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事故原因分析与行为改变

2021-07-30 03:08杨泽霖张智超杜佳伟
科技视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尘肺病职业病粉尘

杨泽霖 王 凯 张智超 杜佳伟 刘 微

(1.吉林建筑大学事故预防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职业健康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相当严峻,职业病严重危害职业人群的健康,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国家卫健委每年发布的《全国职业病情况通报》显示尘肺病依然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职业病。目前尘肺病尚无根治性疗[1]。由于病情复杂,并发症较多且呼吸功能受损,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从而影响机体免疫和防御功能,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临床治理,因此,对于尘肺病致因分析及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对尘肺病进行早期的全面评估及营养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尘肺病致因分析

尘肺病是由于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滞留而引起的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引起咳嗽、胸痛、呼吸苦难等并发症的全身性疾病,是我国第一大职业病[2]。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工人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职业健康知识,缺少专业防护设备,长时间在粉尘环境下暴露作业,导致尘肺病大量爆发。本课题通过“2-4”模型对数十个尘肺病案例进行致因分析,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对病发诱因做了归纳总结,希望找到尘肺病多发的集中性因素,借以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事故致因“2-4”模型作为一种通用事故原因分析方法[3]和针对性预防措施制定的重要依据,对于复杂性事故有着较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为解决尘肺病致病因素分析,本组借助事故致因“2-4”模型,对大量尘肺事故案例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如下结论。

1.1 个人层面致病原因分析

尘肺病致病的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作业工人的不安全作业行为,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尘肺病患病工人在其职业活动中,长时间处于缺乏专业用具防护的暴露作业,导致大量生产性粉尘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长期滞留肺部,严重损害了肺部的正常生理机能,导致了其发生不可逆性纤维化病变,是尘肺病的一大致病因素;二是作业场所粉尘的不安全物态,具体表现为作业车间或坑道中的粉尘含量超标或达到危害人体健康标准,由于通风设施的设备不完善或设计不达标,导致过量粉尘散布于作业空间,为尘肺病提供了客观的致病条件,严重影响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

对于尘肺病致因的间接原因有五个方面,即五点不安全习惯性行为:缺乏职业病危害知识;缺乏自身安全健康意识;缺乏佩戴职业护具习惯;缺乏作业健康防护心理;缺乏定期安全生理检查。通过对50起尘肺病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主要致因,由于大量作业工人受教育水平偏低,缺少职业安全教育,对于尘肺病的致病原因和危害没有深刻的认识,在作业过程中,许多工人没有或不佩戴必要的防尘口罩和其他防护用具,或者没有正确有效的佩戴护具,大大减弱了防尘口罩等用具的防护能力,也是导致其尘肺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工人多工时、多年限地工作于粉尘空间,又缺乏必要的定期健康检查,造成其往往错过了最初的发病征兆和最好的治疗时间,导致了尘肺病发现晚,治疗难的患病特点见表1。

1.2 组织层面的不安全致病行为

组织层面的不安全行为主要由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不完善、不健全和企业安全文化的缺欠所导致,具体体现为企业“人本原则”的偏失,例如配发的防护用具存在数量、质量等问题;企业对于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控存在疏漏,缺乏对职业病多发岗位工人的健康培训教育,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监督不足等,这些都是尘肺病多发或集中患病的根本原因。此外,企业安全文化也在运行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导致尘肺病的不是单一的某一因素,而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层次原因交织造成的。根据“2-4”模型,可大致将尘肺病致因分为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的五个不安全因素,分别为:缺乏对粉尘危害正确认识的安全知识;缺乏对作业过程中个人防护的安全意识;缺乏改善粉尘对身体损伤的安全习惯;缺乏对尘肺病正确态度和重视程度的安全心理;缺乏定期全面对自身体质的生理检查。组织层面的管理运行体系的不完善和企业文化的缺失。

2 健康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型的应用

由于尘肺病对肺部生理机能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纤维性病变,所以本课题引入跨理论模型,通过介入作业工人的作业方式和生活习惯,通过对生理体质的改善和行为培养,减小粉尘作业对工人的身体影响。

跨理论行为改变模型由美国心理学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它将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分为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维持五个阶段。人们将行为改变跨理论模型与上述五个不安全因素进行整合:前意向阶段通过普及尘肺常识等措施加强作业工人的安全知识,同时为转化工人的不安全心理做好准备;意向阶段通过专业培训教育和案例病例分析,培养工人个人防护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准备阶段可对其自身的不安全习惯做出规划,例如,戒掉与尘肺具有协同作用的吸烟习惯等;行动阶段在准备基础上进行行为改变的尝试和举措,使其习惯的改变达到稳定状态,以获得可以维持较高身体机能的生理状态,再通过不断促进加强的安全心理转变使其维持下去。

营养干预作为防治尘肺病的重要手段,在行为改变时贯穿其中:前意向阶段和意向阶段可通过向作业人员灌输营业膳食的理念转变其饮食摄入的观念,主动改变饮食习惯,在行动和准备阶段可以通过集体食堂、营养师指导等方式为作业工人补充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进入稳定的维持阶段后,公司可以通过激励和教育等机制持续地保持膳食习惯的改变。

3 结语

本课题的行为改变一体化模型是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对尘肺病病因分析,通过改变作业人员不良习惯和营养摄入的职业病防治模式,目的是为尘肺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新的参考措施。通过企业的管理运行,以教育培训,激励制度和检查体系多层面为长期粉尘作业人员提供客观的环境条件,使其达到以自我健康意识为主,主动预防,积极检测为目标,心理转变为辅助,膳食营养与生理改善相结合的职业病防治效果,改变目前尘肺病预防体系不完善,集中性病发的现状。

猜你喜欢
尘肺病职业病粉尘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组建
一例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体会
高压粉尘防爆电机过厚粉尘层的形成与分析
痛泻要方加味汤治疗尘肺病验案2则
粉尘大战
父亲的职业病
光散射法粉尘仪在超低排放的应用
我可爱的职业病
粉尘爆炸不可小觑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