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莹
(大庆油田总医院B 超室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肝硬化是较为常见和多发的慢性肝病,多数病患都是因肝炎而致。肝硬化可由肝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再生结节等压迫而致门脉高压,从而导致侧支循环开放,进而发生逆肝血流情况。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密切监控病患门脉血管直径变化,以便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此,本文就B 超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管直径测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将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接收的肝硬化病患44例为肝硬化组,另选同期行健康体检的44 例健康者为健康组,肝硬化组男28 例,女16 例;年龄37 至68 岁,平均(53.8±4.7)岁;肝炎而致肝硬化36 例、酒精性肝硬化6 例、胆汁型肝硬化2 例。健康组男29 例,女15 例;年龄37 至69 岁,平均(53.7±4.7)岁。两组人员普通资料比较(P>0.05),具可比性。
两组人员均排空肠道气体行B 超检查,取平卧位并暴露腹部,分别对其门脉主干直径、门脉左干直径、门脉右干直径以及脾门静脉直径进行测量。肝硬化组均通过胃镜检查有无静脉曲张,以及静脉曲张程度。
比较两组门脉血管直径及肝硬化组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判定标准:分别以轻度、中度、重度来比较门脉主干直径≥14mm 和<14mm 的曲张程度,轻度:静脉曲张呈轻微隆起的条索形状,向食管和胃腔的凸起度<3mm;中度:静脉曲张呈轻微隆起的串珠形状,向食管和胃腔的凸起度3 ~6mm;重度:静脉曲张呈隆起的结节状或瘤状,有张力,向食管和胃腔的凸起度>6mm[1]。
肝硬化组病患门脉主干直径、门脉左干直径、门脉右干直径和脾门静脉直径均明显大于健康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门脉血管直径比较(n=44,mm)
肝硬化组26 例门脉主干直径≥14mm 中重度静脉曲为46.15%,显著高于18 例门脉主干直径<14mm 中的11.11%(P<0.05),如表2。
表2 肝硬化组门脉血管直径与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比较[n(%)]
B 超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肝脏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B 超可观察受检者门脉血管是否有高压现象,有利于帮助肝硬化病患及时确诊,通常肝硬化B 超检查结果都呈现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光滑度欠佳、形态异常、分布不均、实质回声增加、薄膜增厚等,同时还可见低回声结节、脾肿大、侧支循环增加,以及门静脉系统增大和扭曲等临床现象[2]。可见B 超检查对肝硬化疾病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并且B 超实时超声图像还有利于指导肝硬化治疗,达到控制肝脏功能受损程度和改善门脉高压的目的,从而避免或减少肝硬化病患因门脉高压出血而死亡的机率。而门脉血管的直径同门脉高压密切相关,门脉高压而致的静脉壁张力异常是致使病患血管壁受损出血的重要原因,在静脉张力稳定的状态下,血管内径越大发生破裂出血的机率也就越高,可见静脉张力同门脉血管直径呈正相关,并且静脉张力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也有严重影响[3]。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组门脉主干直径、门脉左干直径、门脉右干直径和脾门静脉直径均明显大于健康组;肝硬化组26 例门脉主干直径≥14mm26 中重度静脉曲为46.15%,显著高于18 例门脉主干直径<14mm 中的11.11%,此结果也充分证实了上述观点。
总之,对肝硬化病患应用B 超测量门脉血管直径可见其门脉血管明显变大特征,有利于为门脉高压症及食管胃底部静脉曲张程度提供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