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审美意蕴

2021-07-30 20:32周敏杜建群唐莎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审美意蕴插图

周敏 杜建群 唐莎

摘要:按照教材的结构性功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可分为“主题式”单元插图、“递进式”语篇插图及“问题式”练习插图。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具有审美意蕴:“主题式”单元插图蕴含审美趣味,“递进式”语篇插图关注审美能力,“问题式”练习插图指向审美观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G6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B-0057-04

教材插图是指“教材中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图片、照片、图表等表示和传递教育信息的内容,插图为教材正文内容提供背景信息,被看作是教材文字系统的有益补充”[1]。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是根据教材文本创作的,具有阐释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插图为例,研究插图的审美意蕴。

從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插图的分类有多种方式。理查德·E.迈耶按插图的功能将插图分为装饰型插图、解释型插图、表征型插图及组织型插图[2];颜亚男等按插图在课本中出现的位置将其分为扉页插图、课文插图、练习插图以及补白性的知识短文插图[3];宋振韶按插图的组织形式将其分为独立图、发散图、序列图及多层图[4]。笔者基于语文教材的特殊性,按照教材的结构性功能把插图分为单元插图、语篇插图和练习插图。本研究对统编三年级语文教材插图进行分类统计,得到表1。

一、“主题式”单元插图的审美意蕴

(一)“主题式”单元插图

教材单元插图是对某个单元主题内容、观念的生动形象的展示。由表1可知,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共有16幅单元插图,均分布在教材的单元说明部分。从插图蕴含的审美价值来看,读者(学生)对教材(主要是教科书)外在形式美的一种整体直觉性的把握被称为审美要素[5]。审美要素包括直觉性、情感性、愉悦性。笔者根据单元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要素来统计三年级语文教材所呈现的主题类型,得到统计表2。

据表2可知,单元插图的主题有直觉性插图、情感性插图、愉悦性插图。直觉性是指美感判断为不假思索的直觉判断[6];直觉性插图是能激发学生直观感受的插图。学生对直觉性插图美的欣赏是无意识的和情绪化的直接感知,不需要经过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学生将插图的直观印象反映在大脑皮层,通过中枢神经本能刺激产生审美体验,表达对插图美的直接感受。情感性是指作者对活动、事情、人物等好与坏、积极与消极的评价[7];情感性插图是能引发学生对插图美的情感态度的插图。学生通过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引发情感反应,产生与单元插图的情感共鸣。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指审美主体在欣赏活动中在精神上所体验到的自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8];愉悦性插图是能激发学生产生自由感、幸福感、满足感等积极感受的插图。学生通过对愉悦性插图的欣赏,超越某些功利性,产生审美愉悦,进而挖掘单元插图的本质美。

(二)“主题式”单元插图促进审美趣味的培养

单元插图是单元学习的重要引导,能帮助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形成良好而独特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依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以及艺术修养,对审美对象所表现的复杂的多样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9]。直觉性插图、情感性插图和愉悦性插图能培养学生不同的审美趣味:直觉性插图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营造审美意境,促使学生形成直接的审美感受;情感性插图通过插图中的丰富情感感染学生的审美情绪,有利于学生表达自身的快乐或忧愁;愉悦性插图促使学生通过对插图的想象、猜测等产生审美愉悦,进而对插图的美做出特定的审美评价。

审美趣味具有与个人情感经验有关的个别差异性。这种个别差异性有两种表现:一是小学生会因为这种差异而对插图产生不同的解读,从而激发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二是小学生会因为这种差异产生审美趣味的偏差。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承担着教育的目的,体现为一种积极正面的引导,并在审美过程中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插图(直觉性插图),主要是由一个女孩、一只蜗牛、几朵花和一片草坪组成。插图中几朵花代表什么,绿色的草坪又代表什么,小女孩在做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想象的。其中,绿色的草坪会给学生传递一种环境优美的良好审美趣味;小女孩要做什么,需要学生自己去想象,然而每个人的想象都不同,由此能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趣味。

二、“递进式”语篇插图的审美意蕴

(一)“递进式”语篇插图

语篇插图是有关课文内容的插图,即对课文某些内容的呈现。由表1可知,三年级语文教材语篇插图有93幅,在整个教材插图中占比较大。语篇插图伴随课文而出现,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插图美的感受。语篇插图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形式,引导学生以由易到难的方式对插图的审美内涵进行理解,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由图1可知,对语篇插图的审美体验是从感知到想象,首先通过观察进行直接感觉,然后进行理解,再对插图进行情绪体验,最后通过想象性思维把握插图的审美内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幅插图描述的是小女孩赤着脚,兜着围裙里的火柴在路上走着;第二幅插图描述的是小女孩擦亮了一大把火柴,照亮了周围,并且奶奶把小女孩抱了起来,搂在怀里。学生首先对第一幅图进行感知,初步了解到小女孩当前所处环境;接着通过第二幅插图想象奶奶出现的场景。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体验从第一幅的简单、具体到第二幅的相对复杂、抽象,随着内容层层递进,形成一种“递进式”的审美过程。

(二)“递进式”语篇插图促进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成功地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10]177。学生通过对“递进式”语篇插图的欣赏,理解抽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并根据插图的“递进”形式分层理解、想象插图的审美内涵,从而培养审美能力。

一个完整的“递进式”插图审美过程需要审美感觉力、知觉力、注意力、记忆力、情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审美能力的共同作用。感觉力是“将环境刺激的信息传入大脑的手段”[11],它是使我们与事物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途径。学生首先是以审美感觉力来感知插图;接着将对插图的直接感受传入大脑,通过知觉力对传入大脑的感觉材料进行加工和演绎,形成具体的形象或经验,化抽象为具体;再运用注意力使心理活动以某种方式指向一定事物,将插图与其他事物分离开来,促使意识集中在插图上;然后通过记忆力保持和重现审美经验,并将情感力注入其中;进而运用思维力,在不脱离插图表象的情况下,对插图表象进行加工,并结合自身内在的需要、愿望、期待形成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想象力对插图进行想象,创造性地感受插图的审美内涵。“递进式”插图的审美过程就是由感觉力到想象力的层层递进,一层一层的深入理解。

如,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中的插图,有杂草、一座歪斜的房屋和一只小猫。学生通过调动感觉力对插图的内容进行感受之后,再用他们的知觉力对信息进行选择、简化、调整、补充等,接着运用注意力使心理活动指向插图中的特定事物,然后运用记忆力搜索与这幅插图相关的审美经验,进而使用思维力在不脱离表象的情况下对插图中的杂草、房屋和小猫进行加工,从而建构出人和事物之间的审美关系。“递进式”插图层层递进的刺激让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断深化,使整个审美教育活动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問题式”练习插图的审美意蕴

(一)“问题式”练习插图

练习插图是以问题激发学生想象、思考,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由表1可知,三年级语文教材练习插图有98幅,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中。练习插图是一种“问题式”的插图,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以及理性思考,积累审美经验,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插图共有三幅,描绘的是一些生活的情形,这一习作的主题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学生欣赏这三幅生活图画时,会产生与图画相关的想象与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问题式”练习插图促进审美观念的培养

审美观念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念,是审美判断与评价的最高范本和最根本的主观依据[10]232。“问题式”练习插图是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来设计的,能够帮助学生想象、思考,使学生具有自己的主观思考,以此积累对事物进行判断与评价的主观依据,形成对事物的审美观念。

语文教材中部分内容相对小学生来说,表述有些抽象,教材插图作为教材的第二语言,在小学生的理解与练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问题式”练习插图引导、辅助学生理解问题、组织语言,优化审美思维,提升审美观念。相较于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偏于理性,因此,教育者要通过“问题式”插图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我的暑假生活”。这部分内容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一位小女生和爷爷奶奶一起干农活,另一幅是小女生在游乐园玩耍。当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这些插图来思考自己的暑假都做了什么。在这一审美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于玩耍和劳动进行合理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文宇,任乙佳.中美小学数学教科书插图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36):121.

[2]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83-203.

[3]颜亚男,武常.语文教学与课文插图[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8(1):52.

[4]宋振韶.教科书插图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5.

[5]王玲玲.建构在系统论基础上的教材分析模型[J].教育探索,2006(8):29.

[6]祁志祥.论美感的本质与特征[J].河北学刊,2015(4):102.

[7]布占廷.语篇评价研究的参数模型[J].外国语文,2012(6):66.

[8]黄健云.美感特征新探[J].河南社会科学, 2008(3):27.

[9]姚楠.文学批评审美趣味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100.

[10]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07.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系2020年度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联合课题)“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GZLCZB-2020-361)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0-11-05

作者简介:周敏,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25)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杜建群,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唐莎,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25)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材审美意蕴插图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论明代文人茶画中的审美意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大鱼》的意象叙事及审美意蕴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