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范围52~70岁,年龄(62.62±6.17)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范围56~70岁,年龄(63.08±6.2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并给予依达拉奉(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191)3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助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 g、当归尾10 g、赤芍10 g、川芎8 g、红花5 g、桃仁10 g、鸡血藤20 g、桑寄生20 g、地龙3 g、水蛭3 g、全蝎3 g),1剂/d,常规水煎煮,去渣取汁浓缩至2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中相关疗效评判标准进行疗效判定[3]。显效: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NIHSS评分降低91%~100%;有效: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NIHSS评分降低46%~90%;无效: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NIHSS评分降低45%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此项研究中的各项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如NIHSS评分等应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如临床有效率等应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60例患者中,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60例患者中,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125 0,P=0.012 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尤为明显,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NIHSS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治疗后3.91±0.43 8.08±0.92 31.807<0.00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0 60治疗前17.81±1.91 17.65±1.86 0.465 0.643
现代医学认为,脑血栓是由脑血管血栓形成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凝血与抗凝系统功能紊乱、血液流变学特征改变等多种因素可诱发患者血小板活化与集聚,引发脑部血栓,脑组织局灶性缺血、缺氧,进而可造成神经功能发生缺损,临床多采用溶栓方式,减少动脉血管内斑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从而降低患者残疾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4]。中医学理论认为,急性脑血栓可归属于“中风”范畴,其基本病因病机为饮食不当、劳逸失调造成脉络瘀阻、气虚血滞,宜以补虚、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要治则[5]。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对脑缺血所致神经细胞与脑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进而改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调控炎症因子、抑制细胞凋亡等有关,临床常用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各类功能障碍[6]。补阳还五汤原方系清代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本研究中所用方剂为加味补阳还五汤,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鸡血藤、桑寄生、地龙、水蛭、全蝎组成,方中生黄芪健脾益气、补气通阳,桃仁可活血化瘀,当归尾活血止痛,红花通经活血、化瘀止痛,川芎止痛祛风、行气活血,赤芍止痛散瘀、凉血清热,鸡血藤通络散气、舒筋活血,地龙、水蛭、全蝎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增强全方祛风活络功效,全方合用,可达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7-8]。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还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作用,桃仁、红花具有抗凝血、调血脂、抗炎、抗血栓作用,当归、赤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川芎可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及增加脑血流量作用,水蛭具有抗凝血、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改善微循环作用[5,9]。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运用抗血小板聚集、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常规对症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该联合用药方案,运用了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利益冲突:作者已申明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