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中外历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1-07-29 08:09梁耀忠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时期课程标准

梁耀忠

《中外历史纲要》已经多省启用,教学中最大的挑战即容量大而课时少。这亟需教师不断地学习研讨,本文试以“北洋军阀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例,探讨自己的教学尝试。

一、对比联系统编初、高中课程标准及历史教材

教科书的编写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课相关内容初中课标表述为:“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高中课标表述为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通过对比发现,初高中课程标准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要求。初中课程标准关于北洋政府的统治和新文化运动的学习目标要求主要集中在识记层面,而高中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则更多集中在理解层面,显示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不同梯度,也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第11课主要涉及了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第12课全面详细的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与意义;第25课简略提及了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期的发展良机,对北洋政府的叙述相对分散,不利于学生从全貌掌握理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则集中在第20课,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包括了袁世凯出卖国家利益给日本以及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及中国参加一战及积极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影响、社会生活的变迁、新文化运动的始末等。

总体看,该时期初、高中教材在内容表述上既有重复之处,又有衔接之处。重复之处主要集中在通史内容的表述上,高中教材的相关内容在初中教科书中基本可以找到相近、甚至是相同的表达。相较于重复之处,高中教材中衔接、增加之处的内容更需要我们关注。如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北洋政府参加一战并派遣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一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作了铺垫;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前期一系列的积极措施,都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发展的良机,统编高中版教材还提及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再如,对以往笼统说袁世凯因急于称帝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初中教材叙述是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而高中教材叙述细化为袁世凯最终被迫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并配有图示和注解。高中版教材更符合历史事实,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上,高中教材还补充了新文化运动在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方面更加深远的积极影响。对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加准确定位和把握高中历史教学。

二、置于单元主题下思考北洋军阀时期的统治

教师在思考设计思路时,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前后联系。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2课,上承第19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仍处于列强宰割、軍阀割据的动荡局面;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促进了民国初期经济的发展,对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是过去五、六十年发展的总和,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又一次进步运动,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本课还下启第七单元第2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战期间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当要求被拒绝,五四运动随之爆发。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三、确立教学主题,让课堂有灵魂

教师想要在一堂课上面面俱到,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方面,经过初、高中教材的对比,对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内容,我们可以淡化处理,确立教学主题。本课较全面的涉及到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生活等,既有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也有思想活跃、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习俗移风易俗多彩的一面,切不可以偏概全认识北洋政府时期,不能停留在北洋时期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时期的认识上。要让学生感受到,北洋政府时期是黑暗中孕育着光明,北洋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转型的关键阶段。

四、了解史学界动态,丰富教材

北洋政府虽然在很多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北洋政府,这既不符合历史本貌,也不能满足历史求真的目的。为研究本课相关内容,笔者阅读了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中的前三章内容,该书指出长期以来“二十一条”等同于“中日民四条约”的错误,肯定了袁氏采取的拖延战术,以及利用英美等国干涉等措施,最终让日本有所让步。过去史学界认为中国虽宣布参战,实则对外宣而不战,对内则不宣而推行武力统一,评价较差。王建朗教授则指出,北洋政府既希望通过参战获得战后处分权这一长期利益,还希望获得延付庚款、提高关税等现实利益,战后他们的要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参加一战为中国参加巴黎和会、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和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机会,因此,参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转向积极参与,北京政府后期的积极外交由此开端。[3]

香港大学徐国琦教授的《西线的陌生人》一书,深入地探讨一战时期华工对欧战的贡献。此书广泛搜集散落世界的各种材料,从个人书信、日记和官方档案,包括中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各地官方和私人图书馆,甚至华工后裔提供的资料,展现出细腻生动的华工生活史面貌。这些都对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北洋政府及其时人、时局有很大的帮助,也更能体会到先辈们巴黎和会上的合理要求被拒绝时的义愤填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问:中国在一战期间贡献巨大,战后有何回报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一战的确让中国有一些受惠之处,但还有相当多的合法权益未收回,也就为第21课五四运动埋下伏笔。

五、结语

统编高中教材的投入使用,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时须关注初中教材,寻找统编初、高中教材的差异和联系,避免重复,并要提升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此外,把一课内容置于整个单元中,甚至下一单元,放在较长时间段来理解,更能体会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作为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积极广泛阅读。老师的眼界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眼界,了解史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在课堂上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拓展,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教师也更好做到有的放矢。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页。

[3]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81—83页。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时期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