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凤
在中国传统艺术世界中,紫砂壶似乎比其他艺术形式走的更远,也更为深入人心。几百年来,紫砂壶创作一方面坚守传统规范与匠人精神,竭力展示紫砂壶艺术的精湛水准;另一方面则进行探索与创新,不断拓展紫砂壶艺术的创作空间。直到今天,紫砂壶艺术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品中的代表性作品。
图1“黑珍珠提梁壶”的造型相当简约和传统,代表了紫砂壶的结构特征,在色彩上则独具个性,创作以还原黑珍珠之美为出发点,展现了紫砂泥的多样性与创作工艺的神奇。“珍奇”二字可完美概括此壶特点,本文即对此壶进行分析,说明“珍”之所在,“奇”之为何。
图1 黑珍珠提梁壶
黑珍珠是一种极为名贵的珠宝,黑而明亮是其典型特征。实际上黑珍珠的“黑”是有层次的,随着角度和光线的变换会产生不同的金属光泽,这也正是黑珍珠极为人所称赞的原因。
基于黑珍珠的特点,创作将此壶的色彩也打造成黑色,就构成了作品“奇”的特点。制作紫砂壶所用的紫砂泥颜色多样,有“五色土”之称,黑泥也是其中之一,不过这种泥料相当珍稀,制壶艺人们又经过了长期探索和实验,创造出“焐灰”或适量添加化学物质的方式来得到黑色泥料,这也能说明人们对于黑泥的喜爱之情。
“黑珍珠提梁壶”通体呈黑色,颜色均匀深厚,质感细腻无暇,使整件作品的表面能够保持光滑,兼具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与柔润如丝的触觉体验。泥料虽然颜色较深,但无沉重之感,其原因在于光泽度。作者对泥料进行了一定地打磨,使得提梁、壶面以及壶嘴这些有弧度的部分有明亮的光泽,中和了黑色的庄严肃穆,转而呈现出柔和含蓄之美,使壶如同散发出淡淡明光,正如黑珍珠般璀璨耀眼。
“黑珍珠提梁壶”没有运用任何装饰,是典型的光器作品。这一方面可以集中体现黑泥之独特性;另一方面体现了紫砂壶制泥工艺的精细,前者代表了“奇”,后者代表了“珍”。
除了表现黑珍珠的炫彩之色外,作者也塑出了黑珍珠之形。壶身为椭圆形,将壶身微微“拍扁”,可凸显出壶腹的饱满,看似非常简约略扁的壶身在制作工艺上是有一定难度的。筒身部分呈现出顺畅的弧度,显示出线面之间的清晰结构,体现了紫砂壶圆器的基本特点。壶盖为椭圆形圆片,与壶身之间严丝合缝,使壶体的椭圆形结构得以完整。创作在壶盖上用纹线进行了装饰,使壶盖产生了一种双层效果,表现了线条美感。壶盖中央的壶钮在壶中也是比较独特的部分,下部是一个小巧的圆台底座,壶钮主体是扁圆形,与壶身造型相得益彰。创作运用红色泥料制成壶钮,且与壶身泥料保持同样的光泽,如一颗红豆,与黑色泥料搭配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具古典韵味。壶身一侧是弯弯的壶嘴,由下至上延伸,与壶身基本等高,有舒展悠闲之美,在横向上也拉开了壶身的空间,衬托了壶身的圆润效果。
提梁在紫砂壶创作中经常被运用,可以纵向增强作品的空间感,使壶在保持小巧精致的同时有挺拔的效果。此壶中的提梁为纤细的泥条制成,看上去非常精致。提梁的造型实际上是参照壶身轮廓设计而成的,是左右对称的环形,如同壶身的“倒影”。这样一来整件作品在上下的一虚一实间形成了对称,虚为实影,实为虚样,拓展了作品的空间维度,这也是作品中的“奇”,是结构配合的智慧。
“黑珍珠提梁壶”之“珍”首先源于泥料的珍贵性,无论是用原生黑泥还是独特工艺,这种独特的玄采之色都标志了作品的与众不同;其次源于做工的精湛性,作品的泥料与造型都十分严谨,没有任何瑕疵,展现了作者的“本心”,即融合了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紫砂壶精神。此壶之“奇”则系于紫砂泥色彩的独特和造型结构之间的虚实对称与线面交替,以简约体现了紫砂壶创作的智慧。“黑珍珠提梁壶”体现了紫砂壶艺术创作对于传统标准的领悟,时刻以精湛、细腻与雅致为标准,不负紫砂泥之珍贵的价值。黑珍珠之美在此壶中得到了重现,紫砂壶艺术的表现能力亦得到展示,使得这紫砂黑珍珠展现出灿烂的“珍奇”之美。
作者选择黑珍珠进行表现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挑战,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使紫砂壶艺术不断前进。本文通过泥料与造型两个方面说明了作品的“珍”与“奇”,也就说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创新特征。紫砂壶艺术也将与黑珍珠一样光芒四射,带给人们更为丰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