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影像史料 落实历史素养

2021-07-29 04:03贺威
教育界·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辨性核心素养

贺威

【摘要】历史学是一门讲求实证、强调逻辑推理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有机地串联起来,深化學生对历史的认知,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工作。善用影像史料,将课堂所呈现史料用精用透,既有利于还原历史场景,又能起到锻炼学生历史表达、落实学生学科素养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影像史料;思辨性;核心素养

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作为对既往时代的回顾与梳理,历史因其包含内容的诸多面向(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而为学生所熟悉和了解。然而,长期以来,受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历史教材乃至诸多通俗读物仍偏重于对政治、经济史当中文本内容的考查。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以前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底层历史、群体历史日渐进入我们的视野;观察近些年中高考命题之趋向,以小见大式的情境化命题已成为主流和方向。

面对中考命题中纷繁复杂的情境史料,如何实现阅读材料和所学内容的有效对接,是我们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不可回避之问题。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可以被感知的,甚至说历史上的诸多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反映的。结合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实际,考虑到多数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这一学段学生学习历史的抓手究竟在哪里?在笔者看来,历史这一学科尤其强调它的宽度与深度。结合目前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使用实际,整套书以朝代、专题等形式将整个中国历史贯穿起来,从编排内容来看,编者在宽度上花费了相当之笔墨。诚然,这种编排有利于向学生展示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存在感,但在通史学习中,受教材篇幅所限,全方位地对历史进行还原,一来还是很难真正做到全方面、多角度。再者来说,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历史面前,学生对历史学科深度的理解如何把握?学科习惯如何养成?历史素养如何培养?这些都值得我们通盘考虑。

基于这一现实,为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感观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将影像史料做细做精,着力提升学生的动笔、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史料提取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就其突破口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灵活课堂呈现形式,增强历史课堂的学科味道

正如南宋学者郑樵所言:“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图片作为呈现历史的重要载体,它的形象性与和直观性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比拟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普遍存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受教材篇幅和认知水平所限,历史发展的全貌还是难以完全在课本中呈现。这种情况下,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可以成为一种重要补充。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为例,本课内容即从典型的社会史视角切入,试图全方位展现当时历史发展的全貌。但从回归历史现场与构建原生态历史的角度,课本所呈现的内容还是很难全面展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细节,一是知识点较为零碎简单,二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场景(诸如衣食住行、职业种类、建筑风格等)难以得到体现。当然,在编排教材的过程中,编者往往会有自己的出发点与考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尽可能立足课本的同时,做到超然课本,将丰富的历史场景和优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

二、用活用透既有史料,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历史学终究是有关于人的学问。“学”与“问”当中自然存在着思辨与争论。还原历史现场作为历史从业者最起码的学科自觉,在史料的选取和使用上,应力图避免贪大求全,用细、用实、用好既有史料,选取能够真实反映不同历史参与者心态的史料,将不同历史参与者的行为逻辑分析透彻,才更有助于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一课为例,如何讲好义和团“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笔者尝试运用当时的一幅漫画《打鬼烧书图》作为切入口,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打鬼”指什么?

2.“烧书”烧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烧书”这一行为?

透过对图片中文字的解读,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时人同仇敌忾,对洋人、洋教之仇视态度。然而,“打鬼”的方式有哪些?“烧”哪些书籍?包括如何看待烧书这一行为?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义和团运动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透过一幅当时的漫画,经过文本提取、分析解读、延伸讨论等多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维度的历史学科能力。

三、归纳整合,提升学生的动笔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内容的庞杂和个人语言文字功底的薄弱,不少学生对所学内容难免存在着理解有偏差或表达不到位等情况。基于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反思自身的日常教学,尤其在普遍借助影像教学的当下,影像教学这一教学形式的初心在哪里?现阶段影像教学究竟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这些更值得教师检视和反思。

不可否认,影像史料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下的影像教学还需要我们反思以下问题:1.影像史料的信息量是否过于庞大?2.选取的影像资料有无考虑到“历史味”或“思辨性”?3.影像史料和学生的历史表达之间应如何实现有效衔接?

鉴于此,影像史料的选取应以辅助教材、补充还原历史场景为第一要务。其次,在充分发挥影像教学直观性这一优点的基础上,应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表达能力的文本训练。以“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一课为例,教材在介绍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态度的问题上(剿灭-招抚-利用-剿灭),先后用三段文字加以阐述,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为进一步还原清政府内部对待义和团运动的分歧,笔者选取有关义和团纪录片的片段并结合相关史料查证,形成一影像视频片段,具体文字内容如下:

(旧派)端王载漪道:“攻东交民巷尽杀使臣,上策也。废旧约,令夷人就我,中策也。若始战终和,下策也。”

(新派)许景澄道:“中国与外洋交数十年矣,民教相仇之事年年都有,每次都是賠偿结束。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必引来大祸。”

(旧派)启秀:“使臣不除,必为后患。”

(新派)许景澄道:“春秋之义,不杀行人。围攻使馆,实悖公法。”

(新派)徐用仪:“蔑视公使就是蔑视其国,尽杀使臣,各国引为大耻。联合一气,致死报复,在京之洋兵有限,继来之洋兵无穷,以一国敌各国,臣愚以为不是胜负的问题,是存亡的问题。”

(旧派)刚毅:“使馆破,夷人无种矣,天下自当太平。”

鉴于视频文字较多,为方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具体问题:“结合视频和材料,找出清政府内部在抗击洋人问题上的立场,并写出各派的出发点。”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内部对待义和团的态度是尖锐对立的,各派都给出了自己充足的理由。同样,学生可以通过投屏文字,比较清晰地找出各派的立场。然而,在从史料向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诸如理解有偏差、表达不到位以及表述有欠缺等情况,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予以关注,并通过不断训练进行强化。

然而,把清政府内部对义和团态度如此之尖锐放到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去考查,其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更值得学生去反思。基于此,笔者设计了第二个问题:“新、旧两派之争本质上反映了双方在什么问题上的分歧?”这一问题带有一定的抽象浓缩性,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学生讨论、史料分析以及教师的引导,最终将这一问题上升到“中西之争”这一高度。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深化了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历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何向学生还原历史本来之面貌和其应有之意义,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经常思考与探索的。新时代的中学历史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历史教育者,需要始终保持宽阔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因更多关注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引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史料,深入应用史料,锻炼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将更有利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黄云龙.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J].中学历史教学,2018(01):1.

林慈淑.知道“各种说法”或具备“多元观点”视野?——当代历史教学的一点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2019(01):3-6.

李凯.实证与存疑:历史教学的张力[J].中学历史教学,2019(01):17-23.

王傲,张汉林.史料阅读的问题设计——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为例[J].历史教学(中学版),2020(11):41-45.

曹勇.培育实证意识:争议性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中学版,2020(12).

猜你喜欢
思辨性核心素养
浅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在指向语言学习的思辨性阅读中培根铸魂——以四下《小英雄雨来(节选)》第二课时为例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