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开设心肺复苏和急救教学的意义和实践研究
——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

2021-07-29 09:58王红云陈真伟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学时心肺体育课

王红云 陈真伟

(四川美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重庆 401331)

高校大学生是运动人群的主体,同时由于年轻力盛,意外伤害发生率高,这些损伤大都发生在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中,如,球类项目,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救互救观念缺失,致使有些意外损伤错过最佳急救或治疗时间,同时,大学生对于运动损伤的急救知识和能力也很匮乏,在面对中暑、灼烫伤、创伤出血、骨折、手外伤、急性扭伤、游泳时抽筋、呛水等紧急情况无从下手,有的采取了错误的方法,适得其反。因此学习一些基本的救护常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以减少运动意外伤害带来的不良影响。

1、心肺复苏与急救的目的意义

2020年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70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在学校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对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紧急救护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指出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明确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相关要求,加强学校应急救护培训。

1.1、什么是心肺复苏

所谓心肺复苏就是为挽救心跳、呼吸骤停的伤病员所采取的一项急救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急救人员的努力,使伤病员的心、肺功能恢复正常,挽救病人生命,并力求不留下任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后遗症。心肺复苏根据抢救人员构成、抢救场所及是否使用抢救仪器分为现场心肺复苏和院内心肺复苏。

1.2、普及和推广心肺复苏与急救技能的意义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纲要,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规划对个人和家庭在2030年需要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以,从小学到本科,尽快将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入学校,才能在约定时期内达到目标,只有公众普遍具备心肺复苏与急救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普及心肺复苏技能是健全完善急救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公众急救知识缺失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高校体育课开设心肺复苏与急救课程的优势

2.1、国家政策优势

2017-2019年国家陆续出台了文件,明确指出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让急救常识成为必修课。2020年教育部更是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

2.2、课程设置的优势

大学体育课程前两年必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体育课中开展心肺复苏心肺复苏与急救的教学,不仅能够在大学生中推广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技能教育,而且还能够通过反复的学习和练习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心肺复苏与急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质量。

2.3、普及和推广的群体优势

大学生群体的生源特性及知识结构、身心特点是学习和推广心肺复苏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最佳人群。提高大学生实施急救技能的意愿,最主要的是尽快普及并强化对大学生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实施急救技能的自信心。

3、川美开设运动损伤与急救课程的实践

3.1、课程开设的背景和目的

2016年9月,在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课程建设改革的大环境下,体育教研室对体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在原有球类和两操类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越野行走、健步走、身体素质基础全新课程。我校是专业艺术院校,每年都要外出写生两周,所去之处多为偏远山区或古镇,环境较恶劣,卫生条件差,难免会出现生病和意外受伤的情况,学生们需要具备一些应急处理的能力;另外当年学校课外篮球比赛中学生发生了意外事件,学生摔倒昏迷,众多在场老师和学生都束手无策,所幸当值体育教师施与心肺复苏急救,挽救了学生的生命,同时也解除了学校的一次重大危机。基于此次突发事件的影响,通识学院把运动损伤与急救教学纳入到了身体素质基础课程中,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与急救方法,具备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

3.2、课程建设及教学设计

(1)课程建设。

我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两年必修课,第1-3学期学生自主选项课,共开设了15个项目,第4学期为必选课,32学时,项目为身体素质基础,运动损伤与急救的教学就是纳入到身体素质基础课中,占4学时,没有作为考核内容。通识学院领导非常重视运动损伤与急救教学,对部门特别是体育教师进行了专业的培训,聘请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急诊和重症医学科的专家讲课,老师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2)课程教学设计。

①课程目的

使大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最关键的初级救生术,逐步提高大众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减少伤害导致致残率和致死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

②课程设置

我校运动损伤与急救教学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身体素质基础课程中,占4学时,理论2学时,实践2学时,无考核。

③教学内容及要求

运动损伤与急救教学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心肺复苏中的科学数据,牢记现场急救黄金4分钟,掌握运动损伤急救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和实物的对接,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作为重点内容加以训练,让急救技能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运动损伤与急救教学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核术和常见运动外伤与意外的急救,其中心肺复苏术核心知识点:

a.心肺复苏中的科学数据:时间就是生命

b.五早生存链: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4分钟

(3)实施心肺复苏的步骤

①评估环境:自我保护,保护伤员,防止二次伤害

②判断意识:轻拍双肩,高声呼喊(双侧)

③紧急呼救:如无意识紧急呼救(启动EMS并尽可能获取AED)

④判断循环:非专业判断无呼吸即可实施按压,把握时间(6-8秒)

⑤C:compressions胸外按压

a.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

b.按压深度(强调快而深的胸部按压):成人(5c-6cm);

c.按压频率:>100-120次/分(1秒2下);

d.按压:通气 =30:2(按 30 次,吹气 2);

⑥A:airway开放气道。

表1 开放气道的程度

⑦B:breathing人工呼吸

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胸廓稍有起伏即可停止吹气。

非专业人员如条件不允许可单纯实施胸外按压,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共同进行时抢救效果更好。

⑧评估效果

5个“30:2”的循环或单纯胸外按压2分钟后进行评估。如有条件,立即使用AED除颤。

其次常见运动外伤与意外的急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皮肤擦伤、挫伤、肌肉拉伤及关节韧带扭伤、骨折与脱臼、肌肉痉挛、腹痛、晕厥、鼻出血等。

(4)教材建设。

教材采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急诊和重症医学科的专家编写的运动损伤与急救知识讲义和课件,购买了心肺复苏急救的仿真人模具。

4、川美运动损伤与急救课程存在的问题

4.1、课程设置问题

教学时间设置、课时分配偏少,只有第四学期安排了教学,而且只有4学时;教学大纲不完善,急救课程没有考核。

4.2、课程宣传力度不够

老师和学生对运动损伤与急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和练习的主动性,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突发紧急状况施救信心不足;落后观念和社会风气影响学习、实践心肺复苏术的积极性。

4.3、教师素质问题

部分体育教师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缺乏责任感,没有按要求进行运动损伤与急救内容的教学,影响了运动损伤与急救课程在学生中普及和推广的效果。

5、完善运动损伤与急救课程的方法及途径

5.1、开发教材,完善课程设置与考核,优化教学设计及教学大纲

两年体育必修课每学期都安排运动损伤与急救教学,每学期课时做相应调整,建立持续、反复、系统的学习体系,确保学生牢固掌握运动损伤与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处理突发紧急状况的应急能力;将急救知识、技能列为体育课考核内容。

5.2、加强宣传力度,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硬件建设

通过课堂、海报、网络等途径宣传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全面系统地介绍相关内容,争取学校的重视程度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心肺复苏与急救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及模拟人,为学生提高实践的场地。可以联合学生处、团委开展急救知识及技能的讲座及竞赛活动,以赛带练,提高普及率。

6、结束语

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共识,更是完善我国急诊急救体系的当务之急,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巨大,而且流动性强,每年都会有几百万的学生到社会的各个岗位,高校体育课开设急救技能教学不仅可以扩大体育课的知识范围,加强实用技能培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和现场急救能力,提高大学生在突发伤害和意外情况时自救与互救水平,是我国普及心肺复苏与急救教育的一条值得广泛推广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学时心肺体育课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心肺血管病杂志》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体育课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