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疗效及血清VEGF、CA19-9的影响

2021-07-30 01:10张献文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切除率内镜胃癌

杨 娟,赵 红,张献文

胃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常见类型,早期手术干预有利于彻底清除肿瘤病灶并改善患者预后。随着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理论的快速发展,近年胃癌手术方案逐渐趋于精准治疗阶段,在保障疗效的同时如何减轻手术创伤成为临床的关注点[1]。早期胃癌(EGC)指肿瘤病灶尚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患者,文献报道手术切除治愈率达95%,近年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胃癌诊断和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可完整分离并切除肿瘤病灶,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风险,但关于其疗效和安全性还存有较多争议[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抗原19-9(CA19-9)为常见肿瘤标志物,对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4-5]。本文主要观察ESD治疗EGC的效果及对血清VEGF和CA19-9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94例EGC,其中男51例,女43例;年龄34~76(58.37±9.12)岁;肿瘤部位:胃窦部35例,胃体部31例,胃贲门部28例。纳入标准:①经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EGC;②年龄18~80岁;③具有ESD治疗适应证[6];④单发肿瘤;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转移或复发性胃癌者;②伴其他类型恶性肿瘤者;③伴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感染等基础疾病者;④伴胃肠道其他器质性疾病或有手术外伤史者;⑤合并影响血清VEGF和CA19-9水平的其他疾病者;⑥入院前已接受放化疗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94例分为ESD组和开放组各47例,ESD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34~75(58.19±9.03)岁;肿瘤部位:胃窦部18例,胃体部16例,胃贲门部13例。开放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39~76(58.55±9.38)岁;肿瘤部位:胃窦部17例,胃体部及胃贲门部各15例。2组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2组均于静息全麻下完成手术,ESD组由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内镜医师完成治疗,所用仪器包括Olympus GIF-H260Z内镜系统、EU-M30内镜超声系统、ERBE ICC-200型高频电发生器及APC300氩离子凝固器等。先内镜下向病灶表面喷洒0.4%靛胭脂染色并观察病变位置和累及范围,病灶边缘0.5~1.0 cm处作电凝标记,同时向病灶边缘多点注射靛胭脂、肾上腺素和氯化钠混合液,用Dual刀切开病灶边缘并自黏膜下层剥离,完整取出肿瘤病灶后置于托盘内测量体积并送检,期间创面出血者及时电凝止血以保障视野清晰,发生穿孔者及时采用钛夹夹闭并行术后修补。开放组行胃大部切除及D1或D2淋巴结清扫术,手术由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胃肠外科医师完成,术后测量标本大小并送检,同时行毕Ⅰ式或毕Ⅱ式吻合。

1.3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指标: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称重法)、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②手术效果:记录2组病灶一次整块切除(指术后获得单块完整标本)率和一次完整切除(指术后标本病理检查外侧缘和基底部均为阴性)率。③病理检查结果:记录2组肿瘤病灶最大直径、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等信息。④血清VEGF和CA19-9:分别采集2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空腹肘静脉血3 ml,4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于-80℃保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和CA19-9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明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⑤并发症:近期并发症包括迟发性出血、胃穿孔、术后感染及吻合口瘘等,远期并发症包括肠梗阻及贲门狭窄等。

2 结果

2.12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ESD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早期胃癌2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2组手术效果比较 2组一次整块切除率及一次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早期胃癌2组手术效果比较[例(%)]

2.32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2组肿瘤最大直径、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早期胃癌2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2.42组手术前后血清VEGF和CA19-9水平比较 2组术后3个月时血清VEGF和CA19-9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2组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早期胃癌2组手术前后血清VEGF和CA19-9水平比较

2.52组手术并发症比较 2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无远期并发症发生,开放组发生远期并发症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早期胃癌2组手术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健康意识的提升,近年来胃癌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位居前列,而我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新发胃癌67.9万例,死亡患者约49.8万例,可见提升胃癌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早期发现和手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7]。

目前关于EGC手术方案还存有争议,常规根治术虽然可获得较满意效果,但是无论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均可造成较大创伤,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8]。ESD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并广泛应用的EGC治疗手段,通过在内镜下分离胃黏膜层和固有肌层来达到切除肿瘤病灶的目的,文献报道其整块切除率约为96.7%,完整切除率约为88.3%,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100.0%,治疗效果较根治术无明显差异,但手术创伤明显减轻,从而为促进患者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9-10]。本研究显示,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原因为ESD可利用胃镜直接进行胃部手术,且仅剥离和切除肿瘤部位胃黏膜,较根治术减少了腹壁手术切口操作过程,同时胃组织切除范围也明显缩小,因此不仅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还可减小手术创伤和减少术中出血量,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和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完整切除肿瘤是EGC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和原则,同时也是评估手术方案优劣的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根治手术一次整块切除率和一次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0%,原因与切除范围较大有关,虽然治疗效果可获得保障,但是导致手术创伤较大和术后并发症增多。本研究ESD组4例因肿瘤体积较大,需行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另有2例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累及基底膜,因此一次整块切除率和一次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3.62%和95.74%,与根治手术治疗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表明ESD治疗EGC效果肯定,与既往文献[3]报道结果相近。此外,本研究2组肿瘤最大直径、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对具有适应证的EGC患者采用ESD治疗可获得与根治手术相近的肿瘤切除效果。

肿瘤标志物检测操作简单且安全无创,近年来在胃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逐渐增多。VEGF是诱导新血管生成的主要细胞因子,对促进胃癌细胞生长、浸润和转移均有重要作用,CA19-9为消化道肿瘤常见组织特异性抗原,既往研究表明上述指标与胃癌肿瘤体积、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存在密切联系[5,11]。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术后3个月时血清VEGF和CA19-9水平明显降低,且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血清VEGF和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2组肿瘤病灶均彻底切除有关,表明ESD治疗EGC可获得与根治手术相近的效果。

ESD较根治手术具有明显微创优势,但同样存在较多并发症,其中近期并发症以迟发性出血和胃穿孔常见,远期则可能出现狭窄[12-14]。本研究显示,2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ESD组无远期并发症,开放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ESD治疗EGC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ESD治疗EGC可有效切除肿瘤,降低血清VEGF和CA19-9水平,且与根治术相比有利于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切除率内镜胃癌
眼内镜的噱头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高速切削条件下提高单位功率材料切除率的切削用量选择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