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慧积
摘 要:推动高校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时代任务和政治工作。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及育人模式,抓住课堂主阵地,提高课堂实效性,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以线上课堂为辅助,深化主题,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积极拓展文化自信教育渠道,构建“一体两翼”文化自信教育的新模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职院校;一体两翼;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從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科学阐明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具体要求:要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其中,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作为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高校教师,笔者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并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体两翼”文化自信教育的新模式,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为经脉(体),渗透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两翼);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线(体),借助学生管理和学团活动(两翼),搭建文化自信教育平台。
一、理头绪,梳脉络,构建文化自信内涵的一体两翼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对文化自信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是中华民族血脉延续的精魂,是文化自信的“体”和“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密码。二是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创造红色文化的历史,在每一个关键时刻和危难时期,我们党都能够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选择,这不仅得益于我们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在革命中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我们党成立那天开始,马克思主义就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在炎黄子孙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在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与时俱进的产物。因此,笔者认为,红色文化和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两翼。有了这两翼,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才能血脉不断,源远流长。
理清了文化自信的内容,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做到准确、有效地传达党和中央的精神,实现文化自信。
二、大责任,小课堂,搭建文化自信教育主体平台
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国的发展、民族的未来都需要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十四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将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2020“收官”系列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职业院校一共有1.15万所,在校学生有2857万人;中职招生600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高职招生483万人,占普通本专科教育的52.9%。这样的数据表明,我们必须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大学正是青年学生领悟担当民族重任、传承民族血脉、承载民族使命的重要阶段,大学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
(一)抓住课堂主阵地,提高课堂实效性,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00后已经成为主要群体,这一群体有其独有的特点。首先,他们身上情感负担沉重。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得到了足够的爱,这看似幸福,实则也是一种沉重的情感“负担”。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慈孝的理念缺少认识,甚至觉得是心理负担。其次,00后大学生表达欲望强,对话语权要求高。他们更加关注自身感受,并且希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被重视,更加要求平等对话的权利。因此,他们也就更容易被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吸引。再次,由于初高中阶段过分注重分数,加之一些过分强调学历、夸大社会竞争压力的论调,使得家长更关注他们的知识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做人”教育。最后,00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他们的父母是互联网发展的见证者,而他们则是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信息内容庞杂,大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还不高,很容易被不当言论影响。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设定教学内容,让中华文化占领青年思想阵地?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进而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产生自信?为此,我们以线下课堂为主,开展主题教学,探索文化自信教育的新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育仍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并以此为主体。在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前提下,我们改变教育观念,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用00后学生喜欢的方式和语言进行教学模式探索。具体来讲,主题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
一是界定核心知识。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加工。教师进行整合时要注意以传统文化为脉,渗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宣传。以核心知识为前提,注意突出重难点,能够大道化简,以简洁形式与高效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选择合适主题。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极为丰富,也极为便利,他们的视角更加多元化。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主题选择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焦点,认真思考如何将他们关注的焦点融入文化自信的教育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度。
三是设计探究问题。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精心准备,重难点突出。比如,讲到中国梦时,教师在深入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后,要探究如何践行中国梦,并以此为支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探讨等活动。如,怎样以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梦,怎样以革命文化助推中国梦,怎样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中国梦,引导学生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行动为模板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并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践行中国梦的渠道。
四是师生合作探究。教师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师生共同学习,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比如,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更好地传达中华文化,如何通过网络传播文化自信,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五是教学反馈。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主题教学模式的质量。
(二)以线上课堂为辅助,深化主题,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建立主题红色网站,制作各种互动栏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红色网站的建设,能够让学生在感官性的网络浏览和阅读中,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理解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这也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校园红色网站是我们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网红色网站,坚持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通过主题教育、典型报道、形势政策等板块,让学生关注时政,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文明网”,传递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引导学生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崇尚奉献,提升自我,为学生树立文明标杆;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时空、心理在线等板块,宣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商贸文化网,主要板块有前沿动态、商界传奇、企业文化、思想争鸣等,通过介绍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十大商帮、豫商文化等,使学生在了解我国悠久商业文化的同时,接受爱国教育、诚信教育。
通过线上与线下合作,深入主题描述,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困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思想,小活动,拓展文化自信教育渠道
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于细微处,把文化自信体现于细微处。
笔者所在的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在探索文化自信践行渠道方面颇有成效。学校构建了以思政课堂为主體,以学生管理和学团活动为两翼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系统模式,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线,秉承“励志、敬业、致能、乐群”校训,借助学生管理和学团活动,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理念。学校以学团为平台,探索“四个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网络连接课堂与社会,形成共融教育环境,使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网络入课堂,课堂进网络,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一)社会考察和专题报告相结合
关注学生诉求,从学生成长角度进行社会考察。社会考察研究形成了系统化模式,即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征集、“我的经贸生活”征文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来考察学生的大学生活,以学生干部研讨会和学生干部联谊论坛来研究学生干部工作,以“与爱随行”春节社会实践和“暑期归来话实践”交流活动来检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党建社团”党员答辩制度和“网上党建”来研究学生党建状况。
(二)学科教学与学团活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工部、团委积极配合,将德育教育的相关活动纳入学科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开展系列主题月活动。比如,开展“纪律严管月”校园秩序优化活动,“读书提升月”学风建设系列活动,“感恩回报月”传统文化活动,“文明礼貌月”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校庆有我”精彩视频活动,“学生社团文化月”社团展示活动,等等,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精神境界升华同频共振。
(三)课堂教学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思政课教师关注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及时把这些信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融入课堂教学。比如,采取课前五分钟演讲和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国内外形势,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四)理论教学与专题活动相结合
我们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和特点,制定相关专题活动并将贯穿其整个学年或学期教学的全过程,将活动情况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记录。结合一些节日,如宪法日、公祭日、劳动节、国庆节、端午节等,让学生呈交相关作业,作为平时考核的依据。比如,在中国精神的教学中,我们以课堂价值观引导为主阵地,辅助以学团活动,以纪念日、节假日、主题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论引导和实践活动中感悟历史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内化中国精神。
教师通过这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探索,使学生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做到学而知、知而信、信生情、情导行,真正把一些观念和理念外化成行为,助力他们成长成才,牢固树立师生的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教育需要教师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渠道,紧跟时代步伐,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实现以思想建设为引领,真正做到四个自信,从而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望,转化成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为培养优质的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人才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2016-08-07).https://theory.gmw.cn/2016-08/07/
content_21348726.htm.
[2]教育2020“收官”系列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EB/OL].(2020-12-08).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jyb/Document/1694175/1694
175.htm.
责编:嘉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