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永芳,郭永力,蒋召芹,刘宇鹏,聂亚冬,张重阳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1.急诊科;2.肾脏内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急性脑梗死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造成损害,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课题[1]。静脉血栓溶解是恢复患者血液流动的重要措施,也是医学上公认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2]。阿替普酶静脉血栓溶解能快速可靠的排除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类似病,通过结合纤维蛋白促进蛋白的形成,以达到溶解血栓的最终治疗目标[3-4]。丁苯酞可以通过阻断脑缺血损伤的多个环节,有效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与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指南(2015)》[6]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急性脑梗死症状或体征治疗前无明显改善;首次发病或既往急性脑梗死未遗留明显后遗症;未出现早期脑梗死的明显低密度改变。排除标准:近30 d内有过手术、实质性器官活检、腰穿、创伤或溃疡者;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休克或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血糖异常者;近6个月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新发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90例。A组:男性5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1.63±8.32)岁;体质量指数(28.31±5.67)kg/m2。B组:男性5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51.62±8.31)岁;体质量指数(28.33±5.25)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营养、抗血小板及抗凝、脱水降压等常规治疗。A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血栓溶解治疗,即静脉给予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使用剂量为0.9 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稀释,阿替普酶最大剂量为90 mg。1 min内静脉推注10%,剩余90%剂量1 h内注射泵泵入。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50 ml/次,2次/d,治疗间隔≥6 h。连续治疗14 d后,改为口服丁苯酞软胶囊(规格:0.1 g/粒,批号:618160611,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2粒,3次/d,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指标:采集血液静置30 min后,立即离心后检测S100B蛋白(S100B protein,S100B)、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后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antigen,VWF)、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factor Ⅷ,FⅧ)。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后1、7 d,检测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后1 d,两组患者的S100B、MDA、E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患者的S100B、MDA、ET-1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 d,且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神经功能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7 d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后7 d,B组患者的APTT、TT、FⅧ明显低于A组,PT、VWF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7 d凝血功能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1 d,两组患者的IL-1β、hs-CRP、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患者的IL-1β、hs-CRP、TNF-α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 d,且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作为一种由糖蛋白组成的血栓解药物,阿替普酶通过结合赖氨酸和纤维蛋白,选择性地激活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降解血栓的纤维蛋白及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7]。阿替普酶在血液中降解纤维蛋白,与血栓上的视网膜纤维蛋白结合,从而打破血栓上的纤维蛋白并分解血栓[8]。丁苯酞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药物,可以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保护机体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损伤。S100B可以反映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在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会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结构的破坏[11]。MDA 与ET-1反映神经细胞中的氧化应激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可直接损害其脑细胞,损害其神经功能[12]。本研究结果显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及调节凝血功能,降低炎症指标水平。具体原因如下:丁苯酞与阿替普酶可以激活纤溶酶原并溶解纤维蛋白网络,与血栓表面的纤溶酶特异性结合,进而达到溶栓的目的[13]。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脑细胞会引起细胞内离子紊乱,从而诱发炎症,并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14]。应用丁苯酞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快速实现缺血细胞的再灌注,改善细胞缺血低氧状况,恢复微循环,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改善IL-1β、hs-CRP、TNF-α水平[15-16]。本研究结果还发现,丁苯酞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反应。具体原因如下: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主要为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凝固途径的激活,凝血通路活化的整个过程可由APTT、TT、PT、VWF、FⅧ等多种凝血因子调节。FⅧ是激活并启动凝固链反应,VWF是一个调节因子导致血小板在体内粘附和积累并最终促进血栓形成。在各种凝血因子的作用下,体内的凝血功能明显较活跃使血栓形成全过程逐渐激活,凝固时间明显缩短。丁苯酞与阿替普酶溶栓可以调节患者的凝血功能,阻断凝血因子的活化,延长凝血时间,减少炎症。
综上所述,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调节凝血功能,对临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