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王衍森
(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安阳455006)
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tar Carcinoma,SHCC)是一种预后差、恶性程度高的多发肿瘤,致死率仅低于肺癌[1]。手术为SHCC 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快速切除病灶,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但SHCC 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确诊时大多患者已处于进展期,错失最佳手术时机[2]。因此,早期明确诊断SHCC 对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生存率有积极意义。超声造影(CEUS)、增强计算机体层扫描(CECT)可为病灶部位深、血流缓慢、血供少的肝脏病变提供良好诊断依据,在临床SHCC 诊断中有广泛应用[3]。本研究选择我院75 例SHCC 患者,旨在探讨CEUS 检查对病灶检出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7 月~2020 年9 月我院收治的75 例SHCC 患者,其中女20 例,男55例;年龄 42~73 岁,平均(57.28±7.54)岁。病灶共 83个,其中 47 个≤2 cm,36 个 2~3 cm。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病理组织细胞学检查证实为SHCC,病灶直径≤3 cm;术前均接受CECT、CEUS 检查,伴有原发性肝癌、肝硬化病史;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病灶直径>3 cm、转移性肝癌、浸润性肝癌;检查前放化疗史;存在其他恶性肿瘤。
1.3 检测方法
1.3.1 CEUS 仪器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Acuson S2000),9L4 线阵探头,频率 4~9 MHz,机械指数0.08;常规二维超声扫查病灶及肝脏,之后调整为造影模式,告知患者平静呼吸,显示并固定病灶最佳切面,静脉滴注2.4 ml 声诺维,之后注入5 ml氯化钠注射液,开始注射造影剂时即实时连续监测病灶强化情况,肝实质同时间增强水平作为参照,肝动脉开始显影为动脉期起始时间(造影剂注入后10~20 s),门静脉显影为门脉期起始时间(造影剂注入 30~45 s),连续监测造影过程(6 min 左右)。
1.3.2 CECT 仪器 16 排螺旋CT 机(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16),管电压:120 kV;扫描层厚:5 mm;扫描速度:1 层 /s;薄层重建层厚:1.25 mm;平卧位,常规CT 平扫,之后实施CT 增强扫描:以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1.2 ml/kg 优维显370,注射速度5 ml/s,采用自动跟踪模式扫描,扫描时期分动脉期(18~45 s)、门脉期(58~90 s)和延迟期(>180 s)。
1.4 图像分析 分析CEUS 增强特征、强度-时间定量曲线参数,涵盖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上升斜率、峰值降半时间、平均通过时间、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3 次测量,取平均值。
1.5 观察指标 (1) 比较病灶直径≤2 cm 时CECT、CEUS 特征。(2) 比较病灶直径 2~3 cm 时CECT、CEUS 特征。(3)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 CECT、CEUS 检出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灶直径≤2 cm 时 CECT、CEUS 特征分析门脉期CECT、CEUS 低/等增强、高增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CEUS 高增强发生率高于CECT,延迟期CEUS 高增强发生率低于CECT(P<0.05)。见表1。
表1 病灶直径≤2 cm时 CECT、CEUS 特征分析[例(%)]
2.2 病灶直径 2~3 cm 时 CECT、CEUS 特征分析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CECT、CEUS 低/等增强、高增强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病灶直径 2~3 cm 时 CECT、CEUS 特征分析[例(%)]
2.3 CEUS、CECT 检 出 率 分 析 CEUS 检 出 44个≤2 cm 病灶,34 个 2~3 cm 病灶;CECT 检出 37个≤2 cm 病灶,32 个 2~3 cm 病灶。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CEUS、CECT 对 2~3 cm 病灶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EUS 对≤2 cm 病灶检出率高于 CECT(P<0.05)。见表 3。
表3 CEUS、CECT 检出率分析[例(%)]
SHCC 治疗方法首选为手术,有研究表明,SHCC 患者特别是病灶直径<2 cm 患者接受手术切除、射频消融治疗,其5 年生存率可高达50%[4]。因此针对SHCC 患者,选择一种安全、高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极为重要。
CEUS、CECT 为常用SHCC 影像学筛查方法,其中CECT 分辨率高、组织对比度清晰,能评估肿瘤浸润程度、边界,但难以准确判断局部微小病灶。有研究指出,CECT 作为恶性肿瘤有效诊断方式,对直径>2 cm 病灶检出率较高,而病灶越小,其检出率越低[5]。CEUS 可对病灶血管形态学改变、血流灌注信息进行动态观察,准确反映病灶血液供应、临近组织浸润程度,继而可预测肿瘤组织分化程度。CEUS 强化后轮廓、大小变化及动脉期显像特征能反映肝癌生长方式、微血管部位及密度,可用于判断肝癌生物学行为[6]。本研究结果显示,病灶直径2~3 cm 时,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 CEUS、CECT 低 /等增强及高增强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病灶直径≤2 cm 时,CEUS 延迟期低/等增强、动脉期高增强发生率明显高于CECT(P<0.05)。分析原因在于:相较于CECT,CEUS 血流信号信噪比更高,能准确反映病变组织灌注、低速血流向,发现其他时期由于血流灌注、时间问题未发现的病灶,而CECT 无法实时动态查探病灶,诊断结果易受肿瘤组织内造影剂干扰,且CECT 帧频低,扫描时(动脉期)可能错过最佳结节强化时间[7]。本研究结果显示,病灶直径≤2 cm 时,CEUS 检出率高于CECT(P<0.05),提示CEUS 在SHCC 诊断中有显著优势,便于临床判断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究其原因在于CEUS 可提高局灶性肝脏病变超声影像清晰度,且能动态反映SHCC 血流供应,因此对微小病灶检出率较高[8]。
综上所述,SHCC 患者接受CEUS 检查对病灶直径≤2 cm 具有较高检出率,可为临床鉴别病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