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唱 夏红涛 马俊腾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骨二科 周口466099)
股骨干骨折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是在接受治疗后骨折部位未能自然愈合,锁定钢板内固定因能通过钢板形成稳定的支撑角度成为主要术式[1],但其术中剥离范围广,对周围血管和神经易造成损伤。交锁髓内钉固定是轴向型固定方式,具有较好的生理应力作用,侧方锁定接骨板能提供角稳定性,消除旋转不稳定,可为骨痂初步连接提供较为可靠的力学环境。本研究探讨交锁髓内钉联合侧方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价值及对髋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5例股骨干骨折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40~50岁,平均(45.63±2.41)岁;病程1~8个月,平均(5.26±1.34)个月。观察组男42例,女21例;年龄40~52岁,平均(45.81±2.52)岁;病程1~9个月,平均(5.38±1.4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股骨干骨折非感染性骨不连的诊断标准;无明显感染迹象;手术耐受。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引起骨不连者;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脱落病例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取侧卧位,全身麻醉,经原切口外侧作长10 cm左右切口,逐层剥离阔筋膜及股外侧肌等组织,将钢板充分显露,同时暴露骨折不愈合处,将钢板取出,采用骨刀轻轻剥离骨不连处,使骨折新鲜渗血,重新更换并固定尺寸合适的锁定钢板,选择合适的螺钉锁定钢板,用大量生理盐水对骨折缺损部位反复冲洗,然后利用咬骨钳将自体髂骨咬碎向骨缺损部位植入,充分止血并缝合切口,结束手术。观察组予交锁髓内钉联合侧方锁定接骨板治疗,侧卧位,全身麻醉,经原手术切口进入,充分显露原内固定物并去除,在股骨大粗隆上方2 cm处作长为5 cm左右的切口,将股骨大粗隆窝开口显露,导针扩髓,显露不愈合处切口,进行新鲜化处理,将股骨交锁髓内钉从梨状窝自股骨粗隆窝处顺行置入达骨折不愈合处,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置入位置,确保对位满意。螺钉锁定,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取自体髂骨植入骨缺损处,对骨折端进行复位,修复,止血并缝合伤口,结束手术。术后3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根据影像学检测结果逐渐增加负重程度。术后均随访观察1年。
1.3 观察指标 (1)手术质量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导针进针次数。(2)髋、膝关节功能:术后1个月末和术后12个月末(最后一次随访)分别采用髋关节评分系统(Harris)[2]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评价。其中Harris总分100分,90分及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9分及以下为差;HSS总分100分,85分及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及以下为差。关节功能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关节僵硬、愈合不良、再骨折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1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髋膝关节功能对比 两组术后1个月末,髋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末,观察组髋膝关节功能 评分及优良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髋膝关节功能对比(±s)
表1 两组髋膝关节功能对比(±s)
注:与术后1个月末同组比较,*P<0.05,
组别 n 髋关节功能评分(分)术后1个月末 术后12个月末髋关节优良[例(%)]术后1个月末 术后12个月末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术后1个月末 术后12个月末膝关节优良[例(%)]术后1个月末 术后12个月末观察组对照组t/χ2 P 636230.12±3.2430.20±3.260.1380.89178.12±4.23*70.24±2.98*12.056<0.00130(47.62)29(46.77)0.0010.92559(93.65)*50(80.65)*4.7350.03031.59±4.2531.71±4.290.1570.87580.15±3.48*72.59±3.89*11.445<0.00129(46.03)28(45.16)0.0100.92260(95.24)*52(83.87)*4.3330.037
2.2 两组手术质量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和导针进针次数均较对照组少(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质量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手术质量指标对比(±s)
导针进针次数(次)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中透视次数(次)6362 t P 75.74±5.3983.86±4.988.750<0.001109.51±20.35126.75±22.824.455<0.0014.14±1.037.96±2.0613.081<0.0011.69±0.343.01±0.8511.366<0.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关节僵硬1例,愈合不良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5%;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3例,愈合不良5例,关节僵硬2例,再骨折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χ2=4.735,P<0.05)。
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发生率达8%~23%[3],治疗困难且手术难度较大,非感染性骨不连主要由严重暴力损伤、内固定选择、不恰当的功能锻炼等诸多因素导致骨折局部生物力学不稳定,对骨折愈合造成影响。目前主要予以手术治疗,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弹性固定且能刺激骨再生的特点,但切口相对较大,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4]。交锁髓内钉固定属于轴向型弹性内固定方式,切口小,术中较少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剥离,减少术中出血,能有效控制骨折部位选择,保证其可靠的稳定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和导针进针次数均较对照组少。交锁髓内钉联合侧方锁定接骨板治疗切口小,且交锁髓内钉固定属于轴向型弹性内固定方式,术中不需要对骨折周围软组织进行较大范围剥离,减少术中出血量和缩短手术时间;扩大髓腔能增加手术视野避免多次透视,同时扩髓能增加髓腔狭部有效长度,可有效快速予以固定,减少导针进针次数。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交锁髓内钉联合侧方锁定接骨板属于弹性固定[4],具有较好的生理应力作用,能刺激骨折断端形成骨痂,局部纤维软骨钙化,促进骨折愈合;以轴向型固定方式,避免应力遮挡,减少再骨折发生概率;手术切口相对较小,术中避免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剥离,降低感染风险;增加各向稳定性,确保抗旋转稳定性和控制断端微动,提供稳定生物力学环境,增强骨折端稳定,有助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有效预防平衡失调、肌力减弱等问题,减少关节僵硬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末观察组髋膝关节功能评分、髋膝关节优良率均较对照组高。交锁髓内钉固定需对髓腔扩髓,以增加髓内钉和髓腔的接触面积,进而能提供更大的强度,在此过程中会影响髓腔血运,故可能为术后1个月末两组髋膝关节功能对比无差异的原因。但扩髓产生的松质骨碎屑可推挤入纤维组织,促使内植骨启动生物学成骨,释放骨形成蛋白,诱导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且在血管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尽快恢复正常血运[5]。另外其能提供轴向稳定,避免术后肢体负重时应力遮挡的影响,有效传导骨折端应力以刺激骨痂生长,在此基础上增加侧方锁定接骨板提供角稳定性,确保抗旋转稳定性,有效控制断端微动,为骨折愈合提供绝对稳定生物力学环境,有助于患者早期开展功能康复锻炼,避免患肢功能关节进一步丢失,改善髋膝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联合侧方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可提供稳定生物力学环境,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质量,改善髋膝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