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1-07-29 20:35杨波张锐李亚宁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权制度产教融合

杨波 张锐 李亚宁

摘 要:行业特色高校与产业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高校要实现特色发展,产业学院的建设定位需要依托学校特色专业群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建设模式宜采用与行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权制度,建设路径宜按现代管理要求搭建有效管理运营体系,按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打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让企业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关键词:产业学院;特色高校;产权制度;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非常重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在实施层面上,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到一系列指导和推动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出台,产教融合逐渐成为国家教育改革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2017年6月,“北京指南”提出各高校要“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设一批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产业化学院,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型运行实体,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逐渐成为多功能集合体,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企业的高度关注。从2003年开始,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先后出现了一批产业学院。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推动各地各高校着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

近年,许多省份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产业学院建设,如河南省在2018年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允许企业以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股、入股或与职业学院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创新基地等并享有相应权利。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产业学院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本研究以H省Z高校为例,讨论行业特色高校如何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建设产业学院。在理论探讨方面,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内涵界定。代表性观点有——产业学院是直接服务于产业或社会发展需要,由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组织或用人单位融合资金、专业、平台、基地、人才、管理等多种合作资源及要素,构建的全程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二级学院或以二级学院机制运作的办学机构。产业学院是高校与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兴办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互动双赢的教育平台。第二,建设或运行模式。代表性观点有——可以分为资源共享型、共同发展型和产业引领型三种模式,或分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行合作、地地合作四种模式,也可以分为校企综合型、校企订单型、校行合作型、校地合作型和校会联合型五种模式。第三,建设路径。代表性观点有——通过创新产业学院体制机制、突破“引企入教”瓶颈、优化资源整合机制、拓展科研和服务能力等策略,提升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现有文献对高校如何建设、如何运行产业学院进行了分析,但对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进行产业学院的建设和运行研究得較少。

行业特色高校历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8年后,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划归地方管理。其特征是具有显著的行业背景、专才型的人才培养理念、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等,涉及地质、矿产、医药、农林、政法、水利、电力、财经、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行业,几十年来为各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形成了鲜明稳定的办学类型、学科特点与服务面向。相比其他高校,行业特色高校自诞生起就被赋予了行业属性,从本质属性上具有了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这就决定了行业特色高校比其他高校都更需要特色发展。特色发展就要聚焦方向、服务需求、注重创新,在建设产业学院时同样要按这个逻辑进行。

一、依托学校特色专业群,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建设产业学院,首先要明确服务定位,选择好产业或产业链。当前,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国家将新一代信息产业等九大产业确立为战略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如果抛开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与专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将产业学院服务面向定位于战略新兴产业或产业链,无疑是最佳的选择。然而,产业学院的运行和人才培养,必须紧紧依托于高校的办学资源与专业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这自然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统筹好产业的选择与高校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关系?行业特色高校要梳理自己的主流专业和办学资源,尤其是和骨干企业的合作资源,分析这些专业的服务面向与产业间的关系,明确产业学院的服务面向,根据服务面向的产业或产业链,选择几个专业形成专业群,对接产业或产业链。不以高校的特色和优势为依托,产业学院就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不仔细分析产业或产业链的市场需求,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就不能转化成办学实力,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H省Z高校为例,Z高校如果要建设产业学院,该如何建设和运行?Z高校是原航空工业部在全国布局的6所本科院校之一,形成了航空为本、管工结合的办学特色,确立了在航空工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研究领域中的较强优势,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和H省的共建高校。Z高校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航空类企业和地区建立了非常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Z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须依托其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于航空产业链。我国正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迈进。航空产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近年,航空制造和航空运输的市场需求都在迅速增加。Z高校产业学院服务于航空产业链,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发挥办学优势,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满足合作企业需求。

具体而言,Z高校可以从现有62个本科专业中,围绕航空产业链(如图1所示),选出飞行器设计、飞行器动力工程、航空物流、电子信息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5个专业作为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这5个专业就业状况良好,涵盖了航空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拥有较强的专业实力,在业内也有较好的口碑,和航空骨干企业也有较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产业学院引企入校,也有利于产业学院的学生就业。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再从航空服务与艺术、跨境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物联网、航空金融等专业中挑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服务产业发展、优势特色突出的专业集群,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建立与行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权制度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效果也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采用共建实习实训实验基地、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授课等合作方式,存在实习实训实验基地不稳定、企业和高校目标不一致、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授课流动性大、实习实训教学及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授课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度不高等问题;二是在以订单班等方式开展的校企合作中,企业会投入一些资源,但毕业生择业时,企业又很难获得实际的用人优先权,回报风险较大。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共享共建的产权制度为基础,各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都是浅层次的,企业没有动力真正投入优势资源、全方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影响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目前,国家出台的政策给产业学院提供了开展有别于以往校企合作的更为广阔的空间。产业学院在办学制度的设计上是一种创新和尝试。国家支持公办高校与企业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学院,实行相对独立的人员聘任与经费核算,这都为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了较大的政策支持。

以Z高校为例,Z高校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与航空相关的办学资源,选取航空产业的骨干企业,如前期与学校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骨干企业等,与之共建航空产业学院。学校充分分析政府部门对产业学院的有利政策,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向企业介绍产业学院的发展思路,寻找与企业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学校对合作的国有企业,采取股份制的产权制度;对合作的民营企业,采取混合所有制的产权制度。企业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用土地、技术等入股,并与学校共同成立产业学院董事会,承担资本方的责任,行使资本方的职权,为产业学院的公司化运营管理奠定产权基础。

三、按现代管理要求搭建有效管理运营体系

产业学院的管理,应借鉴企业的管理運营体系,按现代管理的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办公会负责制。院长办公会负责学院的全局管理,包括行政、人事、财务、教学等。高校和企业各派一名管理代表,企业代表配合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主要负责产业学院的财务审计和财务监督,不干涉学院的日常管理。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校企双方可视作利益相关者。在产业学院这个组织框架下,要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合作共赢新模式,需要明确利益相关的各方关系,深入挖掘各方优势特色资源并进行资源共享或置换,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以实现多方共赢、良性发展。同时,有效管理运营体系,要求各方在管理中定好位、尽好责。对于承担着培养新工科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使命的产业学院而言,需要打通校企之间的组织壁垒,将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和高校资源有效整合,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产业学院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动态课程体系,开展面向工程实际问题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打造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彻底打通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以Z高校为例,在产业学院的管理层面,Z高校设行政部、教学服务部和产业服务部三个部门。行政部主要负责学院的规章制度制定和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服务部主要负责学院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安排、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环节;产业服务部主要负责师生的创新成果转化及学生和产业方的对接。

四、按OBE模式打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让企业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产业学院是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深层次改革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行业特色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瞄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将特色专业或专业群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加快“引企入教”进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进而实现办学质量的新突破。

产业学院建设首先要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问题。行业特色高校在建设产业学院时,要把专业设置的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实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高校应围绕产业服务面向,融入具体产业链、创新链,根据人才供需结构变化全面推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按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打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让企业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破解办学与产业需求脱节、专业同质化严重等难题,把优质教育资源投向符合服务定位的领域。在产业学院运作框架下,行业、企业与高校拥有共同的话语权,企业可以直接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强产业方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决策权。高校和企业通过对优势特色资源的有效整合,围绕人才培养的具体产业面向,科学选定专业发展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面向具体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能力矩阵与课程体系,设置更真实的学习任务环境,从而培养出深度契合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与以学科为基础搭建人才培养过程的传统模式不同,产业学院应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产业、行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动态机制,按照厚基础、强能力和重应用的原则设置课程,根据产业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业学院应根据产业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开发全新的满足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需求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Z高校为例,Z高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分析航空产业链上的人才需求趋势,结合专业群的五个专业,根据服务面向,反推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按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打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

[2]陈衍,李阳,柳玖玲.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

[3]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

[4]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2).

[5]黄彬,姚宇华.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逻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

[6]陈国龙,林清泉,孙柏璋.高校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7(12).

[7]宣葵葵,王洪才.高校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与提升路径[J].江苏高教,2018(9).

[8]孙振忠,黄辉宇.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新模式:以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

[9]邓秀新.围绕一流学科目标定位 引领行业高校特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

[10]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EB/OL].(2018-08-30).http://www.henan.gov

.cn/2018/08-30/689552.html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产权制度产教融合
祥云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试述开明书店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产业学院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